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參考文獻,
文物介紹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玉料外表經浸蝕後呈黃白色,並有紫紅色沁,器體呈矮方柱形,中心有一上下垂直相透的圓孔,兩端各有一壁形口。外壁分為四節,每兩節以四面凹槽為隔界,各以浮雕、陰線刻紋等手法飾一組簡化神人紋和兩組側身的神鳥紋;此外,又於四面每條凹槽內的上下各飾一組完整的神人紋。全器共飾八組簡化神人紋、十六組神鳥紋和八組完整神人紋,並於各紋飾上間飾雲雷紋。
此器是迄今所知同類作品匯總、重量最大、紋飾最精美和神人、神鳥最多者,故被稱為“玉琮王”。八組完整的神人紋,皆是在不足3平方厘米麵積上刻出,其含義目前學術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最近研究認為良渚文化繁簡各式神人紋為人騎虎的平面圖,以此來增加當時人們崇拜信仰之神的威武超凡作用。此琮是研究良渚文化玉器製作、紋飾及其內涵的重器。
參考文獻
馬自樹主編:《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12月。
顧幼靜:《從反山出土“玉琮王”看良渚文化玉琮的形制變化》,《東方博物》第三十二輯,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