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若干意見的通知
- 單位:福建省
- 時間:2003-04-15
基本信息,檔案來源,
基本信息
檔案來源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若干意見的通知
(閩政[2003]9號)
(閩政[2003]9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經研究同意,現將《關於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若干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四月十五日
關於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若干意見
為加快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精神,落實省第七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決議,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十五”計畫,把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作為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按個層面、分三個階段同時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激活各類投資主體與轉變政府職能並重,注重形成發展合力,使項目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帶得動;堅持符合產業導向的大中小項目一起上,注重項目間的關聯配套和產業群、產業鏈的培育;堅持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同發展,注重發揮傳統產業的優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生產、流通、服務同時抓,注重發揮現代流通業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支撐作用;堅持內資外資齊頭並進,注重投資領域的開放和投資環境的最佳化;堅持項目投產、續建、開工、儲備滾動推進,注重項目的策劃、開發、推介、協調。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形成富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和富有生機活力的項目帶動工作機制,以項目帶動集聚生產要素,以項目帶動促進投資增長,以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目標任務
根據“十五”計畫和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按照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要求,“十五”後三年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具體目標任務是:
(一)促進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在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從2002年的26%逐步提高到2005年的30%左右。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激活民間投資主體,爭取“十五”後三年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實現外資投資主導產業、現代物流業、服務業、農業等領域的新突破,利用外資中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穩步提高。通過拉動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使非國有經濟投資年均增長13%左右,快於國有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爭取到2005年超過65%。各設區市都要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第一層面的設區市要繼續促進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使其對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第二層面的設區市要著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對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有明顯提高;第三層面的設區市要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良好勢頭,促進全省投資增長目標的實現。
(二)促進一批牽動全局的重大項目建設。按照“投產一批、建設一批、開工一批、轉化一批、儲備一批”實現項目滾動發展的要求,抓緊做好重大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爭取提早實施部分“十一五”規劃項目。從加快完善基礎設施“硬通道”著眼,重點推進贛龍鐵路、溫福鐵路、福廈鐵路、龍廈鐵路、漳潮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漳龍高速公路漳州段、龍長高速公路、三泉高速公路、浦南高速公路、福州長樂機場高速公路、福州北外環高速公路、入閩通道、連城機場改擴建工程、武夷山機場擴建,福州港、廈門灣、湄洲灣三大港口深水泊位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快城市化進程著眼,重點推進廈漳跨海大橋、廈門環島路三期、福州二環路三期、福州三環路二期、福州城區路網改造、福州第二水源供水工程、福州洋里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福州連坂污水處理廠、福州紅廟嶺垃圾整治工程、龍巖市第二水源工程、廈門東通道、廈門灣輕軌、福州輕軌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強化能源保障體系著眼,重點推進LNG總體項目、漳州後石電廠二期、龍巖坑口火電廠、穆陽溪梯級二、三級水電站、尤溪街面水電站、福建抽水蓄能電站、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著眼,重點抓好煉化一體化及45萬噸聚氯乙烯等中下游項目、廈門對二甲苯(PX)項目、東南汽車二期擴建、馬尾新型電子產品產業基地、戴克輕型客車、華擎發動機、NEG玻殼、寧德漳灣鋼鐵項目、福州江陰鋼鐵項目、廈門工程機械生產基地、廈門造船廠二期、泉州斗尾大型修船廠、南紙林紙一體化工程、福州人造板廠三期技改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著眼,重點推進長富集團奶牛產業化三期工程、福建親親股份公司水產品深加工產業化、建寧蓮業集團公司蓮藕系列綠色飲品加工項目、紫山集團公司蔬菜罐頭冷凍食品加工項目、聖農肉雞深加工項目、閩中蔬菜深加工、明溪木薯變性澱粉產業化、南海食品公司果蔬深加工產業化、連城紅心地瓜乾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開發耕地後備資源著眼,重點推進閩江下游北港南岸防洪工程、木蘭溪防洪二期工程、仙遊金鐘水利樞紐工程、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惠安外走馬埭圍墾、霞浦沙頭圍墾、福清東壁島圍墾、莆田澄峰圍墾等一批水利、圍墾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
(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重點實施一批符合國家“雙高一優”、符合我省經濟布局以及企業規模、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位居我省前列的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重點企業及建設項目;一批環保裝備產業重點企業及項目;一批屬於國內領先或首創的,產業化前景好、有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一批從農產品開發及國家、省級龍頭企業中篩選確定的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及建設項目;一批從服務業中篩選確定的重點項目。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積極實施信息產業“3618”工程,重點建設顯示器、手機、液晶顯示屏及其配套項目等3條產業鏈,福州、廈門、莆田、漳州、泉州等6個產業園,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及封裝等產業群,軟體、數字視聽產品、網路產品、光電產品、無線電監測系統、新型元器件、計算機及外部設備、信息化等8個信息產業專項。到2005年,三次產業比重從2002年的14?2∶46?1∶39?7調整為11∶48∶41;“數字福建”框架基本形成,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運用信息技術;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力爭形成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企業7家、30―100億元的企業24家、10―30億元的企業50家、5―10億元的企業100家,實現利稅5000萬元的企業150家,出口額1500萬美元的企業150家;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一批特色產業基地,以湄洲灣為中心的閩東南全國大型石化基地,以福廈汽車、修造船、工程機械為主體並輻射內地山區的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機械裝備產業製造基地,以信息產品製造業為主的閩東南一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重點港灣和城市為依託、連線沿海一線的我國海洋開發和珍稀水產養殖基地,以龍頭企業為依託的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綠色產品基地,以武夷山、廈門為龍頭並以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旅遊度假區、國家風景名勝區為重點的全國知名的山海生態旅遊基地等。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縣(市)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政權穩固的重要基礎。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促進中心城市發展的支撐點、壯大經濟總量的增長點來抓,積極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發展氛圍,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壯大一批經濟強縣,提升一批中等水平縣,幫扶一批經濟欠發達縣。力爭全省縣域經濟GDP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05年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60%以上,爭取一批縣(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百億元、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億元。要分級負責,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省里和各設區市要重點抓好跨區域的交通、能源、大型水利設施、災害預警報系統等重大項目的建設,縣、鄉(鎮)、村要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重點抓好縣鄉公路、農村電網改造、沿海防護林、中心漁港、人畜飲水、節水灌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堤防排澇工程、水土流失治理以及農村科技、教育和衛生事業等項目的建設,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要發揮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扶持一批國家級、省級示範項目,重點發展一批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它們在市場開拓、科技創新、農民增收中的帶動作用;要突出特色,加快工業化步伐。重點扶持和發展一批立足資源優勢的深加工項目、與全省主導產業和重點企業形成產業鏈的中小配套項目、具有傳統工藝優勢和適銷對路的特色產業項目;要科學規劃,提高城鎮化水平。以縣城和有條件的中心鎮為重點,以國家級、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為示範,促進生產要素向“大城關”和重點集鎮聚集,增強城鎮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要擴大開放,提升市場化程度。堅持市場導向,大力發展面向農村、面向農產品主產地的現代流通業,建立一批能夠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貿易中心,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要激活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重點,促進更多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縣域落戶,做大做強一批民營企業;要加強引導,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發展非農產業、組織勞務輸出和勞務培訓等形式,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要創新機制,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簡政放權,擴大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財政體制,逐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
(五)促進城市化進程。福州、廈門、泉州三個市要圍繞構建大城市基本框架,注重抓好社會事業項目、文化設施、環境設施等配套建設,加快建設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漳州市要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高檔次和水平;莆田、寧德兩市要發揮港口優勢,以重大項目的開發推動城市發展;南平、三明、龍巖三個市要注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加快工業化進程,強化輻射和帶動功能。力爭“十五”後三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到2005 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48%,城鎮總人口達1800萬人,福州、廈門、泉州基本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框架,中等城市達到6―8個(漳州、莆田、龍巖、三明、南平、寧德等),基本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經濟分工明確、功能優勢互補、空間布局合理、等級規模有序、結構體系協調、設施完善高效的城鎮體系,以及以閩東南城鎮密集帶和閩江口、廈門灣、泉州灣三大城鎮密集區為支撐的沿海城市繁榮帶,初步形成閩江口、泉州灣、廈門灣等城市聯盟體,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
(六)促進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快福州地區大學城、廈門大學漳州校區、農林大學合併擴建、國家會計學院、省立醫院改擴建、協和醫院外科綜合樓、省廣播電視中心、福建大劇院等項目建設,加強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華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等全國重點、部屬和省屬重點高等院校的建設,推動“211工程”二期項目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和若干個重點實驗室建設,抓好部分“專升本”院校和一批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籌建;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若干個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推進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重點實施製造業信息化、轉基因水稻、食品安全等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大力推進高技術產業化工程,信息技術方面重點組織實施軟體產業、信息網路、信息安全、光電子和電子元器件等專項工程,生物醫藥技術方面重點組織實施現代農業、現代中藥、新醫藥等專項工程,新材料技術方面重點推進福日科光電子公司氮化鎵基高亮度發光材料及器件、福建金鑫粉末冶金公司膜材料及處理設備等專項工程,同時積極開發新的後續項目。爭取到2005年,研究生教育規模翻一番,工科類套用理科本科教育有較大發展;全省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達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5%;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0%以上,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達20%;促進設立5―8家風險投資機構。
(七)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大力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交通運輸、旅遊、商貿、餐飲等服務項目,不斷開拓新的就業領域,積極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認真落實再就業的扶持政策,繼續改善創業環境,發揮非國有經濟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好社區建設規劃,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社區服務項目。圍繞擴大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面以及“三條保障線”的建立健全,加強社會保障信息網路建設,全面啟動和實施金保工程,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2005年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80萬人以上;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100%、90%和80%。
(八)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按照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體系、良性循環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先進高效的科教支持與管理決策體系等六大體系的要求,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十五”規劃重大項目的實施。重點建設一批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推進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示範建設,重點抓好火電、石化、冶金、建材、輕紡、煤炭六大行業的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培育扶持福建龍淨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陸環保科技、福建省豐泉環保等一批環保裝備產業重點企業。力爭到2005年全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以上,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以上,所有設市城市基本上建成一座污水處理廠;全省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左右,醫療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繼續深化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鰲江、木蘭溪和交溪等流域水污染和生態破壞綜合整治,主要水系的國家級和省級控制斷面90%達到或優於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
三、創新機制
各級各部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各項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創新項目生成機制,做好項目開發工作。建立以發展戰略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計畫部門牽頭,有關部門、企業和各類專家共同參與的項目生成機制,全面開發持續不斷的項目源,把項目工作延伸到各行業各領域。(1)從發展戰略和工作重點中生成項目。要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三條戰略通道的戰略部署細化轉化為具體項目,以支撐和保證奮鬥目標的實現;(2)從產業關聯和主導產業的延伸中生成項目。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從產業鏈的延伸、產業群的壯大中開發各類項目;(3)從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生成項目。圍繞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國民經濟信息化、生態環境建設、現代流通等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推進各類項目建設;(4)從山海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生成項目。充分發揮我省山海資源優勢,圍繞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通過合理規劃、依法保護和科學開發,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海洋、森林、礦產等山海資源開發項目;(5)從企業改革、更新改造中生成項目。圍繞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資產重組和套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一批項目;(6)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中生成項目。繼續加強交通、能源、通信、城建和以水利為重點的十大防災減災體系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7)從對外開放中生成項目。把握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趨勢,不斷推出符合產業導向的招商引資項目和實施“走出去”戰略項目;(8)從科研、中試成果中生成項目。緊密聯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發掘科研成果、中試成果,套用於生產建設;(9)從專家策劃、諮詢中生成項目。組織依靠各方面專家以及海外學者,開發適應本地生產、建設、發展需要的各類項目。
(二)創新項目推介機制,做好項目轉化落地工作。(1)省政府每年6月18日舉辦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省計委和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精心組織,有針對性地邀請各方面投資機構、企業、院校和有項目需要的部門和機構參與,通過制定政策,創造條件,促進產學研的結合和創業投資的發展,使項目成果交易會制度化、品牌化,成為項目轉化平台。(2)建立項目成果推介網站,多渠道捕捉各類項目信息,廣泛徵集各類項目成果,並注意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網站的連結,持續不斷地向社會推介項目。(3)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及項目需求,充分發揮諮詢和中介機構的作用,有針對性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和推介服務,搭建科技成果供需結合的橋樑。(4)繼續發揮已有的投資貿易洽談會、海交會等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
(三)創新項目管理機制,做好項目實施工作。對項目實行系統管理、目標管理、網路管理等科學管理辦法,實現項目的科學、高效運作;繼續推行並完善項目法人責任制、資本金制、工程項目招投標制、契約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切實控制投資,確保質量,提高效益;完善項目的專家諮詢和評估論證制度,提高項目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重點項目建設管理,建立重點項目建設和參建單位業績目標責任制及相應的考核獎懲辦法;開展重大項目經常性的稽察工作,做到事前稽察、關口前移;儘快建設重點項目資金線上監控系統,加強項目資金的監督管理。
(四)創新項目投融資機制,做好項目資金的籌措工作。採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充分調動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性,激活、壯大市場主體,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向各類項目;全面放開競爭性項目,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性服務領域,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依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完善國有企業退出機制,穩妥解決企業資產變現、產權轉讓、人員退出等關鍵性問題,疏通非國有經濟投資渠道;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創新政府財政性資金使用方式,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保證重大項目的資金需要,支持和促進公平競爭;改善金融服務,積極組織和運用資金,調整最佳化信貸結構,支持項目建設;提高上市公司整體素質,擴大證券市場融資規模。
(五)創新項目協調機制,做好項目組織保障工作。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要親自抓重大項目,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建立項目工作機構,配強工作班子,落實前期工作經費。各地要建立項目專家策劃隊伍或網路,建立實行動態管理的項目儲備庫。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開闢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各級各部門要協同配合,形成各方面共同抓項目的合力,促進更多項目的生成,保證各類項目落地。
(六)創新項目用人機制,做好項目智力支持工作。一方面,以人才帶項目,以人才引項目。進一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方面專家、技術人員的聯繫,發揮高新技術開發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後工作站等的作用。建立製造業技術研發中心,採取政府資助、企業參與、人才柔性引進的機制,形成既能培養、引進人才又能開發提供企業急需的套用技術的基地。組織一大批富有管理經驗、廉潔奉公、年富力強的人員形成抓項目的骨幹力量。另一方面,以項目促人才,在項目工作中出人才。注重把中青年幹部放到項目工作第一線去接受考驗,建功立業,培養一批有魄力、有能力、有經驗的管理幹部和有專長、有水平、有建樹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帶動幹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項目與人才的良性循環與高效融合。
四、政策措施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必須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各設區市和省直有關部門要深入調研,抓緊做好相關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出台工作。
(一)做好投資領域的開放及項目推介工作
1.在主導產業和傳統產業方面。圍繞我省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目標,吸引非國有投資投向電子、機械、石化等主導產業和醫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吸引非國有投資參與具有優勢的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推進傳統產業增加品種、改善質量、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吸引非國有投資向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上下游及協作配套領域拓展,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群。
2.在基礎設施、城市公用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和城市公用事業產業化步伐,近期抓緊研究出台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涉及的規範招投標、國有資本退出、合理運營費用、收費權抵押貸款等問題的補充規定;改革城市公用事業管理體制,對城市環衛、公交、園林綠化、自來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事業性單位進行企業化改制,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進入;研究建立多元化的基礎設施投融資政策措施,對已建成的路橋、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等領域放開經營權,促進項目融資。
3.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各具特色的效益農業和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畜牧、水產、林竹、園藝等產業,扶持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烤菸、花卉等優勢產品的生產。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引導它們進行機制、體制創新,與農民建立多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生產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
4.在擴大利用外資和出口方面。在鞏固東南亞和台港澳地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歐美日,吸引國際大企業和跨國公司到我省投資,特別是在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到我省投資有新的突破,吸引更多的台灣企業來我省投資;圍繞壯大主導產業、提升有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國有企業嫁接、延伸產業鏈、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三產業等拓寬招商領域,促進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建立國際招商網路平台,與我國駐外機構、商會、投資促進機構等網站連結,及時收集整理適用項目,充實項目庫;積極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推進經營主體和出口市場多元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後勁強的出口主導產品,進一步擴大出口。
5.在推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的非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方面。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民辦教育學校,積極促進教育後勤社會化改革步伐;打破壟斷,創造條件積極引導社會、個人和境外的資金進入醫療服務市場,興建民辦醫院;進一步推進藥品零售連鎖企業擴大規模,提高連鎖經營水平;抓緊省出版發行集團的組建工作;按照“管辦分開”的原則繼續抓好省廣播影視集團的組建工作,探索廣播影視集團運行的新模式;加快現有文化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經營性、開發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依法辦體育,加快體育產業化步伐。
6.在現代物流業和傳統服務業方面。加大現有物流資源的整合力度,鼓勵省內大型商業(集團)企業、省屬大公司(大集團)、大型民營商業企業開展物流經營,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參與物流項目建設;依託保稅區、港口、機場、鐵路、公路樞紐、郵政網路,加快建設若干各具特色的物流園區,發展多層次的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產供銷企業的協作和一體化經營,形成新型的物流協作體;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積極推進傳統服務業企業聯合重組,儘快組建形成一批大公司、大集團。
7.在社區服務業和社會福利事業方面。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和小區規劃,合理布局社區服務網點,鼓勵社會資金創辦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衛生服務、物業管理等社區服務實體;吸引社會投資參與建設、經營養老院、福利院、殯儀館等社會福利事業。
8.在金融業方面。大力吸引外資、民間資本參股我省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壯大地方金融實力。積極吸引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更多的外資銀行來閩設立金融機構,爭取在台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方面取得突破。各金融機構要創新金融產品,努力拓展業務,在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取得自身同步發展。積極推進企業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鼓勵上市公司的增資擴股資金繼續在我省投資發展。加大上市公司重組力度,不斷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革,積極培育上市後備資源。
(二)為非國有投資創造良好環境
1.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支持行業協會和非公有制企業建立投資擔保機制,切實解決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在稅費徵收、人才引進、權益保障、對外貿易和人員出入境等方面創造條件,實現公平競爭;進一步完善和規範劣勢企業退出的審批程式、資產處置和職工安置辦法,為非國有投資進入創造條件;積極推進中小企業服務支持體系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管理、信息、諮詢等服務型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2.在發揮政府財政性資金的導向作用方面。研究制定政府財政性資金用於引導社會投資的政策導向和管理制度,使財政資金在進一步最佳化支出結構的基礎上,在促進社會投資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3.在發揮城鎮建設規劃的指導作用方面。抓緊研究出台《全省城鎮體系規劃》實施辦法,加快編制閩東南城鎮密集帶和閩江口、廈門灣城鎮密集區發展規劃,為城鎮建設提供科學的規劃指導;研究制定以縣城和20個省級重點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的政策措施。
(三)保障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用地
1.在用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方面。妥善處理各類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盤活閒置土地,依法收回長期占而不用、開而不發的閒置土地,重新組織出讓,保證新上項目用地需要;優先保證符合產業導向的工業項目用地,工業項目和以工業為主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除上繳中央外,通過緩交一定年限省級留成部分、實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置換、建立工業用地地價補貼機制等辦法,降低工業項目用地成本;對重大工業項目、重點項目的用地,實行個案審批、便捷服務;支持城區工業企業異地搬遷技改,向工業園區集中,其土地收益優先用於安置職工和企業發展;加快推進圍墾項目產業化建設,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投資、開發、經營,為工業發展提供土地後備資源。
2.在鼓勵市、縣(區)聯合創辦工業園區方面。各設區市可選擇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易於發展工業的區域,由市、縣(區)聯合創辦工業園區。在工業園區內落地、投產的項目所實現的引資額、工業產值歸引資縣統計,稅收由所在縣(市、區)與引資縣(市、區)分成。
(四)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建築業發展。簡化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手續,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和貸款年限,擴大公積金貸款規模,促進居民住房消費;進一步規範房地產中介服務收費,取消不合理的費用;大力發展物業管理以及房地產諮詢、評估、經紀代理和房屋裝飾裝修等服務。抓緊制定物業管理條例,規範物業管理市場。研究出台《建築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發展壯大建築業。
(五)實行積極的價費政策
1.在運用價費政策促進項目投資方面。對政府立項的城市公用、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廣泛採取靈活的價費政策,為項目融資創造條件;對投資經營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項目,通過價格政策促使投資者獲得合理的回報;對投資經營具有競爭性質的市政公用設施項目,放開價格,以吸引社會投資,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
2.在運用電價槓桿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方面。研究制定向投入產出效益高、對全省工業發展帶動作用大的優勢主導產業傾斜,以及限制高耗能傳統企業享受優惠電價的用電政策措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選擇部分省重點工業企業、新經濟成長點企業和省定重點工業園區開展廠銷直供試點;研究制定加快電源點和電網建設的實施意見。
(六)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引入市場機制改革審批制度,對有額度或指標限制或屬於資源性、壟斷性的開發權和經營權的審批,逐步推行招投標、拍賣、專營權轉讓等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結合電子政務建設,積極推進行政審批的信息化、網路化,開展網上審批和並聯審批試點工作;健全行政審批監督管理機制,研究制定對已取消、不再審批和調整事項的後續監管措施,建立健全行政審批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賦予縣級市、經濟強縣相當於設區市經濟管理權,對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下放管理許可權,減少審批層次。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推進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省長擔任,常務副組長由常務副省長擔任,各位副省長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在省計委。各級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日常辦事機構掛靠在計畫部門。要配備強有力的工作班子,落實前期經費,建立健全項目工作責任制。
(二)建立目標考核體系。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明確目標任務,制定具體措施,狠抓落實。由省計委牽頭,研究制訂實施項目帶動工作成效的考核指標、評比辦法、獎懲規定。在每年的項目成果交易會上,對各地項目生成、推介、落地的數量和成效進行考核;在每年全省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會議上,對重點項目建設和前期工作進行考核。各級效能辦要加強檢查督促,推進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機關工作效率。改進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方法,為經濟決策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提供準確可靠的統計信息。
(三)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各級政府、宣傳部門、工青婦組織和新聞媒體要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宣傳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意義、措施和成效,形成全社會了解、支持、參與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良好氛圍。
經研究同意,現將《關於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若干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四月十五日
關於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若干意見
為加快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精神,落實省第七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決議,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十五”計畫,把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作為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按個層面、分三個階段同時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激活各類投資主體與轉變政府職能並重,注重形成發展合力,使項目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帶得動;堅持符合產業導向的大中小項目一起上,注重項目間的關聯配套和產業群、產業鏈的培育;堅持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同發展,注重發揮傳統產業的優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生產、流通、服務同時抓,注重發揮現代流通業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支撐作用;堅持內資外資齊頭並進,注重投資領域的開放和投資環境的最佳化;堅持項目投產、續建、開工、儲備滾動推進,注重項目的策劃、開發、推介、協調。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形成富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和富有生機活力的項目帶動工作機制,以項目帶動集聚生產要素,以項目帶動促進投資增長,以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目標任務
根據“十五”計畫和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按照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要求,“十五”後三年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具體目標任務是:
(一)促進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在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從2002年的26%逐步提高到2005年的30%左右。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激活民間投資主體,爭取“十五”後三年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實現外資投資主導產業、現代物流業、服務業、農業等領域的新突破,利用外資中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穩步提高。通過拉動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使非國有經濟投資年均增長13%左右,快於國有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爭取到2005年超過65%。各設區市都要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第一層面的設區市要繼續促進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使其對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第二層面的設區市要著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對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有明顯提高;第三層面的設區市要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良好勢頭,促進全省投資增長目標的實現。
(二)促進一批牽動全局的重大項目建設。按照“投產一批、建設一批、開工一批、轉化一批、儲備一批”實現項目滾動發展的要求,抓緊做好重大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爭取提早實施部分“十一五”規劃項目。從加快完善基礎設施“硬通道”著眼,重點推進贛龍鐵路、溫福鐵路、福廈鐵路、龍廈鐵路、漳潮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漳龍高速公路漳州段、龍長高速公路、三泉高速公路、浦南高速公路、福州長樂機場高速公路、福州北外環高速公路、入閩通道、連城機場改擴建工程、武夷山機場擴建,福州港、廈門灣、湄洲灣三大港口深水泊位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快城市化進程著眼,重點推進廈漳跨海大橋、廈門環島路三期、福州二環路三期、福州三環路二期、福州城區路網改造、福州第二水源供水工程、福州洋里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福州連坂污水處理廠、福州紅廟嶺垃圾整治工程、龍巖市第二水源工程、廈門東通道、廈門灣輕軌、福州輕軌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強化能源保障體系著眼,重點推進LNG總體項目、漳州後石電廠二期、龍巖坑口火電廠、穆陽溪梯級二、三級水電站、尤溪街面水電站、福建抽水蓄能電站、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著眼,重點抓好煉化一體化及45萬噸聚氯乙烯等中下游項目、廈門對二甲苯(PX)項目、東南汽車二期擴建、馬尾新型電子產品產業基地、戴克輕型客車、華擎發動機、NEG玻殼、寧德漳灣鋼鐵項目、福州江陰鋼鐵項目、廈門工程機械生產基地、廈門造船廠二期、泉州斗尾大型修船廠、南紙林紙一體化工程、福州人造板廠三期技改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著眼,重點推進長富集團奶牛產業化三期工程、福建親親股份公司水產品深加工產業化、建寧蓮業集團公司蓮藕系列綠色飲品加工項目、紫山集團公司蔬菜罐頭冷凍食品加工項目、聖農肉雞深加工項目、閩中蔬菜深加工、明溪木薯變性澱粉產業化、南海食品公司果蔬深加工產業化、連城紅心地瓜乾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開發耕地後備資源著眼,重點推進閩江下游北港南岸防洪工程、木蘭溪防洪二期工程、仙遊金鐘水利樞紐工程、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惠安外走馬埭圍墾、霞浦沙頭圍墾、福清東壁島圍墾、莆田澄峰圍墾等一批水利、圍墾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
(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重點實施一批符合國家“雙高一優”、符合我省經濟布局以及企業規模、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位居我省前列的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重點企業及建設項目;一批環保裝備產業重點企業及項目;一批屬於國內領先或首創的,產業化前景好、有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一批從農產品開發及國家、省級龍頭企業中篩選確定的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及建設項目;一批從服務業中篩選確定的重點項目。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積極實施信息產業“3618”工程,重點建設顯示器、手機、液晶顯示屏及其配套項目等3條產業鏈,福州、廈門、莆田、漳州、泉州等6個產業園,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及封裝等產業群,軟體、數字視聽產品、網路產品、光電產品、無線電監測系統、新型元器件、計算機及外部設備、信息化等8個信息產業專項。到2005年,三次產業比重從2002年的14?2∶46?1∶39?7調整為11∶48∶41;“數字福建”框架基本形成,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運用信息技術;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力爭形成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企業7家、30―100億元的企業24家、10―30億元的企業50家、5―10億元的企業100家,實現利稅5000萬元的企業150家,出口額1500萬美元的企業150家;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一批特色產業基地,以湄洲灣為中心的閩東南全國大型石化基地,以福廈汽車、修造船、工程機械為主體並輻射內地山區的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機械裝備產業製造基地,以信息產品製造業為主的閩東南一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重點港灣和城市為依託、連線沿海一線的我國海洋開發和珍稀水產養殖基地,以龍頭企業為依託的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綠色產品基地,以武夷山、廈門為龍頭並以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旅遊度假區、國家風景名勝區為重點的全國知名的山海生態旅遊基地等。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縣(市)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政權穩固的重要基礎。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促進中心城市發展的支撐點、壯大經濟總量的增長點來抓,積極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發展氛圍,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壯大一批經濟強縣,提升一批中等水平縣,幫扶一批經濟欠發達縣。力爭全省縣域經濟GDP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05年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60%以上,爭取一批縣(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百億元、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億元。要分級負責,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省里和各設區市要重點抓好跨區域的交通、能源、大型水利設施、災害預警報系統等重大項目的建設,縣、鄉(鎮)、村要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重點抓好縣鄉公路、農村電網改造、沿海防護林、中心漁港、人畜飲水、節水灌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堤防排澇工程、水土流失治理以及農村科技、教育和衛生事業等項目的建設,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要發揮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扶持一批國家級、省級示範項目,重點發展一批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它們在市場開拓、科技創新、農民增收中的帶動作用;要突出特色,加快工業化步伐。重點扶持和發展一批立足資源優勢的深加工項目、與全省主導產業和重點企業形成產業鏈的中小配套項目、具有傳統工藝優勢和適銷對路的特色產業項目;要科學規劃,提高城鎮化水平。以縣城和有條件的中心鎮為重點,以國家級、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為示範,促進生產要素向“大城關”和重點集鎮聚集,增強城鎮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要擴大開放,提升市場化程度。堅持市場導向,大力發展面向農村、面向農產品主產地的現代流通業,建立一批能夠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貿易中心,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要激活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重點,促進更多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縣域落戶,做大做強一批民營企業;要加強引導,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發展非農產業、組織勞務輸出和勞務培訓等形式,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要創新機制,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簡政放權,擴大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財政體制,逐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
(五)促進城市化進程。福州、廈門、泉州三個市要圍繞構建大城市基本框架,注重抓好社會事業項目、文化設施、環境設施等配套建設,加快建設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漳州市要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高檔次和水平;莆田、寧德兩市要發揮港口優勢,以重大項目的開發推動城市發展;南平、三明、龍巖三個市要注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加快工業化進程,強化輻射和帶動功能。力爭“十五”後三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到2005 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48%,城鎮總人口達1800萬人,福州、廈門、泉州基本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框架,中等城市達到6―8個(漳州、莆田、龍巖、三明、南平、寧德等),基本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經濟分工明確、功能優勢互補、空間布局合理、等級規模有序、結構體系協調、設施完善高效的城鎮體系,以及以閩東南城鎮密集帶和閩江口、廈門灣、泉州灣三大城鎮密集區為支撐的沿海城市繁榮帶,初步形成閩江口、泉州灣、廈門灣等城市聯盟體,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
(六)促進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快福州地區大學城、廈門大學漳州校區、農林大學合併擴建、國家會計學院、省立醫院改擴建、協和醫院外科綜合樓、省廣播電視中心、福建大劇院等項目建設,加強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華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等全國重點、部屬和省屬重點高等院校的建設,推動“211工程”二期項目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和若干個重點實驗室建設,抓好部分“專升本”院校和一批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籌建;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若干個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推進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重點實施製造業信息化、轉基因水稻、食品安全等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大力推進高技術產業化工程,信息技術方面重點組織實施軟體產業、信息網路、信息安全、光電子和電子元器件等專項工程,生物醫藥技術方面重點組織實施現代農業、現代中藥、新醫藥等專項工程,新材料技術方面重點推進福日科光電子公司氮化鎵基高亮度發光材料及器件、福建金鑫粉末冶金公司膜材料及處理設備等專項工程,同時積極開發新的後續項目。爭取到2005年,研究生教育規模翻一番,工科類套用理科本科教育有較大發展;全省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達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5%;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0%以上,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達20%;促進設立5―8家風險投資機構。
(七)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大力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交通運輸、旅遊、商貿、餐飲等服務項目,不斷開拓新的就業領域,積極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認真落實再就業的扶持政策,繼續改善創業環境,發揮非國有經濟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好社區建設規劃,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社區服務項目。圍繞擴大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面以及“三條保障線”的建立健全,加強社會保障信息網路建設,全面啟動和實施金保工程,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2005年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80萬人以上;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100%、90%和80%。
(八)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按照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體系、良性循環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先進高效的科教支持與管理決策體系等六大體系的要求,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十五”規劃重大項目的實施。重點建設一批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推進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示範建設,重點抓好火電、石化、冶金、建材、輕紡、煤炭六大行業的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培育扶持福建龍淨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陸環保科技、福建省豐泉環保等一批環保裝備產業重點企業。力爭到2005年全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以上,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以上,所有設市城市基本上建成一座污水處理廠;全省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左右,醫療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繼續深化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鰲江、木蘭溪和交溪等流域水污染和生態破壞綜合整治,主要水系的國家級和省級控制斷面90%達到或優於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
三、創新機制
各級各部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各項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創新項目生成機制,做好項目開發工作。建立以發展戰略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計畫部門牽頭,有關部門、企業和各類專家共同參與的項目生成機制,全面開發持續不斷的項目源,把項目工作延伸到各行業各領域。(1)從發展戰略和工作重點中生成項目。要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三條戰略通道的戰略部署細化轉化為具體項目,以支撐和保證奮鬥目標的實現;(2)從產業關聯和主導產業的延伸中生成項目。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從產業鏈的延伸、產業群的壯大中開發各類項目;(3)從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生成項目。圍繞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國民經濟信息化、生態環境建設、現代流通等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推進各類項目建設;(4)從山海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生成項目。充分發揮我省山海資源優勢,圍繞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通過合理規劃、依法保護和科學開發,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海洋、森林、礦產等山海資源開發項目;(5)從企業改革、更新改造中生成項目。圍繞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資產重組和套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一批項目;(6)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中生成項目。繼續加強交通、能源、通信、城建和以水利為重點的十大防災減災體系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7)從對外開放中生成項目。把握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趨勢,不斷推出符合產業導向的招商引資項目和實施“走出去”戰略項目;(8)從科研、中試成果中生成項目。緊密聯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發掘科研成果、中試成果,套用於生產建設;(9)從專家策劃、諮詢中生成項目。組織依靠各方面專家以及海外學者,開發適應本地生產、建設、發展需要的各類項目。
(二)創新項目推介機制,做好項目轉化落地工作。(1)省政府每年6月18日舉辦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省計委和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精心組織,有針對性地邀請各方面投資機構、企業、院校和有項目需要的部門和機構參與,通過制定政策,創造條件,促進產學研的結合和創業投資的發展,使項目成果交易會制度化、品牌化,成為項目轉化平台。(2)建立項目成果推介網站,多渠道捕捉各類項目信息,廣泛徵集各類項目成果,並注意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網站的連結,持續不斷地向社會推介項目。(3)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及項目需求,充分發揮諮詢和中介機構的作用,有針對性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和推介服務,搭建科技成果供需結合的橋樑。(4)繼續發揮已有的投資貿易洽談會、海交會等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
(三)創新項目管理機制,做好項目實施工作。對項目實行系統管理、目標管理、網路管理等科學管理辦法,實現項目的科學、高效運作;繼續推行並完善項目法人責任制、資本金制、工程項目招投標制、契約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切實控制投資,確保質量,提高效益;完善項目的專家諮詢和評估論證制度,提高項目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重點項目建設管理,建立重點項目建設和參建單位業績目標責任制及相應的考核獎懲辦法;開展重大項目經常性的稽察工作,做到事前稽察、關口前移;儘快建設重點項目資金線上監控系統,加強項目資金的監督管理。
(四)創新項目投融資機制,做好項目資金的籌措工作。採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充分調動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性,激活、壯大市場主體,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向各類項目;全面放開競爭性項目,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性服務領域,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依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完善國有企業退出機制,穩妥解決企業資產變現、產權轉讓、人員退出等關鍵性問題,疏通非國有經濟投資渠道;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創新政府財政性資金使用方式,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保證重大項目的資金需要,支持和促進公平競爭;改善金融服務,積極組織和運用資金,調整最佳化信貸結構,支持項目建設;提高上市公司整體素質,擴大證券市場融資規模。
(五)創新項目協調機制,做好項目組織保障工作。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要親自抓重大項目,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建立項目工作機構,配強工作班子,落實前期工作經費。各地要建立項目專家策劃隊伍或網路,建立實行動態管理的項目儲備庫。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開闢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各級各部門要協同配合,形成各方面共同抓項目的合力,促進更多項目的生成,保證各類項目落地。
(六)創新項目用人機制,做好項目智力支持工作。一方面,以人才帶項目,以人才引項目。進一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方面專家、技術人員的聯繫,發揮高新技術開發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後工作站等的作用。建立製造業技術研發中心,採取政府資助、企業參與、人才柔性引進的機制,形成既能培養、引進人才又能開發提供企業急需的套用技術的基地。組織一大批富有管理經驗、廉潔奉公、年富力強的人員形成抓項目的骨幹力量。另一方面,以項目促人才,在項目工作中出人才。注重把中青年幹部放到項目工作第一線去接受考驗,建功立業,培養一批有魄力、有能力、有經驗的管理幹部和有專長、有水平、有建樹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帶動幹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項目與人才的良性循環與高效融合。
四、政策措施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必須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各設區市和省直有關部門要深入調研,抓緊做好相關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出台工作。
(一)做好投資領域的開放及項目推介工作
1.在主導產業和傳統產業方面。圍繞我省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目標,吸引非國有投資投向電子、機械、石化等主導產業和醫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吸引非國有投資參與具有優勢的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推進傳統產業增加品種、改善質量、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吸引非國有投資向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上下游及協作配套領域拓展,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群。
2.在基礎設施、城市公用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和城市公用事業產業化步伐,近期抓緊研究出台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涉及的規範招投標、國有資本退出、合理運營費用、收費權抵押貸款等問題的補充規定;改革城市公用事業管理體制,對城市環衛、公交、園林綠化、自來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事業性單位進行企業化改制,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進入;研究建立多元化的基礎設施投融資政策措施,對已建成的路橋、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等領域放開經營權,促進項目融資。
3.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各具特色的效益農業和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畜牧、水產、林竹、園藝等產業,扶持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烤菸、花卉等優勢產品的生產。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引導它們進行機制、體制創新,與農民建立多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生產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
4.在擴大利用外資和出口方面。在鞏固東南亞和台港澳地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歐美日,吸引國際大企業和跨國公司到我省投資,特別是在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到我省投資有新的突破,吸引更多的台灣企業來我省投資;圍繞壯大主導產業、提升有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國有企業嫁接、延伸產業鏈、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三產業等拓寬招商領域,促進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建立國際招商網路平台,與我國駐外機構、商會、投資促進機構等網站連結,及時收集整理適用項目,充實項目庫;積極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推進經營主體和出口市場多元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後勁強的出口主導產品,進一步擴大出口。
5.在推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的非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方面。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民辦教育學校,積極促進教育後勤社會化改革步伐;打破壟斷,創造條件積極引導社會、個人和境外的資金進入醫療服務市場,興建民辦醫院;進一步推進藥品零售連鎖企業擴大規模,提高連鎖經營水平;抓緊省出版發行集團的組建工作;按照“管辦分開”的原則繼續抓好省廣播影視集團的組建工作,探索廣播影視集團運行的新模式;加快現有文化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經營性、開發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依法辦體育,加快體育產業化步伐。
6.在現代物流業和傳統服務業方面。加大現有物流資源的整合力度,鼓勵省內大型商業(集團)企業、省屬大公司(大集團)、大型民營商業企業開展物流經營,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參與物流項目建設;依託保稅區、港口、機場、鐵路、公路樞紐、郵政網路,加快建設若干各具特色的物流園區,發展多層次的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產供銷企業的協作和一體化經營,形成新型的物流協作體;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積極推進傳統服務業企業聯合重組,儘快組建形成一批大公司、大集團。
7.在社區服務業和社會福利事業方面。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和小區規劃,合理布局社區服務網點,鼓勵社會資金創辦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衛生服務、物業管理等社區服務實體;吸引社會投資參與建設、經營養老院、福利院、殯儀館等社會福利事業。
8.在金融業方面。大力吸引外資、民間資本參股我省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壯大地方金融實力。積極吸引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更多的外資銀行來閩設立金融機構,爭取在台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方面取得突破。各金融機構要創新金融產品,努力拓展業務,在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取得自身同步發展。積極推進企業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鼓勵上市公司的增資擴股資金繼續在我省投資發展。加大上市公司重組力度,不斷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革,積極培育上市後備資源。
(二)為非國有投資創造良好環境
1.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支持行業協會和非公有制企業建立投資擔保機制,切實解決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在稅費徵收、人才引進、權益保障、對外貿易和人員出入境等方面創造條件,實現公平競爭;進一步完善和規範劣勢企業退出的審批程式、資產處置和職工安置辦法,為非國有投資進入創造條件;積極推進中小企業服務支持體系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管理、信息、諮詢等服務型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2.在發揮政府財政性資金的導向作用方面。研究制定政府財政性資金用於引導社會投資的政策導向和管理制度,使財政資金在進一步最佳化支出結構的基礎上,在促進社會投資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3.在發揮城鎮建設規劃的指導作用方面。抓緊研究出台《全省城鎮體系規劃》實施辦法,加快編制閩東南城鎮密集帶和閩江口、廈門灣城鎮密集區發展規劃,為城鎮建設提供科學的規劃指導;研究制定以縣城和20個省級重點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的政策措施。
(三)保障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用地
1.在用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方面。妥善處理各類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盤活閒置土地,依法收回長期占而不用、開而不發的閒置土地,重新組織出讓,保證新上項目用地需要;優先保證符合產業導向的工業項目用地,工業項目和以工業為主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除上繳中央外,通過緩交一定年限省級留成部分、實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置換、建立工業用地地價補貼機制等辦法,降低工業項目用地成本;對重大工業項目、重點項目的用地,實行個案審批、便捷服務;支持城區工業企業異地搬遷技改,向工業園區集中,其土地收益優先用於安置職工和企業發展;加快推進圍墾項目產業化建設,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投資、開發、經營,為工業發展提供土地後備資源。
2.在鼓勵市、縣(區)聯合創辦工業園區方面。各設區市可選擇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易於發展工業的區域,由市、縣(區)聯合創辦工業園區。在工業園區內落地、投產的項目所實現的引資額、工業產值歸引資縣統計,稅收由所在縣(市、區)與引資縣(市、區)分成。
(四)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建築業發展。簡化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手續,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和貸款年限,擴大公積金貸款規模,促進居民住房消費;進一步規範房地產中介服務收費,取消不合理的費用;大力發展物業管理以及房地產諮詢、評估、經紀代理和房屋裝飾裝修等服務。抓緊制定物業管理條例,規範物業管理市場。研究出台《建築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發展壯大建築業。
(五)實行積極的價費政策
1.在運用價費政策促進項目投資方面。對政府立項的城市公用、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廣泛採取靈活的價費政策,為項目融資創造條件;對投資經營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項目,通過價格政策促使投資者獲得合理的回報;對投資經營具有競爭性質的市政公用設施項目,放開價格,以吸引社會投資,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
2.在運用電價槓桿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方面。研究制定向投入產出效益高、對全省工業發展帶動作用大的優勢主導產業傾斜,以及限制高耗能傳統企業享受優惠電價的用電政策措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選擇部分省重點工業企業、新經濟成長點企業和省定重點工業園區開展廠銷直供試點;研究制定加快電源點和電網建設的實施意見。
(六)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引入市場機制改革審批制度,對有額度或指標限制或屬於資源性、壟斷性的開發權和經營權的審批,逐步推行招投標、拍賣、專營權轉讓等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結合電子政務建設,積極推進行政審批的信息化、網路化,開展網上審批和並聯審批試點工作;健全行政審批監督管理機制,研究制定對已取消、不再審批和調整事項的後續監管措施,建立健全行政審批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賦予縣級市、經濟強縣相當於設區市經濟管理權,對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下放管理許可權,減少審批層次。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推進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省長擔任,常務副組長由常務副省長擔任,各位副省長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在省計委。各級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日常辦事機構掛靠在計畫部門。要配備強有力的工作班子,落實前期經費,建立健全項目工作責任制。
(二)建立目標考核體系。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明確目標任務,制定具體措施,狠抓落實。由省計委牽頭,研究制訂實施項目帶動工作成效的考核指標、評比辦法、獎懲規定。在每年的項目成果交易會上,對各地項目生成、推介、落地的數量和成效進行考核;在每年全省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會議上,對重點項目建設和前期工作進行考核。各級效能辦要加強檢查督促,推進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機關工作效率。改進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方法,為經濟決策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提供準確可靠的統計信息。
(三)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各級政府、宣傳部門、工青婦組織和新聞媒體要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宣傳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意義、措施和成效,形成全社會了解、支持、參與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