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是1991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威廉.S.莎哈金。
基本介紹
- 書名: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 作者:威廉.S.莎哈金
- 譯者:周曉虹
- 頁數:978 頁
-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04-01
基本信息
作者:[美]威廉.S.莎哈金
周曉虹譯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類別:心理
出版時間:1991-04-01
印刷時間:1991-04-01
上書時間:2007-06-07
開本:大32 頁數:978 頁
內容簡介
1、學派時期的社會心理學
學派時期是心理學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它的時間跨度大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在這段時間內,心理學各個理論流派的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其中最有影響的流派有三個: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由於在美國占有主導地位,被看成是第一勢力,精神分析被稱為第二勢力,人本主義產生於20世紀50到60年代,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體系
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年輕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而宣布了現代心理學的誕生。馮特的心理學體系包括兩個部分: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其中前者研究心理的元素分析,而後者是用歷史分析法寫成的社會心理學專著,馮特也因此成為學院派心理學的創始人。大約十年之後,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了他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從內在動力的思路對人類的人格與心理發展加以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儘管人們對他的理論有著這樣那樣的不滿,但是弗洛伊德的勇氣和遠見卓識使得用他的影響遍布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民俗、醫學以及心理學等等。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點是它忽視了外在的社會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從而把人格的發展看成是一個可以獨立於外部世界的封閉的體系。同時弗洛伊德對性因素的過分強調使得他的追隨者也不能容忍,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兩個學派中堅阿德勒(A. Adler)和榮格(K. Jung)先後退出精神分析學派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其中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把人格發展歸於性因素的觀點,認為在成長過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動人格發展的動力。阿德勒用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權力意志(Will for power)、生活風格(Life style)和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ing)等外部社會因素解釋人格的成長與發展,他的這一思路到目前為至依然被繼承,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與阿德勒一樣,被弗洛伊德看作王儲的榮格也強調廣泛社會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他把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看成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性能量。榮格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對無意識理論的發展,在他看來,無意識還可以分為個體無意識(Individual unconscious)和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個體無意識指的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生命早期被壓抑的欲望, 集體無意識則是指在種族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一些特性,它從最核心的層次上決定人類的行為與心理特徵。可以看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是強調社會文化積澱對個體的作用,榮格的心理學被稱為分析心理學。
在弗洛伊德之後,精神分析學派進一步發展。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對弗洛伊德理論加以發展,在她的著作《自我防禦機制》中,她用自我發展的觀點替代了其父的性因素說。她的學生哈特曼(H. Hartmann)和艾里克森(Erikson)則進一步提出了各自的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強調自我發展對人的意義。在新精神分析學派中,有一種叫做社會文化學派的觀點更是明確地指出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其中霍妮(Karen Horney)認為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決定人格,性因素不是行為錯亂的原因,西方社會的競爭制度才是罪魁禍首。沙利文則從人際關係與人際交往的角度看待人格發展,他認為人格的形成與社會影響有著緊密的聯繫,人格就是那些經常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模式。卡丁納(A. Kardiner)用人類的文化材料說明人格的形成,他指出:文化與社會的變化為檢驗和發展人格理論提供了背景。
(2)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與社會
行為主義實際上是最強調外部環境對人類行為影響的學派,正如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所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讓他們在我設定的環境中成長······,那么,我保證不論他們的潛能、能力、愛好或者祖先的種族如何,我能夠把他們培養成為我所任意選定的人—―醫生、律師、藝術家、工頭,甚至乞丐或者小偷。”行為主義反映了美國人對社會控制的追求,儘管它的原理來自動物實驗,但是美國人對它的熱衷程度超過了對所有理論的關心。
實際上,行為主義的產生背景就決定了行為主義者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關注。19世紀是一個人類對自然、人性和未來充滿焦慮的時代,1920年的一首詩《基督再臨》就反映了人們的不安與焦慮:
黑暗再次降臨,
現在我才知道;
在冷酷無情中沉睡的二十世紀,
就象在暴動的搖籃里做了一場噩夢。
人面獸心,
它的末日就要來臨;
沒精打采地朝向伯利恆。
這種不安很快就有了答案。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上發表了《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一文,揭開了行為主義時代的序幕。華生宣稱在行為主義心理學框架之內,心理內容並不是其方法論中的必需成分,預示並控制行為才是它的目的。華生的觀點被斯金納(B. F. Skinner)推向了極端,在斯金納看來: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們本身都是由獎勵和懲罰的歷史決定的。他的小說《沃爾登第二》(Walden two)就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烏托邦的全景,斯金納藉助這個烏托邦的創始人弗雷澤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對人類行為加以控制。”斯金納認為人類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用積極強化來控制人類的行為,這種強化比由社會環境任意控制更為有效。
可見行為主義所強調的因素並不是廣泛的社會因素,再加上缺乏靈魂和思想,所以行為主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來自兩個方面:認知革命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前者從個體內在加工機制看待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原理,認為個體內在的心理特徵在刺激和反應之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後者則從心靈主義的思路理解人類行為,認為行為可以通過不可見的過程加以理解。
(3)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人的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馬斯洛(A. Maslow)和羅傑斯(C. Rogers)在批評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借鑑了現象學和存在哲學而創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與精神分析強調內部因素和行為主義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義更強調人的整體性,認為人的價值、尊嚴以及自我實現才是心理學研究的終極目的。
在所有的人本主義理論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是影響最為廣泛的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成了一個層梯,只有當低級需要在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之後,高級的需要才會產生。馬斯洛的這一個理論在管理和教育實踐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激勵手段都是以此為理論基礎的。
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論述則反映了他對完美人格的渴望。在他的眼中,自我實現就是一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成為自己所渴望成為的人物。通過對上千名成功者的研究,馬斯洛總結出了自我實現者的一系列特徵,這些特徵包括:
* 能夠了解並跟上現實;
* 能夠接納自己、別人和環境;
* 能夠超越環境,而不只是適應環境;
* 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
* 入鄉隨俗但能夠保持獨立性,能欣賞生活的寧靜;
* 有個人的處世哲學和道德標準;
* 社會興趣廣泛;
* 能與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誼並樂於助人;
* 能夠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風度;
* 有幽默感,能夠在生活中化解緊張;
* 能夠承受歡樂與悲傷的情感衝擊。
馬斯洛認為,在所有的人中只有1%的人能夠達到自我實現,大部分的人停留在其它需要層次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實際上也是強調內在因素的作用。
2、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1)早期狀況(1895~1934)
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要比心理學稍晚,到現在還不到100年的時間。早在1895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崔普利特(Norman 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實驗回答了“當有他人在在場的時候個體的作業績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這一問題。崔普利特發現,當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個體騎腳踏車的速度要比自己單獨時快,並且也不費力。後來他又讓參加實驗的孩子做在釣竿上繞線的工作,也發現一起做的時候要比單獨做的時候快。1897年,崔普利特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他的工作也因此成了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的指向燈,現在為止,美國的社會心理學一致沿著這個方向。
儘管崔普利特的工作開創了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但社會心理學的真正建立卻是1908年的事情。在這一年有兩本以社會心理學為題的書出版:一本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的《社會心理學緒論》,另一本是羅斯(Edward Ross)寫的《社會心理學》。其中麥獨孤以個體作為研究的重點,用本能論的觀點解釋人類個體的行為,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由本能(Instincts)決定的,本能決定著個體的動機和行為傾向。儘管人們對本能論有這樣那樣的批判,但是它的影響卻依然存在。許多基於進化的理論(Cunningham 1986和Scherer 1994)在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時都用到了它。另外80年代的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在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時也用到了這一思路。與麥獨孤的思路不同,羅斯則從人際過程,比如模仿和暗示來理解社會影響對人類行為的作用,它認為社會心理學應該研究的是團體而不是個體的心理與行為。
專欄1-1:支配人類行為的欲望
儘管本能理論從它提出的時候就受到了人們的批判,因為用本能理解人類的行為很顯然低估了環境的影響,而這是行為主義者及強調教育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但是,人們對本能在行為產生與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探討卻一直沒有停止過。80年代社會生物學的興起就說明了這一傾向。90年代末期,美國俄亥俄大學的Steven Reiss教授通過對2300多名被試300多種行為所做的因素分析表明,人類的所有行為可以聚類為15種行為,而這些行為大多數是由本能支配的,人類行為的欲望大多數根植於基因。這15種行為是:(1)好奇:學習的欲望(2)食物:吃的欲望(3)榮譽:希望遵守某種行為準則(4)拒絕:害怕被社會排斥(5)性:性行為和性幻想的欲望(6)體育運動:開展體育活動的要求(7)秩序:生活的組織性(8)獨立:獨自作決定的欲望(9)報復:受冒犯時實施報復的欲望(10)社會交往:與他人交往的欲望(11)家庭:與親屬在一起的欲望(12)社會威望:渴望獲得地位和受到肯定(13)厭惡感:對痛苦和焦慮的厭惡(14)公民身份:對公益服務的需求(15)權力: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欲望。這15種行為只有拒絕、獨立和公民身份是環境造成的,其他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決定。
社會心理學真正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在1924年,這一年奧爾波特(Floyd Allport)出版了第三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在這本中他證明了實驗方法能夠為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提供重要的手段,社會心理學也必將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他進一步指出,社會行為受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他人及其行為。奧爾波特研究的問題包括從眾、非語言溝通以及社會促進。
(2)起步階段(1935 ~ 1945)
1935到1945年是社會心理學發展的起步階段,在這段時間內,有兩件事情對社會心理學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產生於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年的經濟崩潰使得許多年輕的心理學家失業,這種經歷讓他們體會到了社會因素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1936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社會問題的組織“社會問題的心理學研究協會”(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簡稱SPSSI),對包括政治、社會運動等社會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種族主義在德國的興起也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為了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些來自歐洲的社會心理學家,象海德(Fritz Heider)、謝利夫(Sherif)勒溫(Kurt Lewin)和阿德諾(Theodor Adorno)等人開始從更廣泛的層面去理解人類的行為。其中謝利夫對社會規範的研究和勒溫對領導和群體過程的研究在這個時期的影響最大,勒溫更是把內部和外部因素結合在一起分析其對社會行為的影響,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了一條相互作用(Interactionism)的研究思路。
(3)迅速發展階段(1946 ~ 1969)
社會心理學的迅速發展是從二戰以後開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批心理學家從歐洲到北美,對美國心理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人除了繼承格式塔心理學的傳統,即重視認知過程在人們解釋社會行為的作用之外,也開始關注文化等因素對人的影響。1950年,阿德諾和他的同事對權威人格進行了研究,十幾年之後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1963)對服從行為的研究以及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63)對認知失調的研究都反映了人們對廣泛社會因素的關注。
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政治謀殺、城市暴力、社會反叛以及厭戰情緒充斥整個的報紙和電視,人們對未來的關注和期望促使心理學家開始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心理學家把研究的重點從對個體的分析轉入了對人際過程的分析,比如他們研究利他行為、侵犯行為、人際吸引和愛情等問題。
(4)危機與發展階段(70年代以後)
二戰以後社會心理學的迅速發展吸引了人們的吸引力,但是許多問題依然無法解決。比如偏見、侵犯和貧窮等問題就困擾著那個時代的人們,人類的自信產生了危機。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從實驗中獲得的結果在解釋人類行為,如女性問題、種族問題等方面是那么的令人失望,對社會心理學的反思使得社會心理學面臨著自產生以來的最大的危機。這種危機促使心理學家開始從更廣泛的思路去分析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對行為的影響。心理學家開始對實驗社會心理學進行反省,主要是對這些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產生疑問,他們想知道從實驗室得到的結果是否可以用來理解現實中的人類行為。
在經歷了70年代的反思之後,社會心理學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著,它的影響也進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70年代到90年代,人們對歸因問題的重視就說明了這一點,比如韋納(Weiner 1972 1986)的成就歸因理論,阿布拉姆森(Lyn Abramson 1978 1994)對歸因風格的研究就是這種影響的結果。除此之外,社會心理學還關注諸如環境、性別問題、偏見與政治生活、健康、司法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以及市場、消費、行銷等所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中國即將加入WTO的要求,文化影響的問題開始受到全世界社會心理學家的重視,各種各樣的理論也應運而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古老的名言對我們顯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在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中分析自己,取長補短將是今後社會心理學在全球發展的最重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