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種與高山掌突蟾Paramegophrys alpinus相近,趾側均具緣膜。但本種體腹面無斑或略顯小雲斑;股腺大而明顯,距膝關節遠;其間距遠大於吻長;趾側緣膜甚寬;蝌蚪尾部略顯淺灰色斑或無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福建掌突蟾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科:角蟾科
簡介,分類系統,中文名,中文拼音,分類等級,概述,模式標本保存地,保護級別,CITES公約級別,IUCN紅色名錄等級,紅皮書等級,中國特有,形態描述,生活習性,分布,
簡介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Vertebrata:脊椎動物亞門 - Amphibia:兩棲綱 - Anura:無尾目 - Anomocoela:變凹型亞目 - Megophryidae:角蟾科 -Leptolalax:掌突蟾屬學名:Leptolalax liuiFei, L., C.-y. Ye, and Y.-z. Huang .,1990
中文名
福建掌突蟾
中文拼音
FUJIANZHANGTUCHAN
分類等級
種
概述
模式標本保存地
CIB國家
保護級別
非保護動物
CITES公約級別
未列入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是
形態描述
本種與高山掌突蟾Paramegophrys alpinus相近,趾側均具緣膜。但本種體腹面無斑或略顯小雲斑;股腺大而明顯,距膝關節遠;其間距遠大於吻長;趾側緣膜甚寬;蝌蚪尾部略顯淺灰色斑或無斑。
體小,雄蟾體長26.3毫米,雌蟾25.6毫米左右。頭長寬幾相等,鼓膜圓而清晰。體背部較光滑或有小疣。內掌突大而圓,位第一、二指基部;後肢較長,脛跗關節前達眼,股後腺多大於趾端的大小,趾側緣膜甚寬,趾基具蹼跡。體背面灰棕或棕褐色,兩眼間有深色三角斑,肩上方有“W”形斑,上臂和脛跗關節部位淺棕色,胸腹部一般無斑點,腹側白色腺體呈縱行。蝌蚪全長40~55毫米,體兩側皮膚鼓膨成氣囊狀;體淺棕色,尾部幾無斑或略顯灰色雲斑;唇齒式多為I:3—3/I:2—2;口角部無副突。
生活習性
生活在海拔730~1400米山溪邊的泥縫、石隙或樹皮、落葉下。夜間棲於溪邊石上或竹枝以及枯葉上鳴叫,音大而尖,白天隱藏在陰濕處,極難發現。蝌蚪在緩流處或急流回水盪岸邊石隙間或水盪內腐葉下,底棲。
分布
分布於福建(崇安、建陽、德化)、浙江(龍泉)、廣西(瑤山、龍勝)、湖南(宜章)、貴州(雷山)、江西(井岡山)、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