福鼎沙埕鐵枝

福鼎沙埕鐵枝

福鼎沙埕鐵枝是福建省福鼎市的傳統民俗活動。鐵枝大約在明末清初從福建泉州一帶傳入閩東沿海地區,曾流行於福鼎、蕉城、福安、霞浦、壽寧等縣(市、區)。而閩東又以沙埕鐵枝技術高超、陣容強大、場面壯觀。它吸收了傳統民間文藝、傳統戲劇、舞蹈雜技等藝術門類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民俗表演藝術,成為閩東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活動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鼎沙埕鐵枝
  • 分類:傳統民俗
  • 地區:福建省福鼎市
歷史淵源,藝術形態及其特徵,製作工藝,代表作品,顯著特徵,重要價值,瀕危狀況,

歷史淵源

據沙埕《劉氏宗譜》記載,劉氏先祖於乾隆十一年(1746)從泉州永春徙居沙關即沙埕等地。他們尊從祖先的習俗,一般在節日、慶典、神誕、廟會時舉行搬鐵枝,於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舉行這一傳統節俗活動。鐵枝表演又與“車鼓亭”、“線獅”、“跑旱船”、“踩高蹺”、“連燈”、“魚燈”、“街頭小調”等民俗相結合,形成富有漁家傳統節俗風格、漁村鄉土文化氣息和精妙絕倫的表演藝術。
沙埕鐵枝屬民間民眾性文化表現形式。在解放前和文革時期,沙埕搬鐵枝活動處於低潮,九十年代後,逐漸恢復並擴大影響。

藝術形態及其特徵

沙埕鎮“鐵枝”俗稱“槓”、“閣”,又稱台閣。早期是竹、木質結構,用人抬扛,為單層2至3米高,叫平閣。隨後發展成用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並固定於車轅上搬行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
沙埕鐵枝表演方式都是流動性的,在街市當中邊搬行邊表演。限於支架的承受力,演員都是少年兒童。其表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保留傳統的,用肩頭來扛鐵枝。這種形式的鐵枝高度一般只在3米內。它是以身強力壯的成年人,用肩扛負少兒演員搬行,台閣造型也比較古樸、簡單,其表演形式更多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再一種是用鐵條或鋼管為材料製作的“鐵枝”。沙埕鐵枝枝架較高,已經發展到了10米,接近三層樓。層與層之間稱為過枝,簡稱“枝”。一台鐵枝中部由一根鋼條為桿,從底盤分兩根鋼條通往更上層,根據鐵枝內容需要把鋼條製作成各種形狀,然後將這台枝的人物、道具分層固定。在各枝重要部位綁上小演員,最多可達10人。鐵枝車可推行,樂隊隨後伴奏,陣容強大極具視覺效果。
搬鐵枝實際是指鐵枝表演的一種過程,它的藝術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過枝的藝術性。這是搬鐵枝最突出的特徵。有時各台鐵枝比“過枝”,叫過枝的水平,過枝越隱秘,設計越巧妙,其藝術性越高。比如沙埕內澳辦《哪咤鬧海》,用龍筋過枝,比較粗;外澳劉正初辦《牛郎織女》,一邊一支紅棍上去,一邊一個算盤。大家圍著猜測到底是紅棍過枝,還是算盤過枝。許多人認為算盤支架太細,不能過枝。雙方打起了賭,就用鋸子當場鋸掉紅棍,上面的鐵枝巍然不動,果然是算盤過枝,引得民眾一片讚嘆。2013年沙埕辦枝就採用“車輪”、“鳥籠”過枝,觀眾都無法想像其中奧秘。
二是表演的觀賞性。這是搬鐵枝表演的主要特徵。夜幕降臨,搬鐵枝在觀眾的簇擁中時而直線行進,時而交叉迴旋,就像是在夜空中飄動的景色。連續三個晚上表演的“景色”不一、變化多端,令觀眾大開眼界,為之傾倒。在第一屆太姥山文化旅遊節上,沙埕鐵枝表演隊以10米的高度引來一片讚譽、驚呼。由於沙埕街道較窄,過道不規則, “綁”鐵枝的高度多數維持在7至8米。但這樣的高度,還保持全國紀錄。
三是形態的融納性。這是搬鐵枝表演的顯著特徵。沙埕由於它的濱海獨特地理位置和漁家眾多的世代沿襲習俗,互相融匯,使搬鐵枝表演藝術得以傳承,並且不斷創新發展。像2013年車鼓亭、舞龍燈、走馬燈、旱船、魚燈等民俗共同匯成歡樂的鬧元宵暢想曲,共同構成“鬧元宵、慶團圓、促和諧”的主題。體現了沙埕人民在受災之年堅強不屈、勇於戰鬥的精神風采。

製作工藝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沙埕鐵枝表演大體通過四個工序和環節,即內容選定和設計、鐵枝製作工藝、道具和人物上枝,以及鐵枝搬行表演等方面。
一是定內容,並根據內容設計。像2013年沙埕鐵枝表演也分三個晚上進行,每晚有3台共9台,從內容到形式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設計者先在草稿紙上畫出大體的輪廊,然後通過電腦製作把造型定下來,如正月十三晚上的《寶蓮燈》、《風調雨順》等鐵枝設計圖。選人物如《寶蓮燈》中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二郎神、沉香、仙童等。
二是鐵枝製作的工藝程式。這是整個表演最為關鍵的部分,帶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工藝性。因為每年鐵枝表演突出的主題不一樣,所以製作工藝材料和手段也不一樣。如南鎮村的鐵枝,為單層台閣,使用竹、木質材料製作,兩根竹竿固定台閣當中,便於用肩抬扛。2013年其鐵枝內容是《寶蓮燈》,選擇常用塑膠製作蓮花台、蓮花燈。扶枝可選用鐵管,用紗布包紮成可以坐的形狀。燈光使用照明電條和裝飾燈具。由於規模小,南鎮村台閣製作保持傳統單一、簡樸的特徵多一些。而沙埕鐵枝製作較複雜,其主要製作品有“枝狀”———用鋼管或鐵條彎曲和焊接而成,“過枝”———技術性和藝術性最強的部分,是鐵枝上不同人物之間的景色過境。以2013年的《寶蓮燈》為例,其製品主要有:“花藍”、“大斧和假山”、“寶蓮燈”、“雲宵殿”,還有以“輪胎”、“鳥籠”、“盤絲洞”、“鵲橋會”等過枝。此外,設有便於流動的有轉動機器設定如齒輪;有便於搬行的車轅設施,以及裝飾燈光和發電器等機械設備。
三是人物的服裝、道具要根據表演的主題進行設計。服裝製作後是再拆開,在枝架固定後,先綁在鐵枝上,然後在鐵枝上重新縫合。這樣服裝實際是兩套,人物穿一套,鐵枝上綁一套,但人們只看到鐵枝上綁的那一套服裝。人物上妝後,鐵枝上的衣、褲、鞋、墊子、道具等也全部綁上。這一切都要在表演之前挨次完成。

代表作品

作品內容選定從當地實際出發,挖掘傳統曲目和民俗文化,結合當前經濟建設來確定,如傳統文學的紅樓夢情節,神話傳說的寶蓮燈故事,民俗媽祖祭祀儀式等。其主要表演過的作品有《八仙過海》、《哪咤鬧海》、《楊八姐闖幽州》、《三打白骨精》、《四郎探母》、《天女散花》、《海邊漁童》、《目蓮救母》、《嫦娥奔月》、《十二金釵》、《五女拜壽》、《天后巡境》、《媽祖巡駕》、《沙埕平安》、《年年有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寶蓮燈》、《金豬迎娶》、《童子拜觀音》、《五女拜壽》等。
作為民俗傳統習俗,沙埕鐵枝在閩東乃至福建眾多習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在劉氏宗族溯源,民俗文化傳播,促進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發揮經濟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宣傳作用,凝聚民眾人心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搬鐵枝鬧元宵節俗在當地已延續了幾百年,是沙埕人民生活中最有份量的節日。它傾注了沙埕人民對這項民間藝術的激情和偏愛,它同時也凝聚了沙埕人民幾個世紀下來幾代人的聰明和智慧,創造和熱情。特別是今 年,沙埕人民遭受“桑美”颱風重創之後迎來第一個元宵節,把搬鐵枝鬧元宵辦的紅紅火火。這對慶祝災區人民宏揚偉大的抗災精神,激勵大家團結一心,持續奮戰,進一步做好災後重建,推進和諧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顯著特徵

1、“福鼎沙埕鐵枝”高超的過枝藝術,表現為它的過枝設計隱秘、巧妙。
2、“福鼎沙埕鐵枝”表演的觀賞性,主要體現在活靈活現的鐵枝在行進中時而直線行進,時而交叉迴旋“飄”和驚險絕倫的十米“高”度極度表演的藝術觀賞性。
3、“福鼎沙埕鐵枝”表現形態的融納性,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吸納其它的節俗形式和其它的藝術形式(車鼓亭、走馬燈、旱船等)融會貫通,傳承創新。

重要價值

1、“福鼎沙埕鐵枝”傳承者主要是泉州章內劉氏後裔,福鼎沙埕鐵枝又有著閩東、南宗族血脈交融的文化淵源之關係。
2、“福鼎沙埕鐵枝”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遠近聞名,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影響性。而且,在民間還具有凝聚民心的巨大作用。
3、“福鼎沙埕鐵枝”因地處沙埕與台灣一水之隔,台輪進港,台商大批入駐沙埕投資興業,沙埕鐵枝也成了台商喜愛的民俗活動,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4、“福鼎沙埕鐵枝”還具有與為社會各業廣泛宣傳(政治、經濟宣傳等)相結合的功效作用。

瀕危狀況

1、“福鼎沙埕鐵枝”經過幾百年的歷史傳承,傳承人年歲都大,年青一代“鐵枝” 傳承人青黃不接,且喜歡學習鐵枝技藝者甚少,年青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學者甚微。現有傳承人文化水平偏低,制約了沙埕鐵枝的傳承和發展。
2、“福鼎沙埕鐵枝”生存環境地處福鼎市沙埕鎮,因本地老街道狹窄,電桿電線、廣告牌等分布不規則,而鐵枝表演一般都在七八米以上的高空表演,因此,鐵枝表演空間受到了制約,影響了鐵枝表演技藝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