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磨盤村山城
- 地理位置: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長安鎮磨盤村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4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其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Ⅰ-56
- 所處年代:唐至金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唐代渤海國(698年-926年),磨盤村山城始建,是渤海國早期重要山城之一。
東夏國(1215年-1233年),磨盤村山城一直沿用。
200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對磨盤村山城開始進行考古挖掘和開發。
2013年-2014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州文物保護中心聯合組成磨盤村山城考古發掘隊,對磨盤村山城的東門址及城內一處房址、北門址、2號宮殿址、1號角樓進行了發掘清理,發掘總面積1200平方米,另在城內進行了近4萬平方米的鑽探工作。
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對磨盤村山城進行了發掘,發現1座古代東夏國的大型官倉遺址,並出土了粟、紅小豆、小麥等多種糧食作物。
遺址特點
磨盤村山城依山勢以石材修築,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4454米,有門址4處,城內地勢開闊,中央有宮殿基址,呈階梯狀,共9階,每階寬10米,長17米,其上礎石排列有序,東西長1300米,南北長1200米,城牆內占地面積104萬平方米。四周土石築城牆清晰,6處城門為缺口形態。
文物遺存
磨盤村山城內有少量渤海國遺蹟和大量東夏國遺蹟,其中東門址、北門址、西南門址均保留有部分瓮城遺蹟,城內有小城,建築址、冶煉址、水井等遺存,發現獸面瓦當、滴水檐瓦以及箭鏃、鐵斧等500多件文物,多為金代所制,城內出土有東夏國官印、“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玉帶飾,水晶玉鴛鴦佩飾、邊刻“上京會寧縣鑿”的銘文銅鏡、銅占卜器、銅象棋子、銅砝碼以及數百枚唐、宋、金銅錢,發現了各種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產工具,如鐵斧、鐵鎬、鐵鐮、石磨盤等。
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磨盤村山城發掘出1座古代東夏國的大型官倉遺址,山城中部東夏國建築群北側,由5排礎石構成,東西長21.25米,南北寬7.5米,環繞排水溝,遺址上散落大量陶質建築瓦件,出土了粟、紅小豆、小麥等多種糧食作物,糧食作物已經炭化,遍布建築基址,厚度在20厘米左右,中部尤為集中,厚35厘米。炭化糧食作物數量大,純淨度高,肉眼即可清晰辨識種子顆粒。建築址外側西北角尚有1處圓形炭化糧食堆積,直徑4米,存厚達40厘米,此處作物顆粒較大,與建築基址內糧食種屬有別。建築基址外側西北角出土的糧食以紅小豆為主,另有少量的黍、小麥、蕎麥。
研究價值
磨盤村山城發現的大型官倉遺址,是中國東部邊疆發掘保存狀況完整、建築結構明晰、同一地點出土糧食數量較大、種屬較多的一處重要遺存,可以充分說明東夏國時期的農業生產已相當成熟,同時也證明遺址周邊的布爾哈通河谷、海蘭江畔早已成為農耕之所,出土的多個糧食屬種對了解當地居民的膳食結構、農業發展、經濟形態的變化,深入研究金代東北圖們江流域的氣候狀況、生態環境、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等,提供了難得的寶貴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對研究東夏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
1961年,磨盤村山城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磨盤村山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磨盤村山城文物保護修繕工程(一期)立項,工程內容和範圍包括磨盤村山城北門址、東門址、北門至東門間城牆址保護及相應沖溝整治。
歷史文化
東夏國是金朝女真人蒲鮮萬奴在東北東部創建的地方割據政權,建於南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滅於紹定六年(1233年)。磨盤村山城是東夏國的南京城所在地,東夏國王蒲鮮萬奴曾一度居於城中。據《元史·石抹阿辛傳》記載:“(査剌)從國王軍征萬奴,圍南京,城堅如立鐵,查剌命偏將先警其東北,親奮長槊大呼,登西南角,摧其飛櫓,手斬陴卒數十人,大軍乘之,遂克南京。”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磨盤村山城位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長安鎮磨盤村,延吉市與圖們市交界處。
磨盤村山城
開放時間
磨盤村山城開放時間為全天。
門票
磨盤村山城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