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薩節

祭薩節是由母性崇拜、祖先崇拜而衍生出來的祭祀節日。是侗族的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卯日,這是當地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薩節
  • 節日時間: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卯日
  • 節日類型:祭祀節日
  • 流行地區:侗族
簡介,祭薩節-傳說,祭薩節-日期,祭薩節-薩歲與薩壇,祭薩節-規模,祭薩節-祭薩流程,

簡介

祭薩節-傳說

關於“薩”,還有一段傳說:相傳“薩”為保衛侗寨安全,在一次與外敵的戰鬥中,“薩”因寡不敵眾,在黎平一個名叫“弄堂概”的地方縱身跳下懸崖,英勇獻身。後人為緬懷她,便在寨中建起了專門祭“薩”的祭壇,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和管理祭壇的辦法。

祭薩節-日期

祭薩分為春秋二祭:春祭一般在農曆正月上旬,意為請求“薩”保佑侗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秋祭一般在新谷初黃時節,意為答謝“薩”的保佑,慶祝全寨人丁安泰。
祭薩節祭薩節
在侗鄉一些寨,每一個姓氏都有一個薩壇,年內每月初一和十五是法定(村規民約)的祭薩日,而每年的正月初八是祭薩和“賴難薩”(請祖母賜肉)的日子。

祭薩節-薩歲與薩壇

喝上一碗吉祥粥
“薩歲”是侗族最敬仰的祖先( “薩歲”為侗語音,意為至高無上的大祖母、始祖母)。
“薩”壇,侗語稱為“然薩”(祖母神之屋)。建“薩”屋因地而異,有的建磚瓦房,有的建木屋,有的只建露天圓丘。不論哪種屋宇,均建成八方形外圍,中間露天。露天處用鵝卵石砌成約一米高,直徑約3米的圓形土台。圓丘內安放一口新大鐵鍋,鍋內放置一把薄扇、三雙草鞋,還有碗、碟、杯、銀首飾和紡織工具等物。放畢,再用一口比底鍋稍大的新鐵鍋倒扣在上邊,以泥土覆蓋堆成圓丘,再在丘頂中央栽一棵黃楊並插上一把半開的紙傘。在“薩”的屋宇前建一座供祭祀用的廣場。

祭薩節-規模

祭薩節規模有大有小,有的侗寨只供奉清茶,有的供祭酒肉,有的供祭後各自回家,有的供祭後僅寨老聚餐,有的侗寨則每戶來一男一女,攜帶酒、肉、香、紙等祭品,集中在薩屋供祭。祭畢,即在廣場上共進晚餐。首席上方留一空位,是給“薩”即祖母神就坐的象徵性席位,由寨老和管理薩屋的人相陪,其餘自由就坐。
祭薩不僅是一種祭祀活動,也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活動。祭薩時,鄰近各村寨本民族和兄弟民族男女青年邀約前去祝賀聯歡。一時間賓主手牽手、肩並肩,在薩壇前“多耶、對歌、吹蘆笙”,熱鬧非常。人們用優美的舞姿、歌聲,傳頌“薩”的功德,祭奠“薩”的英靈,表達人們團結和睦、建設家園的美好願望。

祭薩節-祭薩流程

侗族民眾前往參加“祭薩”活動
祭薩當天,各家各戶從家裡拿一塊豬肉或一條臘魚到寨中鼓樓,放到一個大大的鍋頭裡,由寨上指定的幾個老人將魚肉煮熟,然後“管薩”(師傅指定的每月初一和十五代全寨祭薩的人)將煮好的酒、肉先拿去“祭薩”,唱祭薩詞。最後就將這些魚、肉切成片分給小孩吃,這就是“賴難薩”。侗家將“薩”視為最高的女神,他們認為是“薩”賜福於侗鄉侗寨,是“薩”保佑侗人平安,是“薩”讓他們幸福安康,所以,小孩吃了“薩”賜的肉將聰明伶俐、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祭薩節舉行完祭把儀式後,接著進行歌舞的表演,節目有歌頌薩歲恩德、祈求她護佑賜福的耶歌,有緬懷祖先遷徒和創業的侗款,有詠嘆婦女身世的琵琶歌,有婉轉纏綿的情歌,有摹擬十二道農活的春牛舞,有震天動地的蘆笙舞……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是這天的主角。她們除了載歌載舞,盡興表演,還代表各家各戶從祭壇把火種取回家去,象徵薩歲點燃的薪火永不熄滅,並當眾比試紡紗、織布、染布的手藝。祭薩節這天還舉行隆重的百家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