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內容,開始日期,影響,
簡介
1917年12月3日,談判開始,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這引起了布爾什維克黨內嚴重的分歧。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季諾維也夫、索柯里尼柯夫、史達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持列寧;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帝國主義繼續世界大戰,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越飛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列寧的主張因處於少數而未能被通過。
1918年1月24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通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1918年1月30日,布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覆電堅持: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托洛茨基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聲明,率團離開布列斯特。結果,德國開始對蘇俄大舉進攻。
1918年2月18日,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的緊急會議。會上,列寧的主張又被以6:7的票數否決。隨後,中央又連夜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持列寧,會議結果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但是,德國在得到通知後沒有停止進攻,並於1918年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蘇俄黨中央又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大多數委員表示不贊成列寧的主張。列寧只得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布哈林對此毫不在乎,史達林也未發生動搖。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為了防止列寧辭職和黨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變化。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通過。同日在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上再以116:85(26票棄權)之多數通過。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員的職務,改由格奧爾基·契切林接任。
1918年2月24日,蘇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談判代表團與德國進行談判。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內容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約正式簽訂。條約包括下列檔案:
- 蘇俄和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的和約及附屬檔案
- 蘇俄和德國的法律政治條約
- 蘇俄和奧匈帝國的法律政治條約
- 蘇俄和保加利亞的法律政治條約
- 蘇俄和土耳其的法律政治條約
- 蘇俄和德國關於若干政治問題的附加條約#蘇俄和德國的財政協定
- 蘇俄和德國的私法協定
上述條約(一)至(五)項於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3月29日在柏林互換批准書之後生效。(六)至(八)項於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簽訂,9月6日在柏林互換批准書生效。
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 蘇俄終止與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戰爭狀態;
- 蘇俄軍隊全面復員,海軍軍艦駛回海港並解除武裝;
- 蘇俄拆除阿蘭群島上所有防禦工事,其未來地位由德奧瑞芬四國共同決定。
此外,在8月27日時於柏林所簽訂之補充條款中尚規定蘇俄需給付德國60億馬克賠款,分五期償還,但最後付款日期不得超過1918年底。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隨後於1918年11月13日通過決議單方面廢除此條約,使得該條約的內容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開始日期
從1922年起蘇聯將2月23日作為"紅軍誕生日",1923年起改稱"紅軍日"(俄語:День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1946年起改稱“蘇聯建軍節”(俄語:День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 и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1995年起更名為“祖國保衛者日”。從2002年起祖國保衛者日俄羅斯全國放假一天[1] 。
影響
“祖國保衛者日”是一個軍人的節日,一般要舉行閱軍和遊行等活動。俄羅斯人也將“祖國保衛者日”看做是一個“男人節”,這一天婦女們會向自己的丈夫贈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