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觀音座蓮

福建觀音座蓮

福建觀音座蓮(學名: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是觀音座蓮科、觀音座蓮屬大形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大,高可達1.5米以上。根狀莖塊狀,直立,葉柄粗壯,葉片寬廣,寬卵形,羽片互生,狹長圓形,基部不變狹,羽柄奇數羽狀;小羽片對生或互生,平展,披針形,葉脈開展,下面明顯,葉草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光滑。孢子囊羣棕色,長圓形,彼此接近,由孢子囊組成。

分布於中國福建、湖北、貴州、廣東、廣西、香港。生林下溪溝邊。

福建觀音座蓮根狀莖入藥,有祛風、清熱、解毒之功。主治風熱咳嗽、痄腮、癰腫、瘡毒、蛇咬傷、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鑿蛇咬仿。疔瘡等症。塊莖可取澱粉,曾為山區一種食糧的來源。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防除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大形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大,高1.5米以上。根狀莖塊狀,直立,下面簇生有圓柱狀的粗根。葉柄粗壯,乾後褐色,長約50厘米,粗1-2.5厘米。葉片寬廣,寬卵形,長與闊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對,互生,長50-60厘米,寬14-18厘米,狹長圓形,基部不變狹,羽柄長約2-4厘米,奇數羽狀;小羽片35-40對,對生或互生,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具短柄,相距1.5-2.8厘米,長7-9厘米,寬1-1.7厘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近截形或幾圓形,頂部向上微彎,下部小羽片較短,近基部的小羽片長僅3厘米或過之,頂生小羽片分離,有柄,和下面的同形,葉緣全部具有規則的淺三角形鋸齒。
葉脈開展,下面明顯,相距不到1毫米,一般分叉,無倒行假脈。葉為草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光滑。葉軸乾後淡褐色,光滑,腹部具縱溝,羽軸基部粗約3.5毫米,頂部粗約1毫米,向頂端具狹翅,寬不到1毫米。孢子囊羣棕色,長圓形,長約1毫米,距葉緣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個孢子囊組成。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福建、湖北、貴州、廣東、廣西、香港。生林下溪溝邊。

繁殖方法

整地開圃:選針闊葉林下,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水的沙質壤土,pH6-6.5。整地深度以16-25厘米,施入腐殖質土,與土拌雲,開廂。
移栽時間:時間以冬季和春季為宜。
移栽方法:從產地挖取或採用分株,將葉全部剪去,用苔蘚將根莖包紮好,並保護芽胞不致受損傷,澆水保持適當水分,運回立即栽下。按1米左右開穴,穴底寬30厘米,深30厘米,穴底部墊少許碎石、堆肥、腐殖質土,厚約15厘米。然後放一株蕨苗,填細土5厘米,略將苗向上提一下,使根與土密切結合,再填土壓實,墊土略高於地面,澆水。

栽培技術

澆水:為使其能正常生長發育,應保持足夠的水分和空氣中的濕度。栽後半月內早晚各噴水一次,待覆蘇後每2-3天澆水一次。在乾旱時每天澆水於葉面和地面,冬季適當澆水,以保持空氣與土壤中的濕度。
中耕除草:結合澆水和降雨後,當表土略乾時及時中耕除草,每年進行8-9次,以保持土壤中的濕度,提高土溫,並能使土壤琉松透氣,以免地面板結和雜草奪取養分。
追肥:為了促進福建觀音座蓮的生長,尤其在夏季生長發育旺盛季節,施用清淡的腐熟油餅水或稀薄的肥水0.5千克/株左右,每年3-4次,施時注意勿澆在葉片和嫩穿上。
培土:地上部分在冬季受霜凍後乾枯,春季萌發前和大雨之後進行培土5厘米左右,以利生長。
搭棚防寒:由於福建觀音座蓮生長在低海拔河谷濕潤地區,引種在中國1270米處,其葉片不易過冬。必須進行蓋土10厘米左右,並堆放25厘米厚的落葉、枯草藉以防霜凍或蓋雙層塑膠薄膜。能使根莖安全越冬。盆栽的移進室內。
修剪:每年春季萌發前,應將所有乾枯植株(葉片)修剪。

防除蟲害

因福建觀音座蓮長期生長在野外,抗病蟲害能力很強。在栽培過程中,病蟲發生較少,只發現有鞘翅目類昆蟲咬食葉片,僅採取捕捉。

主要價值

藥用:福建觀音座蓮根狀莖入藥,有祛風、清熱、解毒之功。主治風熱咳嗽、痄腮、癰腫、瘡毒、蛇咬傷、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鑿蛇咬仿。疔瘡等症。
食用:塊莖可取澱粉,曾為山區一種食糧的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