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清龍江橋
- 地址:海口鎮
- 別稱:海口橋
- 建造時間:1113年
歷史,結構,修復,
歷史
該橋建於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全長約480米、寬5米,花崗石樑式結構,堅固凝重。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仍如長虹橫臥於煙波淼淼的龍江入海口。
據考證,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議造橋。後鄉人林遷、林霸、陳侈、僧人妙覺等繼續募緣建造,於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該橋初名螺江橋,南宋紹興王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據“江南沙合接龍首”的古語,更名為“龍江橋”。
龍江橋歷史久遠,由於洪水、颶風、海潮的頻頻襲擊,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國的400年間,累代修葺,可考的有10數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當地紳衿、耆民為表其功績,立碑紀念,石碑現仍分立在北橋頭。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維修。1961年5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清市東隅有一鎮稱海口,顧名思議地處海邊。福清的母親河龍江在此入海,龍江雖不長,但流經海口時,卻江寬5里,水深5丈,每逢漲潮,波濤滾滾,汪洋一片。一座宛如巨龍的長橋——龍江橋,就橫臥這裡,千百年來造福兩岸民眾。
龍江橋建於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橋長476米,寬5米,兩旁有石構扶攔。全橋有39座船形石墩,遠遠望去,猶如長龍臥波,頗為壯觀。
龍江橋西南端建有兩座七級六面實心石塔,塔高6米,有聯曰:“長橋鎮海口,雙塔鎖巨龍”,描繪的就是龍江橋的雄姿。
結構
龍江橋是座梁式結構的石橋,現保存有40孔、39墩,孔徑從9米至13米不等,橋寬4.2~5.2米,全長480米。橋墩高6米,成舟形,兩分水尖間長為10米,墩寬3.3~4.2米,6條大石板平鋪為梁,架設在墩頂帽石上,兩旁為石欄桿,石樑寬0.6~0.75米、厚0.6~0.9米,每條石樑約重15噸,在石樑之上再橫鋪石橋板。大橋加上引橋,總長700多米。橋南還建造七級六角實心的鎮橋石塔2座,分列左右。塔高5.05米,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獅子、蓮花等圖像。
修復
龍江橋歷史久遠,由於洪水、颶風、海潮的頻頻襲擊,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國時期的400年間,幾經修葺,平均二三十年就大修一次。清道光初年,梁傾5門,由縣令高頌禾主持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高頌禾再一次募修。當地紳耆為表其功績,曾立碑紀念,此碑現仍立在橋頭。
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先後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橋面改修為石橋面,1962年一石樑斷折,經縣文教局報請國家文化部及時撥款維修。
龍江橋建成迄今,已歷893年風雨侵蝕,海浪衝擊,依然堅實如初,擔負著溝通兩岸民眾往來的重任,足見古代造橋工藝之高超。
龍江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沒有配備旅遊設施,以至遊客罕至。海口鎮政府現已將龍江古橋列為“鄉村旅遊”的主要人文景觀,與周邊的彌勒岩、瑞岩山、雙林寺、林則徐祖居、林則徐公園等聯成一串,形成系列人文景觀。鎮政府計畫籌資整治龍江橋兩頭的環境,建造旅遊設施,相信不久的將來,前往龍江古橋的遊客將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