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控制器

神經控制器

神經控制器在在實時控制系統中起著“大腦”的作用。神經網路具有自學習和自適應等智慧型特點,因而非常適用於控制器設計。對於複雜非線性系統,神經控制器所取得的控制效果往往明顯優於常規控制器。近年來,神經控制器在工業、航空及機器人等領域控制系統的套用中已經取得許多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經控制器
  • 外文名:Neural Controller
  • 起源時間:20世紀90年代
  • 特點:線上或離線開展學習訓練等
  • 套用:航空、機器人控制系統等
  • 涉及領域:自動控制、神經網路等
發展,特點,設計方法,設計過程,

發展

自McCulloch和Pitts於1943年提出“似腦機器”(Mind-like Machine)和神經學網路(Neurological Network)概念以來,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或簡寫為NN的研究走過一條波浪式推進的發展道路。由於ANN具有非線性映射、自學習、自適應與自組織、函式逼近和大規模並行分布處理等能力,因而具有用於智慧型控制系統的潛力。已經作出許多努力,把神經網路用於控制系統,處理控制系統的非線性和不確定性以及逼近控制系統的辨別函式等。
進入90年代以來,已對神經控制的結構研究進行了總結。迄今為止,已經提出十多種神經控制器的結構方案。由於分類方法的不同,神經控制器的結構也很自然地有所不同。

特點

神經控制器與古典控制器和現代控制器相比,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神經控制器的設計與被控制對象的數學模型無關,這是神經控制器的最大優點,也是神經網路能夠在自動控制中立足的根本原因。
缺點是神經網路需要線上或離線開展學習訓練,並利用訓練結果進行系統設計。這種訓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訓練樣本的準確性,而訓練樣本的選取依舊帶有人為的因素。

設計方法

神經控制器的設計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與傳統設計手法相結合;一類是完全脫離傳統手法,另行一套。無論是哪一類,目前都未有固定的模式,很多問題都還在探討之中。究其原因是因為神經控制還是一門新學科,在社會上並不普及,為數眾多的人甚至連“神經控制”都還沒有聽說過,神經系統的研究還處於摸索探討階段,神經網路雖然有了一些所謂的“理論”,但並不成熟,甚至連隱層節點的作用機理這一類簡單的理論問題都沒有搞清楚。而智慧型控制的“年齡”比神經網路還要年輕,現階段的智慧型控制就沒有理論。因此,神經控制器沒有理論體系,更談不上完善的理論體系,相應也就不存在系統化的設計方法。
簡單綜合起來,神經控制器的設計方法大體有如下幾種:模型參考自適應方法、自校正方法、內模方法、常規控制方法、神經網路智慧型方法和神經網路最佳化設計方法。

設計過程

目前較為流行的神經控制器設計過程是:設計人員根據自己的經驗選用神經網路、選擇訓練方法,確定是否需要供訓練使用的導師信號,設計算法並編製程序,然後上機運行,得到仿真結果,根據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修改相關參數或修改網路體系。
從仿真到實際運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仿真僅僅只是神經網路模型訓練運行的結果,實際運行需要帶動被控制對象,其工作環境遠比實驗室仿真環境惡劣且複雜得多。
由於神經控制器的設計與設計人員的素質、理解能力和經驗有關,因此設計出來的產品都可以成為設計者的成果,這也是從事神經控制較容易出成果的原因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設計結果的評價體系終會誕生,優劣將更加清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