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

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

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和魚丸是福州地方小吃,由劉必松於20世紀30年代從台灣永和鎮學藝歸來後創立,因配方獨特,口感鬆軟、清香,深受福州市民的喜愛。永和魚丸選料精細,製作考究,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2007年8月28日,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福州市永和魚丸店
  • 項目編號:Ⅷ-51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魚丸製作的歷史可以追潮到秦朝。相傳,秦皇愛吃魚,但對魚刺卻很頭痛,每被魚刺刺後總要殺廚師。某日,秦皇又想吃魚,當班的廚師不由心驚肉跳,橫豎也是死,用刀背猛擊魚身,沒想重擊之下,骨和肉分開了,魚肉也成了魚糜。廚師靈機一動,把魚糜和上地瓜粉,團成團放入鍋中,即成一道菜,這樣即保留有魚的鮮味又無需擔心魚刺的問題。從此便在各地流傳開來。後來有人不滿足於單純的魚香,嘗試著在魚丸中加入豬肉餡,這樣福州魚丸就形成了。
20世紀初,魚丸食品風行台灣,永和的創始人劉必松飄洋過海,在台灣的永和鎮學得一手做魚丸的好手藝,然後回福州做魚丸手藝,創建永和魚丸店,永和魚丸以其潔白、鬆軟、清香、味美的特色讓老福州人念念不忘。永和魚丸已傳至第三代劉景舒,他不僅繼承祖先的魚丸製作工藝,還進行改良,原料由鰻魚改為鯊魚。

工藝特徵

福州魚丸技術要求較高,要在鬆軟的魚漿中包上豬肉餡而不露餡,只能手工製作。福州魚丸技術要求較高,且富有福州風味。永和魚丸選料精細,製作考究,在鬆軟的魚漿中包上豬肉餡,而不會露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工藝流程

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才可完成。主要的工序有:(1)選料。選用新鮮的鯊魚、鰻魚;(2)魚肉加工:去魚鱗、鰓、內臟、切除魚頭,挑出魚刺、剔出純魚肉;(3)制魚丸皮:剔出的純魚肉絞成泥,加入鹽水、地瓜粉,拌成魚羹糊狀作為魚丸皮;(4)制餡:選取豬五花肉剁成肉餡、加醬油、味素、糖、蔥花等調料;(5)包餡:用特製的魚丸勺取餡包在羹糊里,捏成球狀,放入清水盆中;(6)煮:清水魚丸以微火煮熟,直到魚丸浮上湯麵為熟。
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
福州永和魚丸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具有地方特色,充分體現福州飲食文化的豐富與精巧。
傳承人物
劉景舒,漢族,福州市鼓樓區人,1965年4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景舒自幼跟隨父親劉永祥學習魚丸製作。劉景舒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還進行了一些改進和創新,如把其中一味原料由鰻魚改為鯊魚。
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
劉景舒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9年,福州永和魚丸獲得福州市風味小吃“魚丸”類二等獎。
2005年,“永和”商標獲中國商業聯合會重新認定的“中華老字號”稱號。
展示活動
2019年12月12日—18日,福州市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7號館、達明美食街和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舉辦“八閩美食嘉年華”活動。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現場安排永和魚丸手工技法展示等。
文化交流
2020年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