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光陶

古代陶器的一種。在陶坯未乾透時,趁濕用工具壓抹器表,使它光滑。燒成後,器表光滑發亮,稱“磨光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磨光陶
  • 性質:陶器
  • 發掘地址:河北省平山縣中中山王墓
  • 成分:石英、雲母、瑪瑙、砂岩等
成分,生產過程,磨光陶器的工藝原理,代表文化,新石器時代,階級社會,考古發現,

成分

石英、雲母、瑪瑙、砂岩等細緻顆粒,這些堅硬顆粒的表面都有反光作用,它們在胎體表面排列零亂,干擾了反光效果。

生產過程

制陶人用鵝卵石、骨片或硬木棒等工具,在坯體成型、含水份在11—13%的時候順著—定的方向反覆打磨

磨光陶器的工藝原理

反覆打磨,使胎體緻密,上述反光微粒排列方式也由零亂到有序,對照射到胎體上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變成一定程度的平行反射。光線的平行反射給人的視覺感受就是溫潤的光澤。

代表文化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的黑陶、大漢口文化的白陶、良渚文化的黑皮陶

階級社會

灰黑陶、黑皮陶、白陶

考古發現

河北省平山縣中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套黑陶禮器,有鼎、盒等,燒成溫度不高,但用滲炭法使之漆黑光亮,在裝飾花紋的部分打磨得光彩悅目,而花紋以外的部分則質地粗糙,把花紋襯托得更加美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