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萊鐵路

磁萊鐵路

磁萊鐵路位於山東省中部,由磁東線和東萊線兩段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萊鐵路
  • 組成:磁東線和東萊線
  • 全長:118.983公里
  • 位於:山東省中部
概況,線路建設,技術改造,

概況

磁萊支線由磁東線和東萊線兩段組成。位於山東省中部,西起津浦鐵路磁窯車站,向東至東都站折向北行達萊蕪東車站,正線全長118.983公里。全線經華豐、徂陽、禹村、宮裡、谷里、大協、新汶、東都、新泰、北師店、徐家莊、顏莊、大石家達萊蕪東站。其中磁窯至東都段為日軍1940年8月~1943年7月侵占時所建,長66.940公里;東都至萊蕪段系1959年5月~1966年1月新建的鐵路,長52.043公里。磁萊支線在萊蕪東站與辛泰鐵路相接,構成了津浦與膠濟兩鐵路幹線間的又一聯絡線。沿線的新汶和萊蕪煤礦、萊蕪鐵礦儲量均較豐富。1985年,新汶車務段貨物傳送量877萬噸,其中煤和焦炭739.7萬噸,占84.3%。
線路溯汶河而行,地勢平坦;地層為太古界花崗石、片麻岩、寒武系薄層灰岩、夾頁岩;地震烈度為7度。極端最高氣溫40.7℃,極端最低氣溫-22℃;常年主導風向多為東南風,冬季為東北風,最大風速,四月份日均3.3米/秒。年最大降水量1169.4毫米。沿線河流多為季節性且易山洪暴發;最大積雪厚度24厘米,凍結深度0.7米。

線路建設

華豐煤礦公司於1916年曾擬建磁東(太平)段,雖已測量、繪圖,但未建設。日軍侵占期間於1940年8月,由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濟南鐵路局建設東太平(今磁窯)至赤柴(今禹村)段,翌年6月20日竣工通車,稱赤柴炭線,長5.242公里。後為掠采新汶煤炭,又將此線延至南新泰(今東都),1943年7月19日竣工通車,長42.340公里。兩段合計長69.582公里。線路為單線,最大坡度10‰,最小曲線半徑400米,鋼軌最重42公斤/米,橋涵載重L-20,建橋69座,建華豐、樓德、赤柴、宮裡、谷里、南新泰6個站。設通訊線6對。日本投降後,中共泰寧縣委成立磁新鐵路局,僅維持樓德、華豐間通車運煤。後因內戰爆發,1946年初,魯中軍分區派人炸毀了部分鐵路設施,1949年10月,濟南局由磁窯向東逐站修復,1950年10月1日竣工通車並驗交運營,列車對數2至3對。
1958年7月,鐵道部第三設計院完成了自山東省張店至江蘇省新沂鐵路的設計意見書,包括東都至萊蕪東段的新建和張店至博山、磁窯至東都段的改建也一併完成。東萊段由鐵道兵於1959年5月開工,1960年初由新泰向萊蕪東方向鋪軌,同年12月1日新泰至萊蕪東間通車並臨時運營。線路為Ⅰ級單線,最大坡度10.6‰,全線半自動閉塞;到發線有效長601~944米。橋樑載重中-22級,鋪43公斤/米P型軌。東都設機務折返段,顏莊設給水站1處,東都至萊蕪設銅、鐵線通信線路各1對。1962年8月16日東萊段停工時僅完成正線鋪軌52.043公里;站線12.242公里,建橋涵101座,經驗收路基及軌道工程均不合格。1963年4月1日由濟南局臨管後,逐年進行工程配套和病害處理,當時線路限速20公里,病害主要是大啞口路塹邊坡地帶有地下水及邊坡向線路垂直方向活動,曾發生滑坡,造成中斷行車。1966年1月1日,採取了“以排為主、支撐為輔”的整治措施,在路基側溝底下設定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框架滲溝,路塹邊坡設支撐水溝,並建立完整的地表排水系統,經檢查業已根治。東萊段實際投資2117.82萬元。磁萊支線橋樑總計110座,涵洞112座。1966年列車通過速度已達每小時40公里,1978年貨運量達715.1萬噸。

技術改造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對線橋等設施進行了改造。1957年禹村河大橋被水沖毀,翌年3月由濟南局線橋大修隊按鐵道部第三設計院設計進行修復。自1971年10月~1984年8月,泰安工務段對磁萊支線部分地段進行了改造,主要將原鋪43公斤/米C型軌換為43公斤/米P型軌,對磁東段部分線路進行了中修,對東萊段部分線路進行了大修,總投資為117萬元。改造後,列車通過速度由每小時40公里提高到60至70公里,運量由年均538.2萬噸,提高為756.3萬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