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性學習是動物的一種可塑性行為表現型式。動物通過觀察學習、嗅聞學習以及味覺厭惡學習等社群學習,不僅能更快找到食物資源,提高覓食效率,而且能有效降低中毒與被捕食的風險,從而提高其適合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群性學習
- 外文名:social learning
- 定義:動物的一種可塑性行為表現型式
- 類型:觀察、嗅聞、味覺厭惡學習
- 作用:提高動物適合度
- 學科:動物行為學
簡介,作用機制,觀察學習,嗅聞學習,味覺厭惡學習,母體效應,重要性,
簡介
社群性學習是動物的一種可塑性行為表現型式。社群學習對動物覓食行為的作用是近年來動物生態學和行為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Heyes將影響動物形成行為模式的學習分為個體學習和社群學習兩種類型。在自然界,植物組織的營養成分及次生化合物含量存在種間與種內個體間、時間及空間的異質性,動物為提高其適合度,必須對食物質量,以及覓食地點覓食時間、覓食方式作出行為反應與權衡,以便選擇營養豐富、次生化合物含量較低的食物項目,並找到食物資源豐富的取食區域。社會性動物不僅與同伴分擔探究環境的風險,也共享食物資源信息,從而提高覓食效率,降低中毒與被捕食的風險。動物通過試錯學習,選擇食物項目的風險極大,而來自同伴對於環境中可利用食物項目的信息則有利於提高其適合度。
作用機制
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是指動物通過觀察其它個體的行為而做出某種相應的行為。觀察學習使學習者從示範者那裡獲得食物項目和食物地點的信息,從而減少覓食時間,並降低中毒與被捕食的幾率。
對許多鳥類而言,觀察學習誘導社群的食物選擇。1日齡雛雞(Galls gallus domesticus)看到一個用引擎帶動的箭頭不停地啄顏色鮮艷的塑膠小塊後,會跟著啄相同顏色的塑膠小塊。紅翅黑鵬看見同種取食有顏色的食物後,會優先選擇這種顏色的食物。
嗅聞學習
動物攝食後會攜帶食物的氣味,這種氣味可被同種個體所嗅知,並誘導其食物選擇。褐家鼠、小鼠、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 和刺鼠( Acomys cahirinus ) 可通過嗅聞新近取食的同伴的氣味,辨別其是否中毒,從而決定是否迴避或取食其所取食的食物。這種社群誘導的食物選擇行為是強烈的,且能持續數周,甚至能使已有的食物選擇習慣發生逆轉,在實驗室條件下這種食物選擇習慣的改變能持續幾代。
味覺厭惡學習
若動物在攝取某種陌生食物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症狀,動物就會對具有相同味覺特徵的食物產生迴避、厭惡等反應,減少對該類食物的攝取,這種現象被稱為條件性味覺厭惡(conditioned tasteaversion,CTA)或味覺厭惡學習。後來發現,動物在攝取某種食物後,即使自身沒有中毒,但只要與其他有中毒症狀的個體同處,也會表現出同樣的味覺厭惡,這種現象被稱為中毒夥伴效應(poisoned partner effect,PPE) ,其機制可能是動物在攝取“適口的”食物或“不適口的”食物時,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身體姿態和口部動作,學習者可通過觀察其他個體在攝食過程中的身體反應,改變其食物選擇和食物嗜好。同類個體在攝食過程中的“嗜好”可促進種群內其他個體對相同食物的攝取,而同類個體在攝食過程中的“厭惡性”反應則可減少種群內其他個體對相同食物的攝取。
母體效應
幼體可能通過3種途逕自母體學習對食物項目的選擇:在胚胎髮育期,子宮中的胎兒可能會識別出母體攝食的食物滋味;在哺乳期,母乳中攜帶其所攝人的食物滋味,通過母乳將食物信息傳遞給幼體。之後,幼體喜歡選擇其母體在哺乳期攝食過的食物;斷乳時,幼體被其附近同種的成年個體攝食的食物所吸引。由於新生個體無法搜尋食物,吸奶和取食母親糞便使得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獨立覓食後優先選擇母親取食過的食物。
研究者認為攝食食物項目經常變化的物種,母體口腔可能會給幼體提供更多可利用食物類型的信息。Suarez 的研究顯示,南美原鼠(Rodentia rnuride)幼體通過觀察母體的嘴巴能獲得母體先前攝入的食物項目信息。當母體攝食陌生食物時,幼體會用較多的時間嗅聞母體的唇部。幼體似乎通過嗅聞和觀察母親的唇部獲得母體攝食的食物信息,這種假設可從母體的體姿得到驗證。母體在攝食陌生食物時,採用立式的姿勢,嘴巴微微開張。這種姿勢可能有利於母體和幼體間分享酶、抗體、小腸微生物和必需的液體,有利於哺乳和幼體根據母體口腔氣味和母體牙齒間殘留的食物小顆粒建立食物的喜好。自助餐食物選擇實驗表明,當幼體在未與母體接觸前,幼體對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和番瓜(Carica papaya )的攝食量相近。然而在相處一段時間後,幼體對母體以前攝食過的任意一種食物項目攝人量均較高。這意味著母體以前的攝食經驗影響幼體食物選擇。
重要性
社群學習覓食行為是一種可塑性表型行為,是一種有利於動物獲得適應棲息地的行為模式。在許多情況下,並不了解社群信息傳遞的精確機制,但是,向同類個體學習覓食經驗無疑對動物食性的形成、動物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於社群學習會使動物迴避有毒誘餌或有毒食物,可能會影響有害物種的治效果。社群學習對動物覓食行為的作用已經滲透到行為生態學、種群生態學及進化生態學等學科。目前,有關社群學習對動物覓食行為的研究主要在實驗室進行,野外環境下的研究較少,並且關於促進動物社群學習的生態環境的研究更少。深入研究社群學習的影響因子及其機制,對於理解動物社群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動物的進化對策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