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脫胎漆器工藝是江西省鄱陽縣的一門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歷經幾千年流傳至今,其純手工製作的精密度和細膩度,是歷代藝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脫胎漆器製作工藝
- 分類:手工技藝
- 地區:鄱陽縣
- 非遺等級: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髹飾技法:隱花、流彩、寶砂、刻漆貼金等
基本信息,歷史傳承,鄱陽漆器髹飾技法,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鄱陽脫胎漆器製作工藝
所屬地區: 江西 · 上饒 · 鄱陽縣
遺產編號:Ⅷ-10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上饒市鄱陽縣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歷史傳承
鄭師許《漆器考》記,五代兩宋,中國漆器的製造中心“初為湖南,後移江西”。宋元至明,江西廬陵以製造螺鈿漆器知名。江西擁有悠久的漆器製造傳統。
鄱陽脫胎漆器傳習江西漆器製造傳統,工藝製作非常細膩,成品光澤圓潤,外形若骨,刻繪精細,手法自然,巧奪天工,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1915年,在江西鄱陽宗傳六代的漆畫工藝老人張席珍精心製作了一對脫胎漆器帽筒,作為“大中國”的工藝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覽會上參展,榮獲巴拿馬四等獎,此後,鄱陽脫胎漆器名享海內外。有些作品被稱為國內首創。
鄱陽脫胎漆工藝以生漆(不含化學成份的原生漆)為原料。經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脫胎、打磨、貼箔、推光、拋光等50多道工序製成。
鄱陽脫胎漆器由於純手工製作,工序繁雜,從業人員習藝時間較長,且工作辛勞,為現代年輕人不屑,後繼乏人,傳承十分艱難。
鄱陽縣人民政府為保護這一獨特手工技藝,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將僅存的幾位老藝人組創了新的生產公司,並投入專款培養傳人,力求此工藝能完整地保護起來。
鄱陽漆器髹飾技法
隱花是鄱陽傳統的特色技法,鄱陽隱花手法靈活多變,延展出多種細分技法。鄱陽隱花有在中塗漆地描漆以後罩透明漆,在中塗漆地描金或描銀以後罩透明漆,在漆面鏤嵌花紋、填漆乾後磨平再罩透明漆,還發展出頗具特色的卵殼鑲嵌後罩透明漆等各種罩漆技法。鄱陽隱花根源於鄱陽漆器擅長和熱衷的罩漆傳統。
寶砂 是鄱陽漆器以前的獨門絕活,屬於隱花的一種。古代是用乾荷葉和鋁箔來製作出凹凸的紋理再罩上透明漆,漆下有如寶砂,隱隱閃爍。
刻漆貼金 是鄱陽漆器獨創的擅長技法,先在器身上鏤刻圖案再貼金,線條富於筆墨韻致。
流彩 仿窯變的流彩是鄱陽的傳統特色技法,是將樟腦油稀釋了的推光漆髹塗於完成中塗的漆地,隨即將汽油稀釋了的推光漆潑、灑、滴上去,抬起漆板或豎起器皿,用刷、括牽引,使不同顏色的推光漆互相浸漫滲化,乾後磨顯,推光,漆面漆色淋漓繽紛,似燒陶中的窯變,漆工稱其仿窯變“流彩”。
犀毗 也作犀皮,是在器身上用稠漆起捻,在分次塗上各色漆後再打磨出一層層一圈圈各種紋理,鄱陽的犀皮還與流彩相結合,顏色更為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