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藝圃

福建船政藝圃

福建船政藝圃,清末洋務運動期間福建船政局培訓藝徒的教育機構。福建船政學堂的組成部分。為中國培訓機器技術工人的開端。創設於清同治七年(1868)。目的在於養成能獨立按圖做工的技術工人。設藝圃以供藝徒寄宿,並作為他們在職學習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船政學堂藝圃
  • 創辦時間:1868年
  • 性質:教育機構
  • 創辦人沈葆禎
創設緣由,歷史沿革,歷史地位,

創設緣由

清同治六年十二月(1868年1月),沈葆禎認為“中國匠人多目不知書,且各事其事,恐他日船成未必能悉全書之竊要。故特開畫館兩處,擇聰穎少年通繪事者教之,一學船圖,一學機器圖,庶久久貫通,不至遂末遺本”。於是增設畫館,後稱繪事院,學習船圖和機器圖。在船政建設及建造船舶的過程中,需要招收大量的各工種工匠,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直接從社會上招收的技工大都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技藝生疏,再重新學習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導致船舶製造過程非常緩慢。見此情景,沈葆禎上奏書“華匠與洋匠器用不同,言語不通,事事隔閡,況素諳繩墨者類皆中年以往,心氣耗散,往往不能探頤通微,請各廠分招十五以上十八以下有普力悟性者·…名曰藝徒……於是復有藝圃之設”。於是同治七年一月年月又創辦了藝圃又稱藝徒學堂,專門培養監工人才,可以說藝圃是中國最早的技工學校,主要以半工半讀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藝圃的招生對象為船政各廠中15歲以上、18歲以下有普力有悟性的學徒,從同治七年創辦至同治十一年在校生已經達到140多名。

歷史沿革

1868年2月17日,福建船政學堂設立藝圃,又稱藝徒學堂。招收藝徒100多人,學制5年,培養中級造船工人。培訓課程包括法文、平面幾何和畫法幾何、代數、製圖以及一門講解輪機的課程。學習優秀者可成為領班。
1897年4月,藝圃分為藝徒學堂和匠首學堂,學制分別為三年。藝徒擇優升入匠首,培養高級技工 (技師)。優秀者可任監工(工程師)。
1913年10月,藝圃改名為福州海軍藝術學校。
1935年,海軍界公議擬改海軍藝術學校為私立學校,8月,省教育廳將其正式改名為“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初級機械科職業學校”,設高級航空機械、高級機械、高級電機、高級船工圖算。並成立董事會,由薩鎮冰、陳紹寬、李世甲等9 人組成,薩本炘任校長,名為私立,仍屬海軍系統。
1937年5月,馬江勤工學校設立高級機械科和高級航空機械科。校名改為:福建省馬江私立勤工工業職業學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遷至尤溪、將樂,增設造船科,在校學生約 300 名。
1943年7月,開辦汽車機械科,招收41人,學制為高中3年制。
1944年2月,馬江勤工學校受省教育廳委託辦“福建省立林森高級商船職業學校”(簡稱林森商船學校),一個班子,兩面牌子。由陳鐘新任校長,設航海、輪機兩科,共學生 10 人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遷回福州馬尾,兩校合併, 改稱:福建林森高級航空機械商船學校。設航空機械、造船、航海和輪機 4 科,在校學生約 300 名。勤工、商船、高航共畢業學生1328 人
1949年9月,學校更名為“福建高級航空機械商船學校”。
1952年8月全國院系調整,福建高級航空機械商船學校航海專業併入福建航海專科學校(現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專業、造船專業併入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現江蘇科技大學);航空機械科併入福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歷史地位

福建船政學堂經歷了一個複雜而多元的教育改革過程,隨著社會的需要而不斷變革和適應,它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將多種教育元素融為一體,形式不同,手段各異,培養人才的規格、目標也是有層次的界定。船政學堂是集普通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為一體的多元化教育體系。首先從總體上看,船政學堂全盤引進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從專業設定、課程組織、教材選擇以及培養目標即培養當時社會急需的高等工程技術人員來看,船政學堂實行的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而從船政學堂設立的繪事院、藝圃的招生條件、培養目標和課程設定來看,屬於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技工教育。藝圃在改制後成立的勤工學校、海軍學校,高航學校、商船學校都是延續藝圃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另外還有承擔許多船廠工人的在職培訓教育。 繪事院和藝圃的學生多數在船政各廠任匠首、工程師等,為提高船廠技術功不可沒,還有部分畢業生在船政管理機構任職,為中國工業技術的提高,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卓有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