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家延西

祁家延西

祁家延西》是土族民間文學中的長篇敘事詩,記載了土族歷史上第十一代祁土司祁延西不顧年邁體衰,毅然率領子弟抗擊入侵之敵,英勇獻身的事跡,歌頌了土族的民族英雄,表現了土族人民深明大義,維護國家統一的大無畏精神。

2014年11月11日祁家延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祁家延西
  • 批准時間:2014年
  • 非遺級別國家
  • 申報地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 遺產類型民間文學
  • 遺產編號:Ⅰ-154 
歷史源流,主要內容,表現形式,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土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了很多的歌曲及舞蹈,其中歌曲《祁家延西》更是傳唱至今。《祁家延西》是在流傳傳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在敘事詩的這種發展變化過程中,傳唱敘事詩的民間藝人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其流傳的主要地域為互助土族自治縣所在地威遠鎮周圍的土族村莊。

主要內容

《祁家延西》敘述中原的洛陽城被一幫強盜盤踞著,他們兵強馬壯,殺人放火,搶劫民財,姦淫婦女,欺壓百姓,無惡不作,弄得洛陽城一帶雞犬不寧。正如詩中所述的那樣:“洛陽城賊寇造了反,欺壓良民惡如山,受苦的百姓受熬煎。”
皇帝知道後,召大臣們商議,貼出榜文,昭示天下,誰能平定這幫強盜,官上加官,職上加職,子孫們世世受封,永享榮華富貴。有個柴總兵本事不大,但他升官發財心切,就揭了榜文,發兵去打洛陽。但三次進兵,都是大敗而歸。皇帝動怒,降下旨意,限他再次進剿,如還打不下來,就要對他重重處罰。柴總兵挖空心思也想不出破敵的計策,最後想起了土族老英雄祁延西。
祁延西雖鬚髮全白,但有勇有謀,可以破敵。這時的祁家延西“七十齡來奔八十,騎不住馬來踩不住鐙”。但柴總兵出征受挫,不敢上告朝廷,抱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假借聖旨,連下三道軍帖,逼祁延西出征。祁家延西不顧妻妾的一再勸阻,毅然出征。可是在征途中“出門遇了個秋甲子,連陰帶下四十天”。柴總兵再次陷害祁家延西,故意拖延送糧人按期供給糧草,從而兵困荒灘多天。祁家延西克服重重困難,強渡黑水河,在成群的山羊角上掛上紅燈籠趁夜出擊,智取頑敵,大獲全勝。但他在凱旋途中,遭柴總兵暗算,中箭身亡。
祁家孩子小小年紀就記住了自己的父仇,練武藝準備報仇。剛長到十三歲,就去打柴總兵,柴總兵的姑娘應戰,打一次敗一次,打一次就被柴總兵的姑娘捉住一次。但都放開了這位勇敢的少年。這是因為柴姑娘看上祁家孩子了,不忍心殺害他。後來約定再打三場,如果祁家孩子不能勝就得和柴姑娘成親。結果三戰皆敗,讓柴姑娘捉住了。祁家孩子答應成親,但又提出條件說要見他父親柴總兵一面,又說害怕她的父親。怎么辦?柴姑娘答應見她父親一面,如果害怕,她可以將父親綁在後花園裡讓他去見。祁家孩子到後花園見柴總兵被綁在那裡,趁人不備殺了柴總兵。柴姑娘見祁家孩子殺了父親,非常傷心,但覺得事已至此,人死不能復活,也是父親該有此報應,再不追究,便加緊準備與祁家孩子成親。可是,祁家孩子一口拒絕與仇人的閨女結為夫妻。他帶上父親的元帥印,上金鑾殿,叩見皇上,稟明父親遭柴總兵殺害的冤情,皇上即封祁家孩子為世襲祁總兵。

表現形式

敘事詩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可吟可唱,而且以唱為主,敘事詩《祁家延西》在演唱形式上就受到了土族“花兒”的影響,流行於甘肅天祝土族地區的《祁家延西》以對唱形式為主。

傳承現狀

土族沒有文字,《祁家延西》由代代心口相傳。隨著老藝人的過世,了解這部長篇敘事詩的人已越來越少,《祁家延西》這個土族歷史憲章瀕臨失傳,亟待搶救和保護。

傳承意義

祁家延西》整詩節奏整齊,旋律有力,基調沉鬱悲壯,呈現了土族農耕生活的廣闊畫卷,反映出土族人民的民族精神與獨特的審美情趣,富有濃郁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價值,是研究明末清初土族的社會狀況及其歷史沿革的重要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