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術語,智度論五十四所謂,示者為示人之好醜善不善,應行不應行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示教利喜
- 類屬:佛教術語
- 出處:智度論五十四所謂
- 教派:佛教
佛教術語,智度論五十四所謂,示者為示人之好醜善不善,應行不應行也。
佛教術語,智度論五十四所謂,示者為示人之好醜善不善,應行不應行也。中文名 示教利喜 類屬 佛教術語 出處 智度論五十四所謂 教派 佛教...
圖書簡介 西土聖賢撰集,一卷,失譯師名。行者求道欲修定時。爾時法師應隨根相行四攝道。示教利喜廣淨信戒。淨信戒已次除六欲。1 ...
時,佛漸為周那說法正化,示教利喜。周那聞佛說法,信心歡喜,即請世尊,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周那知佛許可,即從座起,禮佛而歸。(中略)是時,周那尋設...
佛教術語, 西域記八卷二十六頁雲:四天王獻缽側不遠,有窣堵波。如來為母說法處也。如來既成正覺,稱天人師;其母摩耶,自天宮降於此處。世尊隨機,示教利喜。....
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說法的真正目標。在佛經上,我們常看到諸弟子請法時“願樂欲聞”,及聞法後“歡喜踴躍”、“歡喜讚嘆”的辭句,可見法喜禪悅才是...
次第而坐。末利優婆塞。後入其舍。禮世尊足。合掌恭敬。普遍頂禮諸苾芻乃於佛前。一面而坐。爾時世尊。種種慰諭彼末利優婆塞已。即為如應宣說法要。示教利喜...
《法華文句》卷七(下)以此三轉對應示教利喜之四法與見諦、思惟、無學之三道。且謂為聲聞有三轉,為緣覺再轉,為菩薩一轉;此因根有利鈍所致。至於十二行相,...
即出家已為之說法示教利喜。是名初法。複次阿難。菩薩自能勤行求諸佛法。亦化他人勤行求法。是第二法。複次阿難。菩薩自行和忍。亦化他人令住忍中。是第...
曾經聽聞一位不願留名的大德高僧所言:“示教利喜、隨喜功德、恭敬不輕、普門示現、一心稱名、四安樂行、六根清淨、淨土信仰、法師菩薩、植眾德本。”...
(9)成就眾生普: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鑿井造舟等,悉皆利益眾生,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者,故稱之為成就眾生普。(10)供養諸佛普:內外理事之供養能資圓智,...
佛教所以能夠流傳千古,除了般若文字的傳遞外,具有佛陀示教利喜精神的僧才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位來自東北的高僧常常思及家鄉,一直望能在家鄉開設佛學院,專門用作培養...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雲:“是時,文殊師利宣說此法,示教利喜,令善財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門,具足無量大智光明,令得菩薩無邊際陀...
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聞法歡悅即白佛言。[1] 參考資料 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百度閱讀[引用日期2015-04-18] 詞條標籤: 出版物 , 書籍 圖集 ...
即是《阿含經》中常常可以讀到的開示:“時,婆羅門取一小座於佛前坐,世尊即為婆羅門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上漏為患,出要為上...
《法華文句》卷七(下)雲(大正34·99a)︰‘三轉者,謂示勸證云云。亦將三轉對示教利喜。示即示轉,教即勸轉,利喜即證轉也。’...
二、惻隱憐人的示教利喜 三、救世濟苦的愍念眾生 第十八章 慈愛悲憫 圓融無礙的利生情緣(下) 一、隱名行善的玄照通鑑 二、成人之美的溫馨主題 三...
國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願,趣大菩提。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佛陀降誕人間,示教利喜,為人間開啟了光明與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緣起”、“因緣果報”、“四無量心”、“六度四攝”等人間佛教的...
第三念住:眾生中有信與不信佛法者,佛不生喜心,也不生憂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大悲」,乃佛陀恆常繫念救度眾生的悲愍心,因此示教利喜,引導眾生入佛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