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羅源市

福建省羅源市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北緯26°23’—26°39’,東經119°07’—119°54’。面積1081.2平方公里。轄6鎮、5鄉(含1民族鄉)。人口25.28萬(其中畲族約占8%)。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1934年8月14日尋淮洲、粟裕率紅七軍團北上抗日經此,配合地方革命武裝攻克縣城。1949年8月14日解放,歷屬閩侯專區、福安專區、福州市、閩侯專區、寧德地區、福州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建省羅源市
  • 人口:25.28萬
簡介,主要城鎮,歷史區劃,

簡介

羅源縣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北緯26°23’—26°39’,東經119°07’—119°54’。面積1081.2平方公里。轄6鎮、5鄉(含1民族鄉)。人口25.28萬(其中畲族約占8%)。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1934年8月14日尋淮洲、粟裕率紅七軍團北上抗日經此,配合地方革命武裝攻克縣城。1949年8月14日解放,歷屬閩侯專區、福安專區、福州市、閩侯專區、寧德地區、福州市。
羅源縣地處鷲峰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勢自西而東,高低起伏。中部中低山地,全縣最高峰牛母山海拔1251米;東部高丘陵多逼近海岸;東北鑒江半島與東南連江黃岐半島構成口小腹大的羅源灣,為福建六大深水港灣之一。海岸為具有濕地泥灘的回升侵蝕峽灣型高丘陵岩岸,島嶼10多個;起步溪盆谷地和城關、小獲平原為主要耕作區。主要河流霍口溪為敖江(鰲江、岱江)上源,境內31.15千米,流域333.62平方千米,支流有斌溪(文武溪)、佳湖溪;起步溪幹流28.6千米,流域222.48平方千米,支流有護國溪(潮格溪)、羅源溪(南門溪);還有敖江流域的百丈溪(後路溪)、壽橋溪,金溪流域的中房溪。人工湖有牛梅溪、外洋、凌洋水庫。年平均氣溫19℃;1月平均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高氣溫39.5℃,極端最低氣溫-7.5℃;≥10℃積溫6957.8℃。年降水量1652毫米,無霜期280天。
境內耕地1.69萬公頃,有林地5.88萬公頃,林木蓄積量85.5萬立方米,毛竹1648.9萬根,森林覆蓋率59.9%。20公頃以上連片草場1萬公頃。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3.5萬千瓦,可開發12.4萬千瓦。礦藏有花崗岩、葉蠟石、高嶺土、泥炭、稀土、明礬、鉛、鋅、鐵。海岸線150.3千米(含島岸線8.9千米)。
羅源為省茶葉生產基地之一,七境茶曾為貢茶。農副產品有稻米、甘薯、大小麥、大豆、烤菸、油菜籽、苧麻、席草、蘆筍、木耳、香菇、蘑菇、花卉、柿、李、梨、柑橘、黃魚、帶魚、對蝦、海帶、紫菜、貽貝、蟶、蛤、蚶、牡蠣,家畜良種碧里下廩羊。工業有建材、機械、造紙、捲菸、食品、製鹽、電子、服裝、紡織等門類。傳統名產雙草素席、工藝石雕、竹編。公路以國道104線和羅寧高速公路為主幹,通車440.5千米。內河航運23千米,淡頭、將軍帽為主要水運碼頭,列為二級通商口岸,開通直抵香港、日本、新加坡國際航線,設台輪停泊點。

主要城鎮

鳳山(鳳城):縣人民政府駐地。鑒江:曾名鏡峰、鏡港,位於三都澳口,縣鹽場設此。松山:在起步溪、羅源溪匯合入海處,省級羅源灣開發區所在地,國土資源部在此設立國土資源土地綜合開發整理示範區。碧里:將軍帽為天然深水避風港。白塔:百丈為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部駐地。西蘭(溪南):名茶“七境綠”主產地。中房:河陽茶著名。飛竹:縣毛竹主產區。霍口;畲鄉集鎮。起步:花卉基地。
城南蓮花山遊覽區有聖水寺、近日台、筆硯峰、翠屏峰(龍虎岩)、眠鶴石,(*)峰塔諸景和烈士陵園,棲雲洞中有全省現存最古的石雕羅漢像(南宋)。南門兜有唐代始建的萬壽塔(市心佛塔)。碧里港邊雙貴山匹岩(獅嘴岩),巨洞含古寺,“臥虎”對“醒獅”,奇妙壯觀,廩頭昭佑王宮內有元代石雕玉香爐,白塔寺西走馬嶺下有北宋福建觀察使蘇舜元(字才翁)“才翁所賞樹石”摩崖石刻。中房陳太尉宮集五代、宋、明、清建築風格為一體。松山北山、八井有區、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和宋窯遺址,鳳山北門頂有林可彝烈士故居。古蹟遊覽地還有長壽橋、古四明橋、南陳橋,起步緊霄岩、仙茅山、百丈龍潭,以及五里潮平、三川春漲等羅川八景,真武凌雲、圓嶼秋帆等鑒江八景。

歷史區劃

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羅源場,鹹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五代閩龍啟元年(933年)升為永貞縣,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永昌縣,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以境內羅江(今羅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歷屬長樂府、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福安專區,1962年屬福州市,1963年復屬閩侯專區,1970年又屬福安專區(1971年福安專區改稱寧德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
宋時分為崇德、常熟、同樂3鄉。元代仍沿其舊。明代仍為3鄉,但改縣郊為4隅,後並為2隅。清沿明制,改稱東隅、西隅、西路、北路、東路。民國25年(1936年)劃為3區,民國31年並為飛竹區,民國35年劃為鳳山、護林、鑒江、洪皇4鎮和鰲塔、荻巽、松山、壽竹、鳳石、碧廩、中滿、豐深、福峰9鄉。民國38年劃為鳳山、鑒碧2鎮和洪林、松獲、鳳壽、河陽、福豐5鄉。
新中國成立後,劃為起步、中房、碧里、霍口、洋柄、城關、松山、洋頭8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6個人民公社,後改為區,區下轄35個人民公社。1965年撤區並社,劃為11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2個鎮8個鄉和1個畲族鄉,後又陸續將4個鄉改鎮。
2000年轄鳳山、中房、鑒江、起步、松山、飛竹6個鎮,洪洋、西蘭、白塔、碧里4個鄉和霍口畲族鄉,設27個居委會、165個村委會。面積1187平方千米,人口25.2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