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鄭傳貴,1972出生,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後。曾任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地方政府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9人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計畫。現為昆明市某郊縣常務副縣長。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2部:《社會資本與農村社區發展》、《三農問題與社會和諧》。獨立主持國家級等課題8項
盧曉慧,1973出生,江西南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社會工作師。曾任江西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系副主任,江西省社會學會會員。公開發表論文10多篇。參與和主持國家級和省級課題多項。主要從事社區建設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現在中共昆明市委黨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內容簡介
《社會認知、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政治》內容簡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後,從中央到地方,從學術機構到媒體,從政府到農民,社會各界對新農村建設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強調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課題以中東西部三個新農村“試點村”為研究載體,採用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從制度設計、社會認知、實踐機制和制度績效等四個層面,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制度設計、農民和基層幹部的社會認知狀況、具體實踐機制狀況、制度績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描述和理性思考,並側重從實踐機制和制度績效等方面,對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韓國的新村運動進而比較分析,最後提出多維視角下如何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途徑。與其他相關研究相比,本課題的創新與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研究視角方面。從不同人群(農民和基層幹部)、不同地域(中東西部),採用“自下而上”(從行動到制度)與“自上而下”(從制度到行動)相結合的新視角進行研究,突破已有的單向的制度問題或行動問題研究。
二、研究內容方面。彌補了當前對新農村建設實踐問題研究的不足,對當前的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巨觀理論問題(制度墮距)與微觀實踐問題(行為失范)進行科學系統全面地研究,利於“多”(全國各地千差萬別的農村實際)與“一”(國家新農村制度價值目標)的統一結合,更好使國家新農村建設制度在各地發揮應有的績效。
三、研究方法方面。把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結合起來,具體使用了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文獻研究,蒐集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了解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現狀,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採用問卷法進行資料的收集,然後進行定量分析。實地研究主要採取觀察和訪談的方法進行,得到資料豐富而鮮活,觀察和訪談過程中記錄到的一些資料,彌補了定量研究不能觸及微觀的社會事項的弱點,使研究更加深入具體,結論更具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不僅表現在對已有研究不足的補充,而且表現在其自身具有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是本課題的研究對於完善我國新農村建設行動機制和確保新農村建設制度績效的發揮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的“樹典型、立榜樣”、“以點帶面”運動式制度(政策)及行動方式產生了路徑依賴,而忽視了對它在當今時代與現實下的“合理性”的反思與修正。時代在不斷的變化,這一行動方法的“合理性”和具體內在規律值得我們調查、研究、反思與完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制度在實踐過程中的績效發揮。
二是本課題的研究在保證國家新農村建設制度(政策)持續有效地貫徹實施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長期以來中央的很多惠民惠國的制度(政策),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沒能發揮其應有的績效,而出現制度墮距現象,帶來嚴重的社會危害。這主要應歸因於我們實施國家制度(政策)的行動機制缺乏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合理的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是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的現實保障。
三是本課題對新農村建設實踐問題的深入分析有助於新農村建設各方行動者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所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新思維路徑有助於促進人們發展觀的轉變,實現發展思維的轉向,行動方式的轉變。最後的研究成果將為政府制定農村發展的新政策提供參考。
本課題的研究報告主要包括八個部分,主要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新農村建設的制度設計是否符合當前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農民的社會認知狀況反映了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何種態度和訴求?基層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認知和農民有何不同?新農村建設各利益相關者的心態如何?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機制有哪些問題?原因是什麼?新農村建設的制度績效如何?原因是什麼?中外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有何不同?中國的新農村建設需要哪些方面的思維轉向?
第一章,主要介紹本選題研究的問題緣由、已有研究的狀況及評價、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主要從理論層面探討新農村建設的制度設計、社會認知、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之間的關係。制度設計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障,社會認知是新農村建設的思維圖像,實踐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行動策略,制度績效是新農村建設的實效評價。新農村建設的制度設計蘊涵了以人為本,公平公正的社會價值。農民和基層幹部對新農村制度設計的認知狀況直接決定了對新農村建設制度認可和實踐狀況,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機制狀況直接會影響新農村建設的制度設計的外化績效,四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係。
第三章,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中東西部的T村、S社區、D村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農民和基層幹部進行調查,主要調查他們對新農村建設舉措的認知,對建設目標和內容的認知,對建設實踐的認知以及對國家政策與實踐績效的認知狀況,並且分別對三地農民和基層幹部的認知狀況進行比較研究。
第四章,主要對中東西部的T村、S社區、D村三個新農村“試點村”進行實證調查,主要採用訪談、參與式觀察和文獻等具體調查方法,對三個“試點村”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狀況進行詳實的描述,並對新農村建設實踐中的農民、政府、村民理事會等相關利益者的心態進行分析研究。
第五章,主要對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怎么做)中存在的失范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分布於中東西部三個“試點村”的實證調查,可以看出,目前新農村建設實踐中的失范問題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試點村”的選擇、行動主體、建設內容、資源分配、績效考核、後期管理等方面。
第六章,由於實踐機制中存在諸多方面的失范,導致新農村制度設計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績效,產生了制度墮距現象(制度的應然、當然、實然狀況之間的差距)。通過中東西部三地的實證調查分析得出: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墮距主要體現在新農村建設的五個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以及“試點村”的實際示範效果等方面。另外,本章還對新農村建設制度績效產生上向和下向墮距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
第七章,制度的實踐機制直接決定製度文本設計的最初意圖能否轉化為現實。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機制的合理與否直接會影響其制度績效的發揮,兩者具有重要的因果關係。韓國“新村運動”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績效,主要得益於其符合韓國農村實際的制度設計和實踐機制。本章主要將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韓國的新農村建設(“新村運動”)的實踐機制(引導農民、村莊激勵、民間資源利用、政府主導、國家巨觀支持)和制度績效(產生的實際制度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第八章,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實際績效,不僅取決於制度設計、制度的被認知和制度的實踐機制狀況,但是,最主要還是取決於決策者和行動者的思維。思維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新農村建設應該需要多重思維視角。本章主要從價值理念、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參與式實踐、社會資本和社會評價等思維角度對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提出理性思考。
目錄
序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提出
二、文獻述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制度設計、社會認知、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
一、制度設計、社會認知、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的關係
二、新農村建設的制度設計、社會認知、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
第三章 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認知狀況
一、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狀況
二、基層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狀況
三、中東西三地新農村建設社會認知狀況的比較
第四章 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機制狀況
一、中部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狀況描述——以江西T村為例
二、東部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狀況描述——以江蘇省s社區為例
三、西部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狀況描述——以雲南D村為例
四、新農村建設實踐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的心態分析
第五章 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的失范問題分析
一、“試點”選擇的失范
二、行動主體的失范
三、建設內容的失范
四、資源分配的失范
五、績效考核的失范
六、後期管理的失范
第六章 新農村建設制度績效的墮距問題分析
一、制度上向墮距
二、制度下向墮距
三、制度墮距的表現
四、制度墮距的原因
第七章 中韓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的比較分析
一、中韓新農村建設興起背景與原因的比較
二、中韓新農村建設目標與內容的比較
三、中韓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的比較
四、中韓新農村建設制度績效比較
五、中韓新農村建設實踐機制與制度績效比較的思考
第八章 多重思維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
一、以人為本:新農村建設的價值理念
二、從缺乏到優勢:新農村建設的思維轉向
三、參與式發展: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路徑
四、社會資本:新農村建設的嶄新視角
五、社會評價: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附錄1 關於新農村建設及示範(試點)村認知的問卷調查
附錄2 新農村建設文獻和訪談資料收集提綱
附錄3 主要訪談資料(節選)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