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計算

社會計算

社會計算的概念首次出現於1994年, Schuler在其文章開篇即指出“社會計算可以是任何一種類型的計算套用, 以軟體作為社交關係的媒介或聚焦”,強調了社會軟體套用的重要性;Dryer等人認為:社會計算是人、社會行為及系統互動使用計算技術來相互影響(Social computing is the interplay between persons, social behaviors, and interactions with computing technologies),其設計模型重點分析了移動計算系統中系統設計、人類行為、社會貢獻及互動結果等因素的相互作用;Charron等人將社會計算定義為技術影響個體或社區, 而非機構的社會架構(A social structure in which technology puts power i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not institutions);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研究員從廣義狹義兩個層面給出了“社會計算”的定義:廣義而言,社會計算是指面向社會科學計算理論和方法,狹義而言,社會計算是面向社會活動社會過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及其作用和效應的計算理論和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計算
  • 外文名:Social Computing
  • 目標定位:社會問題與計算技術之間的橋樑
學科背景,起源與歷史,內涵辨析,目標與定位,主要任務,理論框架,研究領域,研究現狀,套用領域,學科建設,總結與展望,

學科背景

世紀之交,信息技術深刻影響個人、組織的交往方式和相互關係,對人類社會不同文化群體和社會結構造成巨大衝擊。正如一個多世紀前物理世界所涉及的物質的尺度、速度和複雜性都遠遠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範疇,導致現代物理學的誕生和廣泛套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和社會複雜、互動程度的快速提高,使得當代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和信息科學已無法應對複雜動態的現代化網路社會帶來的種種建模、分析、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從重大套用和學科自身發展兩個層面,對社會計算作為一個獨立的交叉學科的需求日趨迫切。
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賦予傳統的社會安全、經濟活動與工程管理前所未有的社會化、網路化內涵,極大提升了效能。例如,以線上論壇、部落格和社會軟體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新媒體在凝聚民心、降低事件危害及還原事件真相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如“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及“周老虎事件”。在社會經濟和工程管理領域,信息技術大大降低了企業內部、消費者、企業-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直接促進了經濟繁榮和新型商業與工程管理模式的湧現。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社會化效應提升了社會、經濟與生產的規模和過程的複雜性、互動性、實時性,引發許多新問題。以社會媒體為代表的網路信息傳播不僅會激發和助推民眾性事件,而且使突發民眾性事件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和難以控制。在社會經濟領域,電子商務中新興商業模式的複雜性與用戶互動的高度動態性使得消費者面對紛繁複雜的交易形式無所適從,而網路化的交易又促生了許多新的商業欺詐形式。在巨觀層面,信息不對等加劇了經濟系統的脆弱性,經濟全球化又將大多數國家的股票、期貨、外匯交易市場聯繫成為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微小的風險因素在經濟巨系統中通過相互作用、疊加與聚集會導致破壞力的爆炸性增長,而傳統分析方法對於此類問題往往顯得乏力。在工程系統中,由於生產、運輸、採購、產品投放等環節的開放性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程度加深,不管是生產系統內部或外界的干擾和波動都將直接並迅速地影響策略和規章制度的執行效果,從而導致管理與控制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深入分析上述因現代信息技術引起的社會、經濟與工程系統的複雜性問題,可以發現因社會化程度的急劇增強使得社會和工程系統顯現出動態性、快速性、開放性、互動性與數據海量性等共性特徵,使得社會與工程系統中的管理與控制變得異常複雜,以至於傳統的研究方法無法發揮有效作用。
這些社會新型問題和挑戰對信息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提出了從基礎理論到計算方法和具體實施的綜合需求。首先,新的社會現象和組織特性需要新的建模和計算手段進行分析和評估,海量的異構數據需要大規模計算平台和專門算法的支持。而社會新型問題的動態性、快速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又決定了對其分析評估遭遇不可拆分、無法還原分析、不可重複實驗、無法準確預測等困難,使得傳統的解析分析和經驗方法無法直接作用於新問題。其次,新的計算方法的提出必須以充分理解新興社會問題的特徵為基礎,並以其中抽象出來的社會理論模型,如行為、組織及其演化等理論模型為依據。這需要社會科學包容甚至開闢更多的研究領域,如網路經濟學、網路心理學、社會媒體學等,從而深入理解新時代中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活動方式的變更。
在此大背景之下,中國學者首先提出開展“社會計算”研究的倡議。儘管在英文中“Social Computing”一詞已經出現,但正如使用該詞的國外學者自己所說明的,“Social Computing”實質內容多指“社會軟體(Social Software)”,如電子郵件系統或其它計算機支持協同工作軟體CSCW,而非面向社會活動、社會結構、社會過程、社會組織、社會功能等的計算方法研究和套用。令人高興的是,近來社會計算以及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為社會新型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也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2009年2月,十餘位來自社會科學、物理學、信息學等領域的學者聯合在《Science》雜誌撰文,分析了在網路的廣泛和多樣性套用背景下產生的、以發掘行為和組織規律為目的的計算社會學的研究問題、已有基礎和學科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文中強調了從社會科學到計算社會學的跨度之大,並探討了計算社會學潛在的巨大影響力。實際上,近兩年多個信息科學領域的主流學術期刊雜誌也紛紛出版專刊,旨在推動與社會計算密切相關的社會媒體分析、社會學習和基於智慧型體的數據挖掘(Agent Mining)等領域的發展。

起源與歷史

社會計算的觀念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成形於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由文獻而言,社會計算一詞新在中文,舊在英文,新意義下真正明確的研究源於中國,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研究員在2004年提出的。
目前,我們的社會正從工業時代向智業或知業時代過渡。由於網際網路、社會媒體、特別是微博等的出現,促生了許多“人工過程”,如人肉搜尋團購、“秒殺”等社會過程。其實這些社會現象過去都有,但在無網的時代這些過程的速度、強度和規模一般都很小,一旦大了就是“社會動亂”了。不久,未來的“人工”社會過程之強度、速度和規模將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化的社會管理方式進行治理社會,所以未來的社會過程控制系統(SPC)、集散社會管理系統(DSM)和社會資源規劃系統(SRC)等等,也將變得必不可少。因為再按過去的方式管理社會,就會產生“人工”社會過程的“爆炸”,“起火”,“污染”和資源的“浪費”。而實現科學化的社會管理,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可持續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社會科學真正的“現代化”,從定性走向定量,從離線走向線上,從時滯走向實時,其核心就是社會計算方法或計算社會科學。一句話,社會系統本身已光速化量子化了,社會科學也必須像百年前發生的物理科學革命那樣,實現“量子化”、“光速化”、計算化。所以,我們要研究並普及社會計算。
2004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研究員在《科學時報》上首次提出“計算社會學”的概念;2005年中國科學院依託自動化研究所設立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項目,開展針對情報和信息安全的社會計算研究;2006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團隊在北京組織了第一次關於社會計算的研討會,即“ACM Workshop on Societal Security and Computing”,同時申請香山會議,即2007年第299屆香山會議“社會計算的基礎理論和套用”,之後在國內外,該團隊首先於2008年舉辦了IEEE Social Computing Workshop(SoCo)和中國科協學術沙龍“社會計算——社會能計算嗎?”,後於2009年由來實驗室尋求合作的Justin Zhan博士推動啟動了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和中國首屆社會計算會議。此外,該團隊還於2006年和2007年在《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與人工智慧領域頂級雜誌《IEEE智慧型系統》組織了中外最初的新意義下的社會計算專刊,明確了“社會計算”的內涵,給出其從“社會信息”到“社會智慧型”的基本研究架構,並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引用;2008年中國科學院繼續設立知識創新重大項目“情報與安全信息學和社會計算的基礎理論及原型系統”項目,支持相關理論方法研究和系統研發;天津大學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教育部資助下開展了針對複雜社會經濟系統的計算實驗研究;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和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平台也分別成立了面向社會計算的交叉學科研究隊伍;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啟動了中國人民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畫項目“社會計算”,主要研究社會計算的若干基礎問題。
美國,除社會軟體的Social Computing研討會,第一次真正意義下的相關會議是2007年底哈佛大學舉行的“計算社會科學”研討會。2008年,美國空軍資助在亞利桑那州舉行了“社會計算、行為建模和預測”研討會,同年還有海軍資助的“社會計算與文化建模”研討會。2009年,《科學》雜誌發表了哈佛研討會的總結,大大地促進了計算社會學或社會計算的研究。同年,應美國海軍全球研究辦公室之邀,王飛躍研究員在泰國的第二屆國際"社會計算與文化建模"研討會上做了關於人肉搜尋及網民社會運動群體(CeSMO)的主題報告。2010年,ONR(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社會計算與文化建模研討會”Human Flesh Search: A Case Study in Social Computing”召開,王飛躍研究員應邀做主題報告。2011年,第九屆IEEE情報與安全信息學國際會議以及第三屆社會計算國際研討會(IEEE ISI 2011, SOCO 2011)成功舉辦。2012年,王飛躍團隊第一部關於社會計算的專著——《社會計算的基本方法與套用》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現在,社會計算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研究熱點。

內涵辨析

作為社會科學與計算科學的交叉融合,社會計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個是從計算機或更廣義的信息技術在社會活動中的套用,這一角度多限於技術層面,可以說自有計算機概念後就開始了,因此已有較長的歷史;另一個是從社會知識,或更具體的人文知識在計算機或信息技術中的使用和嵌入,反過來提高社會活動的效益和水平,這一方面的工作在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開始顯露,並於二十一世紀初才逐步興起,涉及社會、經濟與工程領域的諸多重大研究問題,其核心是以人和社會為表征的建模、實驗與分析評估,主要方法來自多學科的交叉滲透。
技術層面的認識
社會計算技術層面的認識,同社會軟體(Social Software)和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認為是一體的。這一認識把計算機作為一個通訊設備,而社會計算就是人、其社會行為以及與計算技術互動之間的相互影響過程,其體現形式就是各種社會硬體或軟體系統。這方面的歷史可追溯到美國科學與研究發展辦公室主任Bush於l945年在其著名的文章“As We May Think” 中提出的“Memex”,20世紀60年代初DAPAR主任Licklider的“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 Device”和Internet的前身ARPANET,SRI項目負責人Englebart的NLS(oNLine System)。尤其是Englebart特別提出:我們必須在所有計算技術的進展中融入心理和組織發展學,可謂高瞻遠矚。
從計算技術到社會活動這一角度出發,社會計算的主要內容就是設計、實施和評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協調和合作各種信息技術,其方式是以人和活動為中心的,其主要方法來自多學科的交叉,如心理學人類學、廣告學、工程學等等,其主要手段包括現場觀察、採訪、實驗可用性測試、啟發式初排、人物情景假想等等,其目的就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達到高度有效的交流。例如,通過移動計算和普適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使每個人能夠與一個把所有人都連通到一個社團的巨大信息網保持不斷的聯繫。
近年來興起的部落格(Blogs)技術在許多方面體現了社會計算的特徵,加上從網路遊戲到創意產業的計算文化產業,已引起相關企業的極度關注。以微軟為首的大公司目前正集中力量在這一方向進行社會計算的研究,開展了諸如“Wallop”的實驗項目,並於2004年起連續舉辦了“Social Computing Symposium”。除微軟以外,IBMIntel、Fuji—Xerox、HP、PARC、Mitsubishi、MITRE、AT&T、Nokia、NASA和Google等公司和研究機構都在從事社會計算的研發工作。許多大學也開始設立社會計算方面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
社會知識層面的認識
社會計算的另一種認識是從社會人文到信息技術的角度出發的,即將人文理論嵌入信息系統,反過來促進人類的社會活動。二十世紀80年代東歐社會變革引發了蘭德研究人員在1991年提出“人工社會”的概念,以便研究信息設施對社會與文化,特別是“封閉”社會與文化的;中擊和影響,可以認為是社會計算向真正社會問題轉化的開始。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促生了亞利桑那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發起“情報與安全信息學(ISI)”的研究。雖然這些工作都沒有明確提及社會計算這一概念,但卻極大地推動對社會計算的認識。
激發蘭德研究人員提出人工社會研究報告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技術在二十世紀80年代末東歐共產黨國家中發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他們認為,這些事件表明:信息技術對於“封閉社會”的影響,已引發或更直接地煽動起一場根本性的政治權利的轉移。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在能夠規劃的最遠處,沒有其它的東西能夠比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更快地改變世界,就連人口和生態的趨勢也不能如此深刻或迅速地改變世界。
從蘭德的報告到今天,信息技術更是有了巨大的發展,然而,蘭德報告中所提的許多問題依然存在,因此還必須進一步研究信息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結合網路化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的深入發展,把人工社會的思想引入社會計算的研究,時機已經成熟,而且,勢在必行。
促進社會計算的這一反向認識的另一個重大因素是國際恐怖事件,從美國的“9·11”,西班牙的“3·11”,到目前英國的“7·7”。自“9·11”事件之後,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和西歐國家,都加大加速開展了有關國家甚至國際安全方面的科學研究。2002年,美國白宮頒布了“國土安全的國家戰略”的報告。同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公布了“使國家更安全科學和技術在反恐中的角色”的報告。2003年,美國國家基金會宣布,強制性資助在信息技術、組織研究以及安全策略方向所展開的有關中長期國家安全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美國在2003年率先提出“情報與安全信息學”的概念,並於2003年和2004年由美國家基金會、情報與安全機構資助兩次召開ISI國際研討會議。2005年,IEEE與美國家基金會合辦IEEE ISI國際年會。
ISI研究只是將新型計算方法和手段套用於社會問題的一個具體例子。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數位化和網路化的不斷普及和深入,各類社會問題的數量化和實時化分析變得日益迫切和重要,國際上大型計算方法的研究和套用由從傳統的科學計算,熱門的生命或生物計算,擴展到社會計算的趨勢,即以計算手段研究習慣上被認為是政治社會學中的定性問題,形成計算研究與套用的新焦點。在一定意義上,ISI領域的出現其實就是基於從人文到科學之社會計算研究興起的前奏,也將為許多更新的社會計算問題研究奠定基礎。
我們更關心的是社會計算的第二種認識,即如何將人文知識嵌入社會計算,利用計算技術研究傳統意義上的政治社會學問題,使靜態的人文知識動態化,使定性的討論數位化,使孤立的知識網路化,最終使社會的發展和規劃科學化。
IBM社會性計算組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各種行為都是發生在社會環境中,在社會性的互動中獲得,而當人們在虛擬世界中互動的時候,卻是不同的情況。”社會計算的重點應該網路互動,創建具有擬真性的虛擬網路世界。Microsoft社會計算組認為:“研究和開發有助於推動和影響社會交往的社會軟體系統,重點強調用戶中心的設計程式和快速建模。”重點在“社會交往”上,並就此推出了“Wallop”項目,探索人們如何分享媒介並在社會網路環境下進行對話和交流。斯萊克(S.E.Slack)認為,社會計算是支持互動和交流的社會軟體工具的使用。
2004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研究員給出社會計算的內涵:“社會計算”,其實就是“計算社會科學”,追求的是“計算化的社會”,而不是“社會化的計算”。他認為,“社會化的計算”是把計算作為現有社會科學研究之工具的“倒退”之舉,最終可能是社會科學現狀的維持,而“計算化的社會”是把社會作為目前計算科學升華之平台的“前進”之舉,目標是引發社會科學的變革,使其從定性走向定量,從現實走向“人工”,開發Cyberspace、人工社會、平行世界、最終從工業時代走向“智業”或“知業”時代。總之, 社會化計算有可能造成計算的社會庸俗化,而計算化社會或社會計算的目標是社會的計算精確化,而實現社會發展從定性到定量的理性化,走向發展的科學化。

目標與定位

社會計算旨在社會問題和計算技術間架起橋樑,從基礎理論、實驗手段及領域套用等各個層面突破社會科學與計算科學交叉借鑑的困難。因此,社會計算研究可以定位為:
1)在深入理解當前社會問題動態性、快速性、開放性、互動性、數據海量性和複雜性的基礎上,為解決新興社會問題建立統一的社會科學基礎模型和理論框架;
2)社會科學基礎模型和理論“計算化”或建立其到計算技術的映射機制,研究與社會相關套用中的建模與計算方法,自下而上地為解決新興社會問題提供整套理論和技術支撐;
3)深化學科交叉研究,為網路化社會背景下的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實驗方法;同時,以新興問題促進相關研究領域內涵和內容的延拓,推動基礎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和突破。
從社會數據、信號、情報到社會智慧的轉化及量化是社會計算的核心目標。面向創新社會管理及公共社會服務的重大需求,基於大數據解析的思路及基於ACP的社會計算理論,對CPSS及CMOs建模的複雜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以計算的手段感知、抽取、解析社會信號及政務情報;以知識自動化為核心技術,科學地引導、管理及運營CMO,集成社會智慧;以平行管理為實施方法,對特定場景下社會系統的動態演化規律與內在運行機制進行實驗計算引導及反饋執行,進而構建閉環流動的組態式智慧社會管理體系。

主要任務

社會計算的研究目標應為這一新興學科的建設提供核心建模、實驗和管理與控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實現社會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實質進展和融合,搭建通用社會計算實驗平台和編程環境,並通過在特定領域中的套用和拓展,對社會安全和應急、社會經濟系統安全以及工業生產安全等方面形成有效指導。
具體任務應包括:
1)建立針對網路化社會中新型問題的社會科學理論,構建計算社會學的基礎理論框架,為複雜社會問題的建模和實驗提供社會科學基礎。
2)建立社會計算中系統建模、實驗、真實與計算模型互動核心理論基礎,研究社會計算中的計算和學習方法論。
3)構建統一的、可程式的社會計算實驗平台和實驗環境。從社會安全、應急管理、經濟系統安全、工程安全等領域入手,研究對真實社會系統的監控和管理中湧現出的科學問題並提供針對這些領域的整套技術方案。
4)凝聚一支由來自社會科學、計算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所組成的跨學科的、體系結構完整的高水平社會計算研究隊伍,為此領域學科建設和引領國際、國內創新研究做出實質性貢獻。

理論框架

由於社會計算問題不可避免地涉及關於人與社會及其相關人文知識的系統,因此,相對於有限資源,在本質上我們無法對社會計算系統的整體行為通過獨立分析其各部分的行為而確定,也不能預先對其行為在大時間和大空間尺度上確定。這就表明我們必須用整體論而不是還原論來研究社會計算問題,而且是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應成為社會計算研究的主要特徵。同時,我們必須考慮將“主觀性的傾向”引入社會計算,正視這方面的研究的主觀性和心理作用。所以,在研究複雜社會計算問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1)必須採用整體論的觀點考慮問題;2)複雜社會計算問題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3)社會計算問題不存在一般意義下的最優解,更不存在唯一的最優解,應當接受有效解決方案的概念。基於這些考慮,我們應當在“不斷探索和改善”的原則下,尋求社會計算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這一思路與基於經驗的“摸著石頭過河”來解決複雜社會問題的方法異曲同工,我們的任務是使其科學化、系統化和綜合化,進而在“不斷探索和改善”的原則下,基於人工系統(A)、計算實驗(C)、平行系統(P)的ACP方法與理論,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和並行分散式高性能計算技術,建立社會計算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與人工社會、計算實驗和平行系統相對應的哲學與科學基礎就是社會物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社會計算學,而這三種理論又可以根據波普爾關於現實由三個世界組成的思想進行解釋。波普爾認為,現實世界由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物品的世界構成,這三個世界又可稱為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人工世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形成自成體系的理論,使實驗、觀察、演繹、證偽等成為可能,使社會計算和複雜系統理論“科學”化。對於前兩個世界,人們沒有異議,但人工世界並沒有成為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念。一般認為,人工世界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世界3.1—已在物理上實現的人工對象;世界3.2—已在心理上認識的人工對象;世界3.3—人工世界中未知的對象。
從實用角度,可以認為社會物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社會計算學時世界3的產物,分別對應世界3.1、3.2和3.3,而且彼此之間有相當的重疊。這一認識可使我們更加放開地利用人工社會的模型,以計算機作為實驗手段,在人工世界裡對涉及社會計算的假說進行檢查和論證,演繹性地對其“科學”性進行界定。在此基礎上,可以給出社會計算理論方法框架。
社會計算理論方法框架社會計算理論方法框架
基於人工系統的社會計算建模方法
對於許多複雜系統,特別是涉及社會與人的複雜系統,迄今為止,還無法建立描述其行為的有效方法和模型。基於人工社會的人工系統方法,是目前這方面的一個有意義的嘗試。採用這一方法對社會計算所涉及的複雜問題進行建模時,不再完全以逼近某一實際複雜系統的程度為唯一的標準,而是把模型也認為是一種“現實”,是實際複雜系統的一種可能的代替形式和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而實際系統也只是可能出現的現實中的一種,其行為與模型的行為“不同”但卻“等價”。這就是利用人工系統研究社會計算問題的思想基礎。
人工系統方法並不排除逼近客觀系統,對於許多實際套用,這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行為“等價”的思想,是在極端或不可能情況下退而求之的折中方案。目前,人工系統建模的核心方法是基於代理的系統描述,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代理、環境和規則。代理即人工社會中的人和物,具有自己的內部狀態、行為規則,並可以隨著時間、交流和外部世界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或空間是代理賴以生存的地方,是它們“生命”的舞台,可以是實際的物理環境,也可以是虛擬的數學或計算機過程,一般表示為存有代理活動的場所所形成的格線。而規則是代理和場所本身、代理之間、場所之間以及代理與場所之間“行事處世”的準則和步驟,從簡單的代理移動規則,到複雜的文化、戰爭和貿易規則。利用面向對象的編程(OOP)軟體技術,代理、環境和規則可以方便地作為對象來實施,尤其是OOP的內部狀態和規則的封裝特點,目前是構造基於代理的社會模型的最佳工具。
計算實驗與社會計算的分析和評估
目前研究社會計算問題時,大多是採用被動的觀察和統計方法,很難對其研究對象進行主動的“試驗”,更不用說是重複性“試驗”或“實驗”了。即使做了試驗,其中的主觀和不可控制、不可觀察因素也太多了,從而往往使結果和結論不具有一般性。由於無法全部用解析推理的方法分析社會計算問題,因此,如何解決複雜社會計算研究中的“實驗”問題,成為推動這一領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而上面所述的人工系統,為解決社會計算的“實驗”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法:利用人工系統,我們可以把計算機作為實驗的一種手段,從而可以用較容易操縱和重複的形式,進行各種各樣的精確可控的實驗,對社會計算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量化”的分析和估計。
計算實驗是計算仿真隨著計算技術和分析方法進一步發展而必須邁上的一個更高的台階。將計算實驗用於社會計算的研究,傳統的計算機模擬就變成了“計算機實驗室”里的“試驗”過程。同物理實驗一樣,在計算實驗中我們也必須面對實驗的標定、設計、分析和驗證等基本問題。首先是計算實驗的標定問題,主要包括單個代理行為模型的標定、環境模型的標定和自我發展及交往規則的標定。標定的目的是使得人工計算模型與所研究的實際系統儘可能在結構、規模和組織上保持一致,從而能在定性和定量上有相似可比的行為和現象。當然,在計算實驗中,我們並不苛求計算實驗現象與實際發生的現象相同。其次是計算實驗的設計、分析和驗證,在這方面,統計學中成熟的實驗設計和分析方法完全可以直接用於計算實驗學中。從回歸方法、隨機分塊、階乘設計、重複測量設計、格點設計、Taguchi方法,到包括拉丁、Youden等各類方塊的套用,以及置信區間的估計方法、統計假設檢驗、Kruskai-Wallis檢驗,到各類模型適用性評估算法等等。而且,計算實驗也必須遵循複製(replication)、隨機化(randomization)和分塊化(blocking)這三個實驗設計的基本原理。這些方法的直接藉助,保證了計算實驗學在社會計算分析中的實際有效性,這對於複雜社會問題中各種因素影響的分析以及決策參數的制定等尤為重要。
平行系統與社會計算的實現
將人工系統與實際系統並舉,即組成社會計算問題的平行系統。通過平行系統中人工與實際事件的相互對應和參照,實現對現實系統的有效控制與管理,對相關行為和政策的實驗與評估,對有關人員和系統的培訓與改進等等。社會計算平行系統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際系統與人工系統的相互連線,對二者之間的行為進行對比和分析,完成對各自未來狀況的“借鑑”和“預估”,相應地調節各自的管理與控制方式,落實複雜社會問題有效解決方案或者學習和培訓目標的實施問題等。
為了有效利用平行系統這一結構,我們必須首先建立針對社會計算的多目標、多有效解決方案的評估體系。其次,借鑑成熟的自適應控制理論,特別是參考模型自適應控制方法,建立平行系統內部的反饋機制和對應的控制及自適應算法,以及利用計算實驗對實際系統的組成與行為進行辨識和控制的方法。同時,基於最佳化理論,特別是區間滾動最佳化方法,我們還可以建立社會計算平行系統的攝動分析和序貫最佳化方法。最後,通過建立平行系統運行的基本框架和人工系統與實際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協定,我們可以實現平行系統的不同組合運行模式,例如:(1)實驗和評估;(2)學習與培訓;(3)管理與控制等等。
顯然,在社會計算平行系統的運行框架中,各種反饋控制方法,特別是自適應控制的思想,都能夠得到套用,這方面工作的具體化將是社會計算平行系統未來的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

從數據獲取、建模分析、決策支持及社會計算套用方面來看,目前社會計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領域:
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建模
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建模包括構建社會個體或群體的行為、認知和心理模型以及對社會群體的行為特點的分析,還有對社區結構、互動模式、個體間的社會關係等的建模。許多社會科學的理論模型都與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建模相關。例如:社會心理學揭示社會認知與心理的形成機制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動力學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動態過程及其演化規律;社會物理學研究社會穩定的機理以及人類行為模式與社會穩定的關係。從計算角度研究社會個體與群體的工作大多基於文本數據,近期工作的趨勢是面向多媒體數據和群體行為特點進行分析與建模。
社會文化建模與分析
社會文化建模與分析包括基於社會文化因素建模、基於智慧型體的人工社會建模、計算實驗分析、人工社會系統與計算實驗平台設計等。利用計算技術來研究文化衝突和變遷,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或組織的決策過程,探尋其行為所依賴的社會文化因素已成為社會計算建模的重要研究方向。由於社會事件的出現往往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重複性,採用傳統方法對其演化過程進行實驗分析和評估十分困難。針對複雜社會系統的實驗分析困境,我國學者提出以社會學基本模型為基礎的人工社會(artificial societies)+計算實驗(computationalexperiments)+平行執行(parallel execution)的ACP方法。人工社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基於智慧型體的建模方法,適於動態刻畫社會事件中的湧現行為。計算實驗利用人工社會中實驗的可設計性和可重複性特點,通過對人工系統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按不同指標體系對複雜社會事件的演化規律進行可量化的實驗分析。
社會互動及其規律分析
社會互動及其規律分析針對人群互動行為的特點及社會事件演化規律進行分析,也包括社會網路結構、信息擴散和影響、複雜網路與網路動態性、群體互動和協作等的分析。計算社會學認為網路上的大量信息,如部落格、論壇、聊天、消費記錄、電子郵件等,都是現實社會的人或組織行為在網路空間的映射,網路數據可用來分析個人和群體的行為模式,從而深化我們對生活、組織和社會的理解。計算社會學的研究涉及人們的互動方式、社會群體網路的形態及其演化規律等三個問題。社會事件演化規律分析主要針對事件產生、發展、激化、維持和衰減的過程和機理進行分析評估。例如,在分析群體活動演化規律方面,研究者藉助社會動力學,基於對十萬個移動用戶終端的長期跟蹤檢測,對人類時空運行軌跡的規律進行分析,發現人們的運行方式遵循可重複的模式。此外,研究者已採用多種模型方法分析信息在網路中的傳播與擴散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社會數據感知與知識發現
對社會數據的獲取和規律性知識的挖掘,包括社會學習、社會媒體分析與信息挖掘、情感及觀點挖掘,行為識別和預測等。社會數據的主要形式包括文本、圖像、音視頻等,除了網路媒體信息(包括部落格、論壇、新聞網站等),其來源還包括專用網路、傳統媒體和套用部門的閉源數據等。為有效利用數據源所隱含的社會化信息的結構特徵,研究者提出仿照物理學感測器的原理,構建社會感測網路,通過對重要節點信息的動態監控,實現對社會數據的全方位、分層次感知。基於社會數據的知識發現包括對社會個體或群體的行為和心理分析與挖掘,多種學習算法已用於預測組織行為。規劃推理方法在行為預測的基礎上,還可以識別行為的目標和意圖等深層信息。社會群體心理分析主要面向文本信息(包括語音識別後轉化成的文本),通過分析大量社會媒體信息,挖掘網民群體的觀點及情感傾向。
決策支持及套用
對社會計算在社會經濟與安全等領域的套用包括向管理者和社會提供決策支持、應急預警、政策評估和建議等。近年來社會計算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已得到廣泛套用。由於網路社會媒體能夠充分體現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真實意願,往往可以做出比傳統媒體更為迅速、靈敏、準確的反應。開源信息在輔助決策支持和應急預警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在社會與公共安全領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情報安全信息學研究團隊與國家相關業務部門合作,基於ACP方法研發了大規模開源情報獲取與分析處理系統,對社會情報進行實時監控、分析、預警以及決策支持與服務,套用於相關部門的實際業務和安全相關領域的實戰中。社會文化計算已開始套用於安全和反恐決策預警中。此外,由於社會系統的複雜性,大規模開展社會計算研究需要計算環境和平台支持,包括雲計算平台及各種建模、分析、套用、集成工具和仿真環境等。

研究現狀

作為一個跨學科的新興學科領域,社會計算近年來蓬勃發展,並得到國內外信息科學及相關交叉學科領域的高度重視。下面從社會系統建模、社會系統的實驗和分析方法、相關社會學理論研究、社會計算的套用研究、以及社會計算平台與支撐環境五個方面闡述社會計算的研究狀況。
社會系統建模
社會系統的建模是社會計算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早期的建模方法主要是採用數學方程來描述社會規律。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特定社會建模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基於複雜網路的社會網路建模。這種方法用網路結構圖的方式對社會組織結構和個體社會關係進行描述。演化博弈建模採用演化博弈論的思想,模擬和分析現實社會的演化規律,通過大量反覆的博弈過程去得到演化穩定策略。這些方法雖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傳統建模方法進行了改進,但仍然局限於靜態描述層面上。
計算技術的廣泛套用和數值方法的發展成熟,使得利用仿真的方法研究社會系統的動態特性成為現實。傳統的仿真方法如離散事件仿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在經濟和政治問題的分析方面。然而,隨著問題複雜性的增加,傳統仿真面臨的計算量和執行時間的指數級增加成為制約其實際套用的最大障礙。為了有效地解決複雜社會系統的建模問題,90年代初,蘭德公司提出了人工社會的概念,至此人工社會方法開始興起。人工社會的核心思想是基於智慧型體的建模方法,自底向上的構建複雜社會系統模型。
在此基礎上,王飛躍研究員基於複雜系統的基本假設,提出利用人工社會研究複雜系統時應採用“多重世界”的觀點,即不再以逼近某一實際的複雜系統的程度為唯一的建模標準,而是把模型本身也作為實際複雜系統的一種可能的替代形式。這種複雜社會系統的建模思想在實際套用中是恰當有效的,因為一個合理的模型,即使它並未代表任何一個現實世界的情況,但它可能描述了某一種“可能”的現實。這種方法已用於包括金融、生產管理、交通、物流、生態等在內的多個領域的建模和分析。2010年IEEE《計算機》(Computer)雜誌發表了封面文章“社會多媒體計算”,該雜誌同期的另一篇封面文章則分析了中國特有的“人肉搜尋”現象中的群體行為特點。社會網路是刻畫個體間社會交往與互動關係的主要手段,社會群體的識別主要通過網路節點間的連結關係來發現潛在的社會群體。
社會系統的實驗和分析方法
許多研究領域對社會系統的實驗和分析都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社會學領域傳統的實驗方法包括社會調查、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等方法。在經濟學領域,實驗經濟學主要通過模擬創造出與所研究問題實際情形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使被試驗者產生處於實際情境時同樣的心理活動狀態,並在模擬場景下進行經濟實驗;而行為經濟學則進一步對經濟行為人的外在表現、心理及行為進行觀察和調研。
這些傳統的實驗方法側重於人工設計實驗及分析、成本高且難以重複。因此,新的計算實驗分析方法應運而生。綜合集成研討廳是關於複雜系統分析和決策的方法論體系,其核心是集專家群體決策、採用智慧型化信息手段和人機結合的技術解決社會相關問題。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具有分析處理複雜社會問題的能力,但其主要適用於複雜信息處理和決策支持。
為有效解決複雜社會系統的實驗問題,王飛躍研究員認為可以利用人工社會中計算實驗的可設計性和可重複性,對人工系統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按不同指標體系對複雜系統進行量化的實驗分析。同時可以通過人工系統與實際系統的相互對比和參照,完成對相關行為和決策的實驗與評估,實現對實際系統的管理與控制。計算實驗方法的提出,彌補了複雜社會系統難以進行全面和綜合實驗的不足,也為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提供了一種經濟快速、虛實結合進行複雜系統實驗的有效途徑。另外,近年來興起的網路遊戲可以看作是一種計算實驗手段。
為了以可描述、可實驗、可執行的手段完成複雜信息的處理和分析,使基於大數據的有用信息能夠在流程內外主動、順暢地流動,王飛躍研究員在2013提出了基於ACP 的計算辯證解析方法。基本思想就是利用人工(Artificial)系統對複雜問題進行建模,通過計算(Computational)實驗對複雜系統進行分析和評估,藉助平行(Parallel)執行對複雜問題進行引導和管理; 其實質就是以Artificial, Computational, Parallel為手段,三位一體落實:1)描述解析(Descriptive Analytics),理清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情況;2)預測解析(Predictive Analytics),理清可能出現的事件和後果;3)誘導解析(Prescriptive Analytics),理清希望的目標並引導現實、促使目標的實現。
相關社會學理論研究
2009年David Lazer等人在《Science》雜誌上提出計算社會學的概念,指出網路上的大量信息,如部落格、論壇、聊天、消費記錄、電子郵件等,都是對現實社會的人及組織行為的映射,網路數據可用來分析個人和群體的行為模式,從而深化我們對生活、組織和社會的理解。計算社會研究涉及如下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人們的互動方式、社會群體網路的形態及其演化規律。這三個問題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解答很多社會問題,如某個組織是達到了一個穩定的狀態還是經常發生劇烈變化,具有創造力的團隊應具有什麼樣的互動方式,目前社會的巨觀網路結構是怎樣的並將如何演變等。這種新興理論將對社會計算研究和套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會人口學主要研究人口與社會發展相互關係及其變化規律、人口因素對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制約等。社會心理學能揭示社會心理的形成機制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常用於剖析一些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和重大社會問題的民眾心理因素。社會分層理論揭示社會結構的轉型與變遷,研究社會分層對社會資源配置和流動動態變化過程的影響,及其對社會矛盾和問題產生過程的影響。社會動力學能定量描述人類社會隨機和不確定的動態過程,分析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預測群體組織發展的動力和方向及社會動態過程的發展趨勢。
在考慮涉及人的社會網路組織和團體形成的影響因素時,社會物理學理論極為重要。我國學者率先提出社會物理學三大理論,即“社會燃燒理論”、“社會激波理論”和“社會行為熵理論”。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社會計算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而社會計算本身延伸和促進了社會科學的研究與發展。
社會計算的套用研究
社會計算的套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圍繞社會安全、經濟、工程和軍事領域,社會計算已得到廣泛套用。在社會安全領域,中科院自動化所情報與安全信息學研究團隊構建的“天網工程”,以開源情報的獲取和處理為基礎,對社會媒體和輿情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和預警,全面實現了面向多領域的關鍵信息處理和輔助決策支持。由於萬維社會媒體能夠充分體現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真實意願,往往做出比傳統媒體更為迅速、靈敏、準確的反應,開源信息在輔助應急預警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利用計算技術來研究文化衝突和變遷,分析不同文化國家或組織的決策過程,探尋其行為所依賴的文化因素的社會文化建模方法已開始套用於安全和反恐決策預警中。
金融市場是信息技術套用最早和最為廣泛的社會經濟領域之一。由於金融市場的複雜性特徵,採用社會計算方法探索金融風險和危機的動態規律和管理方式的研究思路逐漸顯現出其在方法論和研究工具方面的優勢。美國聖塔菲研究所建立了首個人工股票市場的社會計算模型。此後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在政府資助下啟動了研究項目,如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的ASPEN、歐盟EURACE、英國的E-Lab,都是政府資助的大型多市場金融經濟社會計算模型,並在國家巨觀經濟政策制定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國內天津大學張維團隊在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較早開展了計算實驗金融學研究,建立了基於我國市場特徵的單市場社會計算模型與實驗環境。
工程套用領域的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儘可能避免事故隱患,實現安全節能有效的長周期生產。由於人和生產組織結構對安全生產過程重要影響和制約,如何在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中加入社會計算模型,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決策和技術支持,成為目前工程領域套用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2009年,由中科院自動化所自主研發的平行管理系統在中石化茂名公司乙烯生產過程中成功上線,標誌著平行系統理論在大型企業的生產管理中得到實際套用。
在情報科學領域,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網路化之後,人類已邁入虛實互動的平行化智慧型技術發展階段。中科院自動化所王飛躍研究員在2015年提出,與智慧型同根同源的情報科學與技術也將繼人員情報、信號情報、圖像情報、網路情報,迅速地進入平行情報這一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即情報5.0時代。在這一新的情報時代,情報就是封裝的智慧型,而智慧型就是開放的情報,情報將是整個社會,從軍事國防、社會經濟到個人服務的核心與關鍵,主要特徵就是實時、線上、互動的社會信號、社會情報、社會智慧型,主要方法將是基於ACP的平行理論與系統技術。實際上,平行情報是現有情報方法的自然延伸,就是情報的自動化與主動化;也是其功能的深入,使情報能夠線上嵌入於決策和行動;更是其方式的變革!變為實時、引導、閉環、反饋、互動的情報。
社會計算平台與支撐環境
社會計算雖然在理論和套用上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於社會系統的複雜性,在社會計算領域仍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制約因素是缺乏研究大規模社會計算所需的計算平台支撐,包括計算環境、各種套用工具、分析方法和建模仿真環境。
構建社會計算系統往往需要大規模計算環境的支持,如:維吉尼亞生物資訊研究所基於所開發的千億萬次計算平台SPACES,對大型社會接觸網路模擬分析傳染病傳播過程、評價多種傳染病防治策略的優劣。國內中科院自動化所初步建立了社會計算環境,支持“天網”工程基礎設施。目前主流的計算環境是雲計算。雲計算將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套用系統能夠獲取所需的計算資源、存儲空間和各種服務。
社會計算平台的套用工具為用戶提供個體活動管理及群體協作管理等服務,包括支持互動的各種社會軟體,如即時通訊工具、視頻會議工具、計算機支持協同工作工具、及可視化工具等。社會計算平台的建模仿真環境能很好地幫助社會系統的建模。著名的多主體建模工具集有Swarm、Repast和Netlogo。這些傳統的建模工具往往限於特定領域的小規模模擬,無法滿足對複雜社會系統的全方位模擬需求。為幫助實際系統開發人員便捷有效地實現其建模意圖,構建社會計算建模與實驗的專用程式語言及編程環境是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套用領域

目前,國際上許多研究動向表明,社會計算已成為繼科學計算,生物生命計算之後新的國際前沿研究和套用的焦點與方向。我們認為,以認知科學、智慧型科學和複雜性科學為基礎,開展社會計算研究和套用,已成為確保國家的安全,和諧社會的建設,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所刻不容緩的任務。社會計算可以在許多重大工程和社會問題中得到套用,特別是在數字網路化社會狀態與趨勢的動態分析中的套用,更是當務之急的任務。在此,我們簡單討論一些社會計算的套用領域。
1)複雜工程系統的社會計算。如人工交通、人工電網、人工製造、人工生產、人工農業系統等,在這些系統中加入人、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影響,在更高的層次上考慮整體性的問題,為提高複雜工程系統的管理與操作,增加效益,提供科學的手段:
2)人口系統的社會計算。通過構造人工人口系統,描述人口的動態變化,個體和整體人口狀態,構造人口平行系統,用於國家人口綜合規劃和人口政策研究,並對人口進行動態管理和控制:
3)複雜生態問題的社會計算。通過建立各種人工生態系統,將人的生態觀念和認識嵌入其中的計算與決策之中,評估不同生態政策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在不同周期內的效果及其影響:
4)複雜經濟系統的社會計算。如人工股市、經濟模型、人工能源系統等,國外已有大量關於各種人工經濟系統的研究,通過平行系統方法,可進一步利用這些成果,深入地研究社會經濟系統的動態行為並評估各種不同經濟政策的效果:
5)模擬戰爭系統中的社會計算。通過人工軍事系統和相應的平行系統方法,可提供更有效和逼真的戰爭模擬,並對不同軍事戰略的效果、應變能力、社會經濟影響、國內外政治影響進行評估:
6)複雜社會系統的社會計算。通過建立各種人工社會,構造相應的平行系統,為“全面、綜合、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供一種可行的分析和評估方法,並套用於實際複雜社會系統的管理與控制,為將要到來的數位化社會和數位化政府管理奠定基礎。

學科建設

2012年1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中科院自動化所召開了“自主設定交叉學科‘社會計算’專家論證會”,對中科院自動化所王飛躍研究員牽頭提交的“社會計算”交叉學科建設方案進行現場論證和評估。之後,中國科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在京召開會議,對修改後的“社會計算”交叉學科建設方案和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討論和評估,同意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設立“社會計算”交叉學科,並上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
同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即今天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的大力支持下,社會計算成為跨“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三個一級學科的交叉學科(學科代碼“99J2”),同時擁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學位培養工作依託國科大和中科院自動化所展開,中科院自動化所成為我國首個“社會計算”研究生培養點。為支持學科建設,自動化所聘請王飛躍研究員為該學科的首席科學家,劉德榮研究員和曾大軍研究員為學術帶頭人。
社會計算學科的第一位博士生是王曉(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2011級碩博生),已於2016年6月畢業,其導師為王飛躍研究員。王曉的博士論文以網民群體組織(Cyber Movement Organizations, CMOs)為研究對象,以複雜系統的ACP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社會學、統計物理學、 計算機仿真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等交叉科學的相關技術與方法,對網路社區中 CMOs 參與成員個體行為的時空特性、核心群體人員的影響力評估方法、群體組織行為的動態演化、社會行為的傳播機制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該工作從對人肉搜尋、眾包、水軍這三類典型CMOs形態的分析展開,探索了大量個體如何協同推動群體活動的組織和發展,同時藉助人工社區和計算實驗的方法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解釋了微觀個體行為機制與巨觀群體行為模式之間的關係,闡明了多種湧現結果的內在運行機理與外在驅動因素,從而為大規模網民群體行為組織及其動力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學術依據及理論基礎,具備較高的理論、套用與學術價值。
在研究內容方面,社會計算是控制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及套用。在基礎理論方法上,本學科主要採用控制科學的觀點,利用整體論、系統論、開放複雜系統理論、模型論和仿真計算等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計算問題。具體地,本學科擬對以下三個方向進行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1)智慧型化社會信息獲取、分析與處理。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海量社會媒體信息獲取和表示、社會信號處理、社會媒體分析與社會媒體智慧型、社會智慧型與認知、社會學習等。
2)複雜系統建模、仿真計算與分析。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社會網路分析與挖掘、社會情境下的信任、隱私及風險、行為及事件的預測、基於網路信息的社會態勢感知、預警與決策支持、文化與行為建模、複雜社會系統的建模與仿真等。
3)社會計算支撐平台架構理論與方法。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社會計算平台與支撐環境、社會計算系統設計、大規模高保真人工社會系統建模、人工與實際社會系統的互動演化、複雜社會系統演化規律的計算實驗評估、社會安全與應急策略的計算評估等。
目前,國內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也開始設立社會計算方面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原信息檢索研究中心更名為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把社會計算納入其研究領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成立了社會計算研究院,利用雲計算系統對網路、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和社會熱點問題等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建模;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則成立了中澳社會計算和電子健康聯合實驗室。
國際上,許多大學和主要的高新技術公司也在積極從事社會計算相關的研究與開發工作。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為解決國家和社會安全問題而開展的“情報與安全信息學”研究,開發了面向網路文本的社會計算系統“Dark Web”,對網路論壇中海量的極端組織相關信息進行廣泛採集處理,以監測和分析極端組織的行為動向;維吉尼亞生物資訊研究所則基於千億萬次計算平台“SPACES”,模擬和分析大型社會接觸網路中的傳染病傳播過程、評價多種傳染病防治策略的優劣;卡內基梅隆大學開展了面向公共衛生事件、生物恐怖監控與預測的研究工作;南加州大學則建立了面向軍事演練的虛擬環境系統;IBM和微軟等公司也開展了Babble、Loops、Wallop等多個網路社區研究項目。
另外,在學科專業課程設定方面,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國內率先開設了《社會計算》、《社會計算專題》、《現代信息檢索》、《計算網路心理學》等多門社會計算相關課程,並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單位開展了緊密的教學與科研合作,培養社會計算相關的專門人才。國際上,美國許多大學也設定了與社會計算相關的交叉學科,如卡耐基梅隆大學人機互動研究所開設的社會計算博士點,喬治梅森大學克拉斯諾高級研究所開設的計算社會科學博士點,以及密西根大學信息學院開設的社會計算碩士點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史丹福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等也都開設了與社會計算相關的課程。

總結與展望

目前很多國家都將社會計算和面向網路化社會的研究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次。然而社會計算的研究尚缺乏可計算、可實現、可比較的基礎理論和模型方法,在套用實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可操作可擴展的計算實驗平台也尚未建立。網路化社會新問題需要從多學科交叉角度開展社會計算研究,因此社會科學應包容甚至開闢更多的研究領域。
科學與技術的有機融合,已為我們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我們將有更多的時間關注人之本質性的需求,而科學、技術與人文之有機的交融,也就變成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社會計算就是促進這一交融的一條十分具體而現實的途徑。網際網路和現代通信與交通技術的出現,大大簡化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過程,降低了其成本;反過來,也更容易使有些人脫離社會,在一個自我“封閉”的個人空間中生活,甚至成為反社會的因素。因此,如何利用人文知識設計更加人性化個體化的網路與通信環境,使人類在享用高新技術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發揮優良的人文傳統,促進社會團體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而不是走向反面,助長人性中負面因素的極度膨脹,進而危害人類自身,這將是一項重要而長期的基礎性研究工作。這項工作的完成,將不可避免地依賴於科學、技術和人文的有機融合,依賴於社會計算的發展與深入。社會計算還將是人類與社會系統的危機/災害控制研究的關鍵之一。社會計算對和諧社會的建設、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意義。我們應當認識到這是一項長期的事業,甚至是“千秋大業”,因為一定意義上社會計算的研究就是網上社會基礎功能設施全面建設的開端。“萬世之國,必有萬世之寶”。這也應是從事社會計算研究的態度和意義。
大數據時代, 面向知識社會, 以網路為平台、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已逐步顯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潛在價值, 引發了產業、政府、城市、社會(企業2.0, 政府2.0, 智慧城市, 智慧社會)管理的新形態。從信息化的角度來看, 社會的“智慧之源”來自於泛在的移動終端設備, 來自於基於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相關技術的社會計算, 來自於CPSS資源的充分掌握和利用, 來自於虛實平行互動、實時反饋、移動可視化的創新社會管理體系的切實套用。
智慧社會將極大地推動傳統的中央集權、信息非對稱、互動不對等的社會管理結構向權利平等、信息對稱、位置對等的創新社會管理結構的轉變。其核心問題在於克服實際行為與建模行為之間的“鴻溝”, 利用“默頓定律”對系統的未來狀態進行可控的預測及引導. 通過有效地避免傳統社會管理中不確定、複雜和多樣化的情況, 從而實現靈活、聚焦和收斂的智慧社會管理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