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紀念死者的儀式)

祭奠(紀念死者的儀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祭奠,是對逝者的一種悼念儀式,中華傳統注重“慎終追遠”體現中國人民的一種孝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奠
  • 拼音:jì diàn
  • 注重:慎終追遠
  • 體現:中國人民的一種孝文化
  • 釋義:對逝者的一種悼念儀式
  • 出處:《抱朴子·省煩》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介紹,概述,祭奠烈士的流程,網上祭奠,意義,特點,其它,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祭奠
出葬出葬
讀音:jì diàn
: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一個儀式。
:向死者供獻祭品致敬。
祭奠: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儀式,表示追念,悼念。
例如:祭奠英靈。
引申:表示對過去的人或事情的一種緬懷或者思過。

基本解釋

[obit;offer a sacrifice to;hol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為追念死者並安撫其在天之靈而舉行儀式
祭奠亡魂

引證解釋

指置供品於靈前或墓前祭祀。
葛洪《抱朴子·省煩》:“朝饗賓主之儀,祭奠殯葬之變,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禮,皆可減省,務令儉約。”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祝盟》:“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本縣有個王公,正是興哥的新岳丈,也來上門祭奠,少不得蔣門親戚陪侍敘話。《紅樓夢》第一○九回:“我也時常祭奠。” 老舍《茶館》第三幕:“四爺,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把紙錢撒起來,算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

基本介紹

概述

出殯次日清早,晉南聞喜等地講究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翼城一帶,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如忻州河曲,親友帶上火鍋、柏柴去墳地匯聚,祭奠後食畢而歸。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弔。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製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紮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一個人死後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紮。三周年過後,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紮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於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藉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繫”,並寄託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由以上對山西各地喪葬禮儀的簡略縷析,可以看出,儘管每一地區都有許多獨特的習俗,但在種種迥異的形式外殼下,卻蘊含著共同的內涵,即通過喪葬禮儀的舉行,寄託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表達希望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誠心意。同時,喪葬禮儀反映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態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正如論者所說:“喪葬禮儀是人生禮儀中一種獨特的方式。”儘管生者對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間觀念中 ,死與生一樣,是一種應時必至的現象,它對於死者來說,未必不是一種頗為有益的解脫。所以民間一貫把婚事和喪禮並稱為“紅白喜事”,在舉辦喪事的指導思想上,越熱鬧越好。這種看法對於紅紅火火辦喪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說是提供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山西的喪葬禮儀,近幾十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倡導下,出現了一些新的風尚 ,不僅滌除了喪禮中迷信荒誕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簡化,內容上也出現了很多的變化 :弔喪改為追悼會 ,披麻戴孝改為戴黑紗,各種紙紮改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廣。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江西一帶的葬禮儀式,一般要子女孫子孫女輩準備一雙鞋子子女輩秀白布孫子孫女輩秀白布+紅布。然後死者來年燒了去,來紀念死者~到了家鄉下葬的時候兒子和孫子是下葬的時候去祭拜。如果有橋的地方要下跪然後讓棺材從頭上過【意識:升官發財】女兒和孫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祭奠烈士的流程

1.講述生平事跡
2.歌頌烈士
3.祭奠默哀
4.代表發言
5.家屬發言

網上祭奠

意義

·傳承文明:傳統的祭奠方式雖然體現的是比較隆重的,但習俗會根據時代的變化,關鍵的是我們的本質是不變的。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祭掃習俗的也需與時俱進。網路祭奠將是傳承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發揚重親情、重家庭、重孝道的傳統美德的現代的、科學的方式。只要祭掃的本義不變--誠心祭奠,祭掃的方式並不重要。
·促進和諧:網路紀念館是一個逾時空的網路祭奠和溝通平台,用戶不僅可以向先人表達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加強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解、強化親情、維護團結,增強凝聚力,從而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激勵後代:在這個虛擬的紀念空間裡永久記載著祖祖輩輩的光榮歷史,讓散居在全球的後人都可在這個平台上了解祖輩光輝業績及其未竟之業,以此激勵後代不斷追求和努力奮進。

特點

·便捷性:現代人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加上生活節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等祭祖日子親臨現場祭掃。可以讓用戶可突破時空的阻隔,實現全天候、全球化的緬懷、祭掃。用戶可隨時隨地對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此外,用戶還可在已故親人的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上網追思。
·永久性:儘管許多家庭都有家譜,但是人們只能從家譜中獲得簡單的信息。可以把先人的文字資料及圖像和聲像資料永久保存下來,隨時隨地可讓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現眼前,讓子孫萬代了解祖輩的光榮與夢想。
·環保、安全、節約:據報導,我國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節祭祖費都超過千萬元,燃燒紙品引發的火災所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網路祭掃這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拜祭方式,既滿足人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問題。

其它

【網上祭奠:只要祭掃的本義不變 方式並不重要】
新華網深圳4月4日專電(記者王傳真)韓凱坐在電腦前,用滑鼠“點燃”火柴,然後“拖”出三根香點著,插進香爐。“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來臨,近幾天,已有近萬名深圳市民光顧我們的紀念網祭奠親人。”韓凱自豪地說。
韓凱是深圳“無盡的愛紀念網”的營運總監。在他們的網站上,用戶不僅可以通過用滑鼠拖拉鮮花、火柴、香、茶杯、酒杯等來模擬完成獻花、點燭、燒香、敬茶、敬酒等祭奠活動,還可以按照個人需要來選擇墓園的背景和墓碑等,他們開始計畫幫助用戶把已故親友的家居環境、有紀念意義的“老地方”或真實的墓地,製作成三維動畫並複製到網上。
“無盡的愛紀念網”創辦人之一陳蕗介紹,網路祭奠的好處是可以突破時空的阻隔,實現全天候、全球化的緬懷、祭掃,隨時隨地對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還可以用網路把先人的文字資料及圖像和聲像資料永久保存下來。此外,網路祭掃還是一種環保、安全、節約的祭奠方式,可以避免鋪張浪費和環境污染。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網路能像真實祭奠一樣表達人們對先人的哀思。有網友認為,網路拜祭形式不夠嚴肅,掃墓的意義在於親眼看看親人安息的地方,如果條件不允許,寧願在心裡默默懷念。
一些網友則認為,流傳幾千年的祭奠習俗本來就是因時而異。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網路祭奠將是寄託哀思、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發揚重親情、重家庭、重孝道的傳統美德,保存、拯救祭奠文化的科學方式,“只要祭掃的本義不變,祭掃的方式並不重要。”
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轉變、網路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網上這種全新的祭奠形式逐漸被接受認可,以網上獻花、留言、點歌等形式寄託自己的哀思無疑是一種更方便環保的祭奠形式。全國知名網上祭奠網站同懷網無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家,相信有好的服務平台再加上人們思想的逐漸轉變,網上祭奠將會成為一種全新流行的祭奠新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