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黃氏祠堂

福安黃氏祠堂

福安黃氏祠堂,又稱察陽黃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福安市陽頭街道陽中社區黃厝上巷58號,始建於宋末,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建。

福安黃氏祠堂坐西南朝東北,中軸線為北偏東約 57.1°,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32.9平方米。福安黃氏祠堂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中國祠堂建築的類型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特例,體現了閩東地區優秀的古建築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2019年10月,福安黃氏祠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安黃氏祠堂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安市陽頭街道陽中社區黃厝上巷 58 號
  • 占地面積:2516 m
  • 始建時間:宋末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8-0328-3-131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結構,特點,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

歷史沿革

福安黃氏祠堂,又稱察陽黃氏宗祠,為朱熹門徒黃乾祠堂,是家族祠堂建築。現存的建築為清代仿明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陽頭黃氏先人良壁自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幾度遷,至徙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遷入陽頭定居,已傳40多世,繁衍近千戶,近萬人,成為福安韓陽望族。
宋末始建福安黃氏祠堂,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建。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焚於火,僅留后座。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戲樓、前座。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
清光緒二年(1876年),修后座。
民國九年(1920年),修建戲樓並重修大廳,並維修室內地面。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福安黃氏祠堂的建築、文物、環境等受較好的重視和保護。

建築格局

結構

福安黃氏祠堂坐西南朝東北,中軸線為北偏東約57.1°,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32.9平方米。磚木結構三進建築,整體布局由東北至西南依中軸線分別為儀門、古井、泮池、照壁、前埕、祠堂大門、前院、戲台戲樓、前天井、前座(祠廳)、覆龜亭、兩廊、后座(祖堂)、後天井和後廂房。
福安黃氏祠堂
儀門面闊4.13米、高3.95米,為青磚牆體。中間開一門洞,闊2米,卷頂高2.73米,不設門扇。門洞上方為歇山式瓦脊。門洞正上方瓦脊比兩邊肩牆高約0.5米,瓦脊兩端設雀尾。儀門前額書有“示我周行”。
古井位於泮池前13.5米處。井圈由青石板拼砌,呈六邊形,高0.51米。井身圓形,井壁青磚直砌,直徑0.8米,井深9米。現已被周邊建築包圍。
泮池占地約95平方米,半月形,周壁用毛石砌築。
祠堂前埕為長方形,占地約945平方米。該前埕原為石埕(條石鋪面),1987年3月重修時改為混凝土地面。
經祠堂前埕是祠堂正門,正門牆體與四周牆體將祠堂主體圍合,兩側與後側牆體為鞍式封火山牆。 祠堂南側為祭祀廳,祭祀廳北側牆體與祠堂共牆之三山五嶽式青磚牆體砌於祠堂前座與后座南側鞍式牆體之上。祠堂北側及後側牆外有小弄,小弄地面高於北側入口處室內地面。正門處有三扇大門,中間大門上有“黃氏宗祠” 匾額;匾額之下,青石大門框,鐫兩副楹聯,正聯曰: “一帶溪環流世澤,千秋典祀重名賢”,側聯曰:“源承江夏,派衍環溪”,書法雄勁;側門額上寫著“蹈規”“履矩”。
前天井上3級台階至前座主座。主座面闊五開間17.67米,進深七柱14檁14.34米。前廊及明間、 次間為開敞式。明間設有屏門,現只存留連盈及抱框卯口;次間設有門扇,現只存留抱框卯口,形成“凹” 字形門扇。兩側梢間前步柱與後步柱間設有門扇。 後廊柱與後步柱間為後廊,後廊左右兩側有門洞且設門,左側可通室外小弄,右側可通往祭祀廳。明間、次間廊柱與步柱之間設有軒頂及簡易藻井,中間梁架採用減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廳,明間次間為假屋面做法,露明處為穿斗式木構架,復水椽之上木柱有進行墩接以及加柱做法進行抬升且為人字架, 屋面高於梢間屋面,前檐兩側設有翼角。與兩側梢間硬山屋面形成三段式硬山屋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