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祆神樓北的祆神廟相傳建於北宋,在宋慶曆七年(1047年)至至和二年(1055年)之間。
北宋初期在統一中國之後,結束了五十多年的戰亂局面,人民休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市場活躍,城市繁榮,政治、文化、宗教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祆教文化也有了立足之地和發展的空間,特別是由於波斯商人大量聚集在汴京,祆祠就成了波斯商人聚會的場所,不少城市又興建了祆祠、
祆廟。
宋慶曆七年(1047年),文彥博被拜為參知政事,宋慶曆八年(1048年),文彥博征貝州王則的彌勒教起義大獲全勝,在此過程中,文氏在依仗軍事力量的同時,還憑藉了其對
祆神的信仰。宋至和二年(1055年),文彥博被授予昭文館大學士,拜平章事,封潞公,由副宰相升為宰相。之後在介休即文彥博故鄉不僅建立了“文潞公祠”,而且建立了祆神廟,廟前之山門則為祆神樓。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建為“三結義廟”,一說“萬曆年間知縣王宗正改建”。清順治十六(1659年),毀於火災。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建。重建後,此廟建築木椽上,仍有獸頭雕像。
康熙、乾隆時新建樂樓、大殿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新建的獻享。
祆神樓建築群曾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但琉璃脊飾的風格已見於明代山西同時代古建中,而木雕中有可能保存宋代初建祆神廟時的原型。因為這些木雕神獸像一般不見於其他寺廟,說明祆神樓、祆神廟即使是在重新修造之時,也仍然以宋代原木雕為原型複製。
建築格局
祆神樓亦稱
玄神樓,古樓為北邊三結義廟的山門。廟前的樂樓以及順成大街的過街樓的組合建築物,是一組龐大的建築群。站在樓底仰望,三層龍形的斗拱盤旋飛舞,三座懸空的抱廈倚樓而立。粗狀的支柱與精巧的立架把古樓裝飾的極富變化。屋頂上的三色琉璃瓦組成了各種圖案。整個古樓的氣勢和威嚴體現在龐大的體積和粗狀的立柱上,它的精巧和木構藝術體現在繁複的斗拱和細膩的裝飾上。
祆神樓位於介休市順城關大街東側,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木結構樓閣。祆神樓集山門、樂樓、過街樓於一體,院內正殿三結義廟,原為祆神廟。明朝嘉靖時,皇帝獨尊道教,曾廷敕概毀天下淫祠,時任介休知縣王宗正以“除邪神必須崇正神”之由,遂將祆神廟改祀為三結義廟。祆神樓則即是三結義廟的山門和樂樓,也成為順城關大街的過街樓。
祆神樓的功能,其南面為“祆神廟”的“山門”。平面向南突出呈凸字形。向南突出部為過街樓,權充山門。北面連結一樂樓,與“祆神廟”正對。
重檐四層,下層空敞。中層用平座加欄桿,屋頂十字歇山頂,重檐下三面,各凸出一抱廈。
從介休祆神樓脊頂之畏獸型天神和胡服騎瑞獸琉璃雕像以及祆神樓琉璃飾件中常見的莨苕紋樣來看,都有著濃郁的西亞波斯風格。祆神樓下層是高大的山門,上層是寬敞的樂樓。樂樓北向,面對“三結義廟”。祆神樓雖歷代屢經維修或改建,但在維修改建中保持了原來的建築結構,也保留了原來檁、梁、椽、柱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圖案,仍不難找到祆教和祆祠文化的遺蹟。更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祆神廟幾經更名或改建,祆神樓和其所對的祆神樓巷的名稱始終未改,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國內研究祆教建築的孤品。
文物遺存
祆神樓、祆神廟木枋上的“駝神”頭像
祆神樓為重檐木構建築,北面下層檐枋斗栱上,在與上層檐枋斗栱神牛圖像相應的位置處,東西各有一駱駝式異獸頭像。祆神廟獻亭檐枋斗栱上亦有二神牛頭像,而正殿榜頭挑檐枋部位,兩端各一駱駝式獸頭,作為挑檐斗栱的組成部分,又另有三種包括獨角獸式的異獸。駱駝式異獸神像有大的鼻孔,駱駝也是祆教戰神韋雷特拉格納(Verethraghna) 的十種化身之一。
祆神廟檐下挑檐斗栱上的異獸群像
祆神廟檐下挑檐斗栱上的異獸群像,乍看好似龍、象。但仔細觀察,其最上部者似為一獨角怪獸。
《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所載《史索岩墓誌》墓誌四邊有怪獸刻紋,已刊布線圖12種。這些神獸圖像反映了信奉祆教的入華粟特人的信仰,可與祆神廟斗栱上的獨角異獸加以比較。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縣梁才英撰《重建三結義廟碑記》在說明介休祆神“蓋宋文潞公特為祆神建耳”時,又謂“當年締造之意見於《平妖傳》中者,固非無因”。
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祆神樓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祆神樓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順城關大街東側。
交通線路
從太原市出發,駕車沿大運高速向運城方向行駛至介休出口下高速,按通往景區指示牌所指方向行駛即可到達景區。
開放時間
8:30——17:30
門票價格
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