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促進效應:指因為他人在場,促進了個體的行為能力或水平。 人們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邊觀察的時候,活動效率會比單獨進行時升高或降低。 大凡到過日本京碧寺的人,都會見到寺門扁額上的“第一議諦”四個大字。這件書法傑作龍飛鳳舞,靈韻非凡,吸引了許多遊客駐足凝視,觀賞盤桓。說起這副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傳說。
起源,定義,內容,如何利用,
起源
大約兩百餘年前,洪川大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就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大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真可謂嘔心瀝血。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卻是個頗具眼力而又直言無諱的人。洪川的每一勾一捺,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挑剔”出來。
洪川寫了第一幅以後,這位和尚這么批評:“這幅寫得不好。”
“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在一邊的香客悄悄地對方丈說:“大師不在狀態,會不會是因為大師嫌潤筆費給的少了呢?”
於是方丈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潤筆費。洪川本來是位一絲不苟的人,見此情景,也不說話,耐著性子先後寫了84幅“第一議諦”。遺憾的是,但卻沒有一幅得到這位和尚的讚許。
最後,在這位“苛刻”的和尚離開如而的空隙,洪川鬆了一口氣,在心無所羈的心境下,自由自的寫出了第85幅“第一議諦”四個大字。那位和尚從廁所回來一看,翹起大拇指,由衷地讚嘆道:“神品!”
在生活中類似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很好解釋的:這是社會促進效應在起作用。
定義
所謂社會促進效應,是指人們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邊觀察的時候,活動效率會比單獨進行時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種集體效應。
最早進行研究的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有一次偶然發現,腳踏車運動員訓練的時候,單獨訓練時騎車的速度要比和多個運動員共同訓練時慢百分之二十。後來,他又找來一些小孩,讓他們乾一種活:繞魚線。乾的時候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個人單獨繞,另一組是集合起來一起繞。結果發現,一起繞線比單獨繞線的效率要高百分之十。他據此得出結論;個人在集體中活動的效率要比單獨活動的效率高。
在開始的時候,人們只注意到活動效率升高這一方面。心理學家孟斯特伯和莫德相繼做了類似的實驗,又注意到,社會促進作用下活動效率有時也會降低。他們通過實驗發現,背誦詩歌,寫作文,做數學題的時候,還是單獨一個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別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時候旁人盯著看,反而會感到心慌意亂,從而降低活動效率。
內容
那么,究竟什麼情況下活動效率會提高,什麼情況下會下降呢?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從事的任何一種活動,總有熟練的地方,也總有不熟練的地方。如果熟練的成份占優勢,那么社會促進作用就表現為活動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練的成份占優勢,就表現為效率的降低。比如,我們小時候學寫字,有的字寫得很熟練,寫得也挺好了,還有些字則寫得還不太熟練。如果熟練的成份占優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大部分字都寫得很熟練了,那么旁邊有人看的時候,我們會受到鼓舞,從而極力表現自己,結果越寫越快,越寫越好。但是,如果不熟練的成份占優勢,也就是說,如果大多數字寫得半生不熟,那么旁邊有人看時,就會覺得尷尬,著急,緊張,而越是這樣,手和腦子就越不聽使喚,平時略想一想就能寫出來的字,這時也會想不起來,平時提筆就能寫的字,也會忘得無影無蹤,就是勉強還記得的字,也因為緊張而寫得歪歪扭扭了。
如何利用
基於上面的情況,我們可以學會利用社會促進效應的好處,同時克服它的副作用。當我們的某種活動能夠進行得比較熟練時,就可以大膽在人前顯示一番,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活動的效率和水平,同時培養起我們的信心。如果覺得還不熟練,那就且慢“獻醜”,還是獨自埋頭學習、苦練為好。
當然,有時候不得不出去“獻醜”,比如說要進行足球此賽了,踢得不好也要上場亮相。這時,就要抱著向別人學習,請別人指教的態度,努力平靜自己的緊張心情;儘量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