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納西族的節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祭天,納西語叫“孟本”,是麗江、中甸等地納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節慶。民間流傳“納西祭天人”和“納西祭天大”的俗語,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納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稱為大祭,在春節期間進行,是春節活動的主要內容故春節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舉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天
  • 別稱:七月祭天、孟本
  • 流行地區麗江、中甸
  • 節日活動:春祭和秋祭
節日起源,各地習俗,

節日起源

《中國民間故事選·人類遷徙記》:“舉行一次極其隆重的祭天。”原註:“祭天,是 納西 族隆重的儀式。時間是正月和七月,正月叫大祭天,七月叫小祭天。”祭天,納西語叫“孟本”,是麗江、中甸等地納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節慶。民間流傳“納西祭天人”和“納西祭天大”的俗語,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納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稱為大祭,在春節期間進行,是春節活動的主要內容故春節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舉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祭天的由來,傳說是納西族的始祖崇任利恩和襯紅寶百命成婚後,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點下祭天之後,生了三個兒子,但長大後又不會說話,便再次行大祭天,三個兒子才說出三種不同的語言,變成了納西、藏族、白族等三個民族,故納西人認為祭天可以保佑子孫的繁衍和健康成長,就世代相承下來。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記載,納西族“正月登山祭天,極嚴潔”。元明清的漢文史書中也有關於納西族祭天的記載。並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規程和繁雜的儀式,說明納西族祭天歷史的久遠。

各地習俗

納西族祭天儀式的“天”之內涵,根據對祭天時的祭祀對象—美、達、許三棵樹的象徵意義的理解,其內涵包括天地自然、人類祖先。祭天的目的在於加強群體凝聚力,加強與天界(自然界)的聯繫,歌頌祖先以求保佑,以及禳災祈福,人與自然的和諧等。
祭天有祭天場,一般是在離村不遠風景優美的地方,用石頭圍砌成方形或長方形的場地,內有祭台。講究點的祭天場還有內場和外場,周圍栽培高大的常青樹,風景優美,能容納幾十到一,二百人。沒有場地的城郊或壩區中心春節期間也輪流在各家院中圍柵搭蓬來祭天。在同一個祭天場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個村的家族中的幾房人組成。每個家族和親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稱。以前,納西族的祭天群有“浦都”,“故序”,“故在”,“故上”,“阿雨”等名稱。這中雜居在各地不同名號的祭天群,是與古代納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淵源關係的。大的祭天群有數十戶,小的十來戶。其中,浦都的祭天群數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時間最長,儀式相當複雜。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時間有先有後,但都在正月十五日前舉行。
祭天有一套複雜的程式,尤其忌諱“穢氣”,所有成員和用於祭祀的物品都必須通過嚴格的“除穢儀式”。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純潔性和神聖性,祭天場內只能使用納西族的語言。禁止外人進入祭天場,凡是新增加的成員,包括新出生的嬰兒、新嫁來的媳婦和新上門的女婿,都必須向所有的成員贈送禮品後,才被容納為本祭天族群的正式成員。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潔淨和專用。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代表崇仁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和岩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顆粒整齊的,須經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後都須洗刷乾淨;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有兩家輪流餵養,要保證大豬上百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余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磋制,並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祭天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舉行射箭打靶儀式,村民集中於靶場,射箭者必須是男子,先由東巴祭司念誓詞,眾人不斷高呼“當……咚”(射中),氣氛極為緊張而熱烈,反映了古代部落社會尚武械鬥的歷史傳統。祭天期間,各村都立有鞦韆架盪鞦韆,有的村還跳氂牛舞、獅子舞、白鶴舞和麒麟舞,熱鬧異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