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歷程,歷史背景,研製進程,飛行乘組,系統組成,飛船系統,各個艙段,火箭系統,發射場區,測控通信,任務規劃,飛行計畫,飛行任務,空間試驗,飛行歷程,起飛準備,發射對接,進駐會師,物資補給,出艙活動,技術創新,分艙設計,多項創新,增載入荷,精測對接,供電照明,文化特色,徵集標識,任務標識,總體評價,
研製歷程
歷史背景
1992年9月,
中共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
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套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
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第三步,建造
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
工程前期通過實施四次無人飛行任務,以及
神舟五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技術,使中國成為第三個具有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能力的國家,實現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通過實施
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以及
天宮一號與
神舟八號、
神舟九號、
神舟十號交會對接任務,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和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建成中國首個試驗性空間實驗室,標誌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全面完成。
2010年,中共中央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立項,分為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兩個階段實施。空間實驗室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航天員中長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積累經驗。通過實施
長征七號首飛任務,以及
天宮二號與
神舟十一號、
天舟一號交會對接等任務,標誌工程第二步任務目標全部完成。
空間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成和運營中國近地載人空間站,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中國載人航天已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已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
研製進程
2023年5月29日報導,神舟十九號進行整船總裝和測試工作,該批次其他飛船進入單機研製階段。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於2024年3月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抵達後,飛船完成了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總裝,進行各種測試後進行封存待命。2024年9月,神舟十九號飛船解除待命狀態,進入發射前準備階段。2024年10月,
楊利偉表示,神十九乘組訓練項目均已結束,正在進行查缺補漏工作,把狀態調節到最佳,迎接月底的升空。
2024年10月22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
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後續將按計畫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計畫10月底擇機實施發射。10月28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組織全區合練。發射任務各系統已經完成了相關功能檢查,並做好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飛行乘組
2024年2月,神舟十九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已經選定,開展任務訓練。2024年10月26日,神舟十九號三名航天員按照流程模擬執行飛行任務,進入飛船返回艙後,開始人、船、箭、地聯合檢查測試,並在火箭模擬起飛過程中完成待發段和起飛段的全部關鍵操作。2024年10月28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出征轉運車輛,首次換成“紅旗車隊”的紅旗國悅禮賓車,車輛進行了針對性改裝升級。包括配備雙層靜音玻璃、地毯、冰櫃,車長增加29厘米,且減少了座椅,方便航天員穿著厚重航天服乘坐。車牌上只有八個大字,“萬無一失 圓滿成功”。
2024年10月29日,經空間站套用與發展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執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3名航天員組成,蔡旭哲擔任指令長。乘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員和2名第三批航天員,其中,航天員宋令東、航天員王浩澤為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90後”,航天員王浩澤為中國首位女性飛行工程師。2024年10月29日上午,執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
系統組成
飛船系統
神舟載人飛船是中國自主設計、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器,主要執行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任務。飛船採用“三艙一段”構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神舟飛船高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重量8噸多。軌道艙為圓柱形,是飛船入軌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返回艙呈鐘形,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供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推進艙又稱設備艙,呈圓柱形,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準備用的。神舟載人飛船可支持3名乘員自主飛行5天,停靠空間站飛行180天,主要作用是運送航天員乘組進入空間軌道和安全返回地面,並具備少量有效載荷上/下行運輸能力。
神舟載人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用於天地往返運輸人員和物資的
載人太空飛行器,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及鮮明的中國特色。飛船可一船多用,既可留軌觀測又可作為交會對接飛行器,滿足天地往返的需求。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研製總體單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指揮是
何宇,總設計師是
賈世錦。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共有14個分系統,是中國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嚴苛的太空飛行器。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為“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組批生產後的第2批次產品,本批次計畫研製生產“神十六”到“神二十一”共6艘飛船,“神十九”是其中第4艘。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神舟十八號飛船所使用的平台的技術狀況完全一樣。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布局更加最佳化,裝載空間更強,增加了上行運貨能力,給航天員以及相關載荷裝載的空間更多了。升級後的神舟十九號提高了航天員在軌生活的舒適性,也提高了在軌實驗能力。通過對軌道艙最佳化布局,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運輸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為航天員等系統攜帶更多有時效性要求和臨時需求物資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各個艙段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後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連線埠,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
神舟飛船在設計之初採用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的三艙一段結構。
軌道艙是航天員在神舟飛船上的“家”,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進入返回艙,其他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位於飛船前部是一個圓柱體,一端連線著返回艙,另一端可與其他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艙內有加壓閥門和對地觀測舷窗,是飛船在軌期間航天員的生活區、試驗區以及儲物區,作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飛船返回時軌道艙會離開飛船主體,留在太空中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地面人員提供科學數據。這是神舟飛船的一大特色,而國外的太空飛行器軌道艙與飛船分離後大多被棄用。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或設備艙,是飛船姿態和軌道的“調整器”。推進艙位於飛船後部,外形為後端帶短錐形的圓柱體,兩側裝有一對太陽翼像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天使。推進艙內部裝有變軌發動機,能夠為飛船提供動力,使飛船能夠自如地調整飛行姿態軌道。推進艙是神舟飛船的3個艙段之一,艙上安裝了六大分系統的設備,包括40台發動機及縱橫交錯的管路和電纜網,為整船提供推進動力、光伏電能、測控通信、姿軌控制、溫度控制和航天員生命支持功能。
返回艙是航天員往返太空的“駕駛室”,內設可供航天員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
返回艙位於飛船中部,外形呈倒椎體鐘形,它的側壁開設了兩個視窗,供航天員觀測外部環境,方便航天員駕駛飛船。與其他艙段不同的是,返回艙外表面有燒蝕式防熱層包裹,並裝有主降落傘和備份降落傘,能在返回過程有效保護艙體和航天員。
火箭系統
長征二號F(CZ-2F)運載火箭是在
長征二號E運載火箭的基礎上,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確保全全性為目標研製的火箭。火箭全長58.34米,起飛重量479.8噸,起飛推力約600噸。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CZ-2F火箭是中國唯一一種載人運載火箭,具有兩種狀態,即發射天宮實驗室狀態和發射載人飛船狀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研製總體單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指揮:
荊木春;總設計師:
容易。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首飛後,發射成功率100%。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專門用於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的兩級半運載火箭,由箭體結構系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利用系統、故障檢測處理系統、逃逸系統等10個系統組成。其中故障檢測處理系統、逃逸系統為載人火箭獨有。故障檢測處理系統可對火箭飛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如果火箭出現危及航天員安全的故障,可通過逃逸系統執行逃逸救生功能,保證航天員的安全。
執行神舟十九號發射任務的長二F遙十九號火箭箭上進行了23項技術狀態改進,火箭可靠性進一步提升,例如,該發火箭增壓輸送系統的密封連線部位,通過更換為更易操作的標準化接口形式,保證了密封可靠性,進一步降低加注發射階段推進劑泄漏風險。結構系統部分零件更換了表面處理更簡單、環境適應性更好的材料,提升了產品質量控制水平和可靠性。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進,該次執行載人飛行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火箭,飛行可靠性評估結果為0.9904。
發射場區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是負責運載火箭、飛船、空間實驗室、有效載荷和航天員系統裝船設備在發射場的測試和發射,並提供相應保障條件。酒泉載人航天發射場於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採用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運輸”及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先進模式。酒泉發射場總體單位是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指揮是
鄒利鵬,總設計師是
鄭永煌。
測控通信
神舟飛船發射的測控通信系統主要承擔對火箭、太空飛行器的飛行軌跡、姿態和工作狀態的測量、監視與控制任務,提供與航天員進行視頻和話音通信的通道,是太空飛行器從起飛至壽命結束過程中天地聯繫的僅有手段。全系統包括多個指揮控制中心、國內固定測控站、國外測控站、機動測控站、遠望號遠洋測量船和中繼衛星系統在內的陸海天基測控網。總體單位:北京測控通信技術研究所;總指揮:
吳錦高;總設計師:
董光亮。
任務規劃
飛行計畫
2024年10月29日,通報神舟十九號任務有關情況。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後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連線埠,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畫於2025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東風著陸場。
飛行任務
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主要目的:與神舟十八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套用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持續發揮綜合套用效益。
神舟十九號乘組在地面科研人員的密切配合下,還完成了入駐以來的首次全系統壓力應急演練和醫療救護在軌訓練。任務期間,乘組將實施出艙活動,進行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等多項任務,三名航天員按計畫完成了艙外航天服的定期檢查維護及貯存狀態設定等工作,確保其狀態良好。
空間試驗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飛行期間,將重點圍繞規劃中的“太空格物”主題,覆蓋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新技術等領域,開展微重力條件下生長蛋白晶體的結構解析、軟物質非平衡動力學、組織與細胞培養、生命生態實驗櫃內果蠅轉移等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預計在基礎理論前沿研究、新材料製備、空間輻射與失重生理效應機制、亞磁生物效應及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學成果。
在細胞學研究方面,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定期將人系統研究機櫃中的細胞實驗單元取出,使用醫學樣本顯微觀察記錄裝置進行細胞顯微成像觀察,培養並觀察完畢的細胞需要進行樣本回收並凍存下行。
乘組開展了“智慧助手”在軌驗證工作。畫面中,這個正在艙內飛行的小機器人就是我國首台空間站艙內智慧型飛行機器人“小航”。航天員通過使用“小航”和人機協同互動實驗軟體,可開展人機空間關係、機器人行為表征、多模態互動技術相關實驗,協助航天員提升任務效能。
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領域,“空間亞磁果蠅生物效應及分子機制”實驗進展順利。上周,乘組完成了果蠅收集、培養盒清空、樣品整理等操作。在乘組的悉心培養照料下,“果蠅家族”發展壯大,有望成為第一種在中國空間站實現“三代同堂”的動物。
乘組使用精細動作測量儀等設備及相關實驗軟體,完成精細動作適應、精細力量控制、物體重量感知等多項測試,地面科研人員將依託測試結果開展長期在軌飛行中航天員精細動作控制的變化規律及適應性學習機制研究。
利用相應測試軟體完成了在軌情緒狀態測試和應急決策能力評估,相關數據將用於探究長期在軌航天員情緒狀態及應急決策能力的變化規律。
在空間新技術與套用領域,乘組完成了第四批微生物採樣模組試驗樣品安裝相關工作。空間微生物防控技術研究對於理解和防控空間站內微生物污染、腐蝕問題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該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已套用於太空飛行器型號任務的材料選型,評估太空飛行器材料在軌抗菌防霉性能,驗證太空飛行器材料服役性能等多個方向。
在微重力物理科學領域,乘組完成了流體物理實驗櫃、高溫材料實驗櫃內實驗樣品更換,無容器櫃實驗腔體樣品清理、軸心機構電極維護等工作。
乘組按計畫開展了再生生保系統相關裝置等站內設備的檢查維護工作;使用專業噪聲測量儀對艙內不同區域的噪聲水平進行測量,完成了站內聲環境監測;同時,開展了艙內環境清潔、物資整理等工作。
在軌兩個多月以來,乘組積極開展身體鍛鍊,定期進行醫學檢查。上周,航天員完成了腹部與肌肉超聲檢查、骨密度測量及心電血壓檢測。此外,利用抗阻鍛鍊裝置開展了最大等長力量測試,通過精準測定肌肉在等長收縮狀態下的最大力量值,測量固定體態下局部肌群的功能狀態。
飛行歷程
起飛準備
2024年10月22日,神舟十九號船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10月26日發射場區組織各單位展開全系統合練。此次合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發系統全部崗位參加,在發射場系統的統一調度下,塔架、火箭、飛船等分系統進行功能檢查,從飛行準備、點火起飛到船箭分離,實施全過程模擬演練。2024年10月28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組織全區合練。發射任務各系統已經完成了相關功能檢查,並做好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發射對接
2024年10月30日4時27分,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發射取得圓滿成功。2024年10月30日上午,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按任務計畫,3名航天員隨後將從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進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進駐會師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
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八號3名航天員順利會師。至此,“70後”“80後”“90後”航天員完成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台北時間2024年11月1日,神舟十八號、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於11月4日乘坐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東風著陸場。
物資補給
2024年11月15日,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舟八號貨運飛船裝載了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套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並為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送去蛇年春節的“年貨”。
出艙活動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台北時間2024年12月17日21時57分,經過9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出艙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再次刷新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航天員蔡旭哲時隔兩年再度漫步太空,宋令東成為我國首名進行出艙活動的90後航天員。
按計畫,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還將實施人員和套用載荷出艙活動,並開展大量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技術創新
分艙設計
神舟載人飛船分艙段進行設計,主要是為了減少飛船返回部分的體積和重量。
返回艙作為返回地面的艙段,裝載著航天員和需帶回地面的設備儀器。軌道艙則繼續留在軌道工作,裝載需留在軌道上完成特定工作的設備。推進艙中裝入任務用過後不需要的部分一同燒毀在大氣層。通過減少飛船返回的艙段,可大大降低飛船返回的技術難度。此外,飛船分艙設計的優勢還在於若飛船某艙段發生故障,不會影響其他艙段的正常工作,提高了飛船的安全性。
多項創新
神舟載人飛船起點較高。中國沒走美蘇的老路,先研製1艙或2艙式載人飛船,再研製3艙式載人飛船,而是直接研製最先進的3艙式載人飛船。其次,能一船多用。有“神舟”飛船的軌道艙可留軌利用半年,相當於免費發射了1顆衛星。第三,智慧型化程度高。“神舟”採用了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從自動化控制、制導與導航到數據管理,從應對故障的冗餘設計到液晶顯示設備,其電子技術和智慧型化水平都領先
俄羅斯的
聯盟號飛船。其太陽電池翼能自動對準太陽。第四,防熱技術具備了世界先進水平。“神舟”飛船返回艙最大直徑為2.5米,表面積是22.4米,使用的防熱材料總質量約500千克。而“聯盟”號飛船返回艙直徑約2.2米,表面積是17米,但它的防熱材料總質量達700千克。第五,降落傘最大。神舟飛船主傘足有1200米。其引導傘將減速傘拉出拉直;減速傘把速度從200米/秒減至80米/秒;主傘把速度減至6米/秒。整個傘疊起來只有一個小提包大,質量僅90多千克。
增載入荷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載荷水平做了最佳化提升。在不改變飛船主體技術狀態的前提下,神舟十九號的裝載體積較神舟十八號提升了20%,裝載質量增加了約30%、百十來千克,為空間站運送包括新鮮食品、水果,衣物以及在軌維護設備等物資。面對新增的裝載物資,研製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推演,最佳化了飛船的系統,將設備更新換代,給飛船本身減重,從而提升載荷。神舟十九號飛船攜載的質量、體積、數量是之前所有神舟飛船發射以來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重的一次。
精測對接
中國研製單位自主研製的交會對接
微波雷達再次承擔了交會對接過程中的測量重任,精確輸出兩個空間飛行器之間的距離、速度、角度等相對運動參數。該型微波雷達以其發射功率低、工作空域大、測量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等技術優勢,成為交會對接中工作範圍最寬、發揮作用時間最長的測量敏感器。據悉,神舟十九號上的該型微波雷達第16次成功助力中國載人航天任務的"太空之吻"。
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還有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它能夠在微重力環境下精準測量加速度,從而幫助飛船牢牢把握速度、位置的毫釐變化,為飛船在軌運行和交會對接提供必需的實時數據。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能夠在微重力環境下精準測量加速度信息,持續不斷地將飛船在太空中產生的極其微弱加速度轉換為電流信號,並精確"翻譯"成為飛船控制系統"聽得懂"的頻率信號,成為保障九天之上"中國精度"的重要力量。
供電照明
隨著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開啟飛行任務,中國空間站首次迎來3艙3船共6個太空飛行器均採用鋰離子電池供電的新局面。空間站在軌飛行,會周期性經過地球陰影區。新研製的載人飛船艙內照明設備和交會對接照明設備,不僅為航天員提供艙內工作、生活照明,也為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在陰影區的交會對接提供攝像輔助照明。新的艙內照明設備(近距離泛光照明)和交會對接照明設備(遠距離透光照明),都採用了先進的
固態照明光源,該種光源耐衝擊、抗振動、功耗低、穩定性高,但受限於發光材料的性能,固態照明光源對高溫環境和低溫環境都比較敏感。為此,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大量的技術攻關,不僅解決了溫度問題,還突破了在軌抗特殊空間環境設計、敏感器件抗力學環境設計等技術難題。
文化特色
徵集標識
任務標識
2023年11月19日,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標識正式發布。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是由中國空間站、神舟載人飛船、地球、星空等圖案構成的一個紅、黃、藍配色的圓形標識,數字“19”融入中國龍的元素,舞動上升。周圍的點點星辰共十九顆,對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共同體現中國航天事業的繁榮昌盛。
總體評價
神舟十九號飛船發射,中國航天行穩致遠,太空探索永無止境。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努力拚搏、接續奮鬥,不斷刷新著中國高度,創造著中國奇蹟,向著建設航天強國的奮鬥目標勇毅前行。
神舟十九號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套用與發展階段的第4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3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43次飛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