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籌建於2000年。在此前後,已經形成了以福建師範大學專家學者為主體的、在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教育學等領域卓有成就的一批專家學者組成的學術隊伍。這些學者在媽祖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民間信仰、閩台文化與宗教、民族民間音樂、閩台教育史、閩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研究項目:人類學
  • 創建時間:2000年
  • 所在學校:福建師範大學
歷史沿革,成立背景,

歷史沿革

經福建師大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陳宜安研究員的積極倡導和組織,並經福建師範大學校長辦公會議批准,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於2002年4月正式成立,2003年獲得人類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

成立背景

福建省民間文化底蘊豐厚,民間信仰豐富而多樣,產生過嚴復、林惠祥、林耀華等一批閩籍國際著名的人類學家,他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學術遺產。閩台文化日益成為祖國大陸與台灣緊密聯繫的紐帶,也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樑。福建師大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良好的民族、民間文化研究傳統,當時的《福建文化》雜誌曾經有過很大的影響。福建師大人類學研究所的建立,既可以繼承和發揚本省本校文化研究的這一傳統,也可以發揮福建省的民間文化優勢,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閩台文化同根同源,作為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的發源地,作為與台灣近鄰的祖國大陸沿海省份,有加強媽祖文化建設的義務,也有搞好這一研究的最有利的條件。保護和研究媽祖文化以及閩台文化,繼承這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對於促進台灣同胞對祖國文化認同和歷史認同,反對“文化台獨”,發展兩岸關係,加強兩岸學術交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更具有現實意義。福建師大人類學研究所的成立和人類學碩士學位點的建立,以及媽祖文化保護和研究方面的國家社科項目和省級課題立項,都將進一步凝聚媽祖研究的重要學術力量,共同促進本省和全國的媽祖研究,為建設福建文化大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看,人類學研究所的建立可以通過學科整合、人員重組,開闢新的學科增長點,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和創新,由此實現學科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從而提升學校在國際國內的競爭能力,也有利於學校向綜合性大學的轉制和發展。研究所正積極組織各方面的力量,聯合校內外、國內外有成就的專家學者,一方面開展人類學研究,促進人類學理論的中國化,實現建立人類學學科的國家基地、培養人類學碩士和博士等目標;另一方面也努力促進中國人類學走向世界。
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宗旨是立足地方社會建設和發展,面向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跟蹤國際學術前沿,服務咨政和社會。著眼於繁榮和深化人類學、民族學學術研究,並將研究與對中國南方文化特別是對閩台文化、媽祖文化等多方面具體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文化優勢,開展學術原創研究,爭取有所突破,有所作為。
福建師大人類學研究所負責人陳宜安研究員現主持《媽祖信仰的文化認同功能研究》國家十五規劃社科課題1項、《媽祖文化千年史編》省社科十五規劃重點課題1項;其他負責人和成員也曾經和正在主持15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並正繼續申報其他課題。現已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出版著作近50部;同時,還積極參與本省社會文化建設的研究,多次參加福建省人大及政協組織的社會調查活動,主持撰寫相關的調研報告;並多次通過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積極向福建省和全國人大、政協提出建議和議案,得到各級人大及政協的高度重視或採納,有的則被評為優秀提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在咨政服務、為社會服務方面作出了貢獻。為了建設好人類學學科,研究所日前正積極進行“一個學位點、一個網站、一本雜誌、一套叢書、一次學術會議”的建設。使人類學學科朝數位化、現代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