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肌強直是指由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自發性、連續性、肌肉活動性疾病,是一種少見的慢性、進行性、神經肌肉疾病,又稱Isaacs綜合徵、連續性肌纖維活動、伴肌肉鬆弛障礙的肌顫搐等。常見於青少年,男女均可發病,部分患者有家族遺傳史。本病起病緩慢,進行性加重,臨床特徵為肉眼可見肩部、大腿、小腿肌肉不自主連續顫動,輕者睡眠後可減輕或消失,重者睡眠中仍可出現。
基本介紹
- 別稱:Isaacs綜合徵、連續性肌纖維活動、伴肌肉鬆弛障礙的肌顫搐等
- 英文名稱:neuromyotonia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多發群體:常見於青少年,男女均可發病
- 常見發病部位:肌肉
- 常見病因:由周圍神經病變引起
- 常見症狀:肌僵硬、痙攣、顫搐、無力和肌弛緩延遲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
病因
神經性肌強直的病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獲得性,以後者多見。先天性神經性肌強直與KCNA1基因編碼的電壓門控試鉀離子通道異常有關。後天獲得性神經性肌強直與產生了針對自身神經肌肉接頭的Anti-VGKCb自身抗體有關,同樣影響鉀離子通道的正常功能。國內有本病伴發右腎門旁透明細胞癌伴囊性變的報導,此外,部分患者合併胸腺瘤、支氣管癌及鼻咽癌。故本病和副腫瘤綜合徵及自身免疫障礙可能有一定的關係。
肌電圖顯示纖顫電位、正相電位和運動及感覺傳導速度減慢,套用肉毒素阻滯外周神經可使肌電活動消失。
多數患者肌肉及腓腸神經活檢顯示正常。部分患者肌活檢可見肌纖維大小不均,出現角纖維及肌纖維肥大,小群肌纖維萎縮,肌核增多,ATP酶染色顯示Ⅰ型肌纖維同型肌群化及Ⅱ型肌纖維萎縮,提示神經源性損害。腓腸神經活檢見有髓纖維減少,節段性髓鞘脫失,軸突變性及芽生,施萬細胞增生等改變。
臨床表現
臨床主要表現為受累肌肉出現肌僵硬、痙攣、顫搐、無力和肌弛緩延遲,肌電圖檢出自發性、持續性運動單位放電活動。在休息狀態下仍表現活躍的運動神經元電位,通常見於神經性肌強直和stiff-man綜合徵。
神經性肌強直的病變部位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常影響面部和四肢,睡眠、神經阻滯、麻醉等手段無法阻止肌肉僵直,肌電圖檢查是較為重要的檢查方法。
本病起病緩慢,進行性加重,特徵為肉眼可見肩部、大腿、小腿肌肉不自主的連續顫動,有時顫動較緩慢,呈波浪式,稱為顫搐。上述肌肉連續顫動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偶可累及口、咽、面部及呼吸肌。輕者睡眠後可減輕或消失,重者睡眠中仍可出現。其次,運動患肢或重複運動後,肌肉轉僵硬,出現肌肉痙攣性疼痛,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方能鬆弛,酷似肌強直,肌肉叩診不出現肌丘,稱假性肌強直。病程發展數年後,因腕及手部肌肉持續性收縮呈爪狀,足部肌肉痙攣,以致行走時,足趾先著地,姿勢異常。此外,有多汗及大汗。肌電圖顯示束顫電位呈雙重波、三重波或多重波,僵硬肌肉呈持續性、不規則地運動電位,波幅及形狀變化較大,隨著運動可誘發強烈的發放,並持續於肌肉鬆弛過程中,運動及感覺傳導速度減慢。
檢查
血清肌酶檢查和血清電解質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肌電圖顯示束顫電位雙重波、三重波或多重波。多數患者肌肉及腓腸神經活檢顯示正常。部分患者肌活檢可見肌纖維大小不均,出現角纖維及肌纖維肥大,小群肌纖維萎縮,肌核增多,ATP酶染色顯示Ⅰ型肌纖維同型肌群化及Ⅱ型肌纖維萎縮,腓腸神經活檢顯示繼發性髓鞘脫失及軸突變性,肌肉病理呈神經源性損害。
診斷
根據患者多為青少年或成人,臨床特點為不自主肌肉顫動,活動後肌肉變僵硬及疼痛,伴大汗即應考慮本病。肌電圖檢查顯示持續性電活動即可診斷,肌肉及腓腸神經活檢有助鑑別診斷及了解病因。少數患者可伴發內臟癌腫,故應對患者仔細全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