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需要

指對文化藝術道德知識交往、勞動等需求。這是對維持和發展社會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條件的反映。有1. 勞動需要2. 交往需要3. 成就需要 三大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性需要
  • 外文名: social desirability;
詳細內容,種類,勞動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詳細內容

社會性需要系指與人的社會生活上聯繫的一些需要。如對勞動、交往、成就奉獻的需要等。社會性需要是起源於社會生活的、人所特有的高級需要,是維持社會發展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它表現了人的活動對文化成果的依賴性。社會的需要表現為這樣或那樣的社會要求;當個人認識到這些社會要求的必要性時,社會的需要就可能轉化為個人的社會性需要。社會性需要是後天習得的,源於人類的社會生活,屬於人類社會歷史的範疇,並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會性需要也是個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個人產生焦慮、痛苦等情緒。社會性需要的種類很多,如勞動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社會性需要是受社會制度歷史時代民族階級習俗以及個人所屬的群體的特點所制約的。每個人由於所處社會背景、所屬的群體不同,因此,社會性需要有著顯著的個體差異,即隨著人的文化素養、興趣、理想、信念乃至世界紀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平。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動物所沒有的,必須指出的是,人沒有純生物性的需要,人的一切需要都具有社會的性質,都打上了社會的烙印。

種類

勞動需要

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個基本條件。人類如果不勞動,就根本不能生存。人類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需要也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需要。它表現熱愛勞動、嚮往勞動,如果暫時喪失了勞動機會,就感到不安和難受。正如李大釗所說的:"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最可由勞動解脫。"
但是,自從人類社會產生階級分化以後,剝削階級不勞而獲,還鄙視勞動,鄙視勞動人民;勞動人民負擔著沉重的勞動,創造了無數的財富,而自己卻不能享用。在這樣的社會裡勞動的需要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之後,人們對勞動的需要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在我們的社會裡,勞動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生活,而且也是為了社會的公共福利;勞動使人們獲得幸福、歡樂和光榮。

交往需要

人自出世之後便成為各種社會團體中的一分子。從嬰幼兒時期起,人就想與他人親近、與他人來往,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許、關心、愛護、接受、支持和合作。交往需要就是個人想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溝通信息的需要。依親,交友,家人團聚,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活動等都可以使個人的交往需要獲得滿足。與他人絕對隔離也就剝奪了一個人的交往需要。對絕對孤立狀態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團體成員、遇難船上的人、隔離實驗的志願參加者)的個案研究表明,長時間的孤獨隔離會產生突然的恐懼感和類似憂慮症發作的情感,並且隔離時間越長,產生恐懼和憂慮就越重。
沙赫特(Schachter, S. 1959)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以每小時15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間沒有窗戶但有空調的房間去住。房內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燈,此外別無他物。三餐由人送至門底下的小洞口,住在裡面的人伸手就可拿進食物。一個人住進這房間後即與外界完全隔絕。有五名大學生應徵參加實驗。其中一個只呆了二十分鐘就要求出來,放棄了實驗;三人呆了兩天;最長的呆了八天。這個研究說明,人是很難忍受長時間與他人隔絕的;人們對孤立的容忍力中有相當大的個體差異。
交往需要的滿足可以使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交往還可以使團體成員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更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強觀點與態度的一致性,有助於全社會的穩定與安全,有助於創造一個美好的、和平、文明的社會生活環境。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個人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力求達成的欲望。所謂成就是相對的,是個人完成一件工作後與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標準相比較所得出的結果。成就需要包含的內容很多,例如,對於地位、名譽、聲望等的需要,對於實力、績效優勢等的需要。人們的成就需要不僅內容不同,而且其強度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強烈,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很弱。成就需要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下列條件將會激發人們的成就需要。
(1)能讓個人獨立負起責任來解決問題的那種環境氣氛;
(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標並接受"可預測風險"的傾向;
(3)有關於他們工作進展情況的詳細而具體的及時反饋。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個人往往接受中等風險,而不原在極大成功和徹底失敗的兩極中進行賭博。這已為不少研究所證明。因為高成就需要者渴望持續成功,而不願以一次的徹底失敗來破壞他的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