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道中》是清代詩人石葆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磁州道中
- 作者:石葆元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磁州道中》是清代詩人石葆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磁州道中》是清代詩人石葆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兩岸垂楊印碧痕,一灣新漲護柴門。昔疇過雨濃如畫,疑是江南水竹村。1作者簡介石葆元,字鏡心,宿松人。嘉慶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有《清貽館遺稿》。1...
西江月·磁州道中望雪 《西江月·磁州道中望雪》是黃永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浮白隨天上下,晴光與日戈矛。鋪開白玉襯神州,放出驊騮馳驟。鷺影飛來若失,鶴群歸去疑留。江村一寸望中浮。潦倒恕先時候。作者簡介 黃永,字雲孫,號艾庵,江南武進(今江蘇武進)人。著有《繡香草》。
《鷓鴣天·磁州道中荷花盛開》是清代詩人凌廷堪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六月驅車暑未徂。滏陽風景勝三吳。宜人山似佳圖畫,稱意花如美丈夫。雲擘絮,雨跳珠。紅情綠意兩相扶。環城野水菰蒲長,曾有鴛鴦作隊無。作者簡介 凌廷堪(1757-1809),字次仲,一字仲子。安徽歙縣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授...
磁州窯博物館位於河北省磁縣磁州路中段路北磁州窯博物館廣場,是一所縣級專題博物館。磁州窯博物館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內設四個主要展廳,另有序廳及過渡廳,展廳面積2524平方米。該博物館於2006年12月竣工並開館。截至2019年8月,磁州窯博物館館存藏品14000件,其中一級文物52件(套),二級文物...
其中有些篇章涉及民生疾苦、時政弊端,如:《宜溝行》寫來往驛路官吏擾民;《朝阪行》三首寫官吏惟知借整治黃河以搜刮民財,黃河水來則不顧人民死活,只閉城自保;《自柏鄉至磁州道中雜詩》寫河北柏鄉到磁縣一帶人民生活之貧困。(《中國詩學大辭典》)作者簡介 洪亮吉(1746年—1809年),字君直,一字稚存,號...
至於熊大木特彆強調的“小說與本傳互有同異者,兩存之以備參考”,這類評語其實僅卷一中有一條而已,見於所敘康王趙構於磁州騎泥馬渡夾江之後:即今磁州。夾江旁有泥馬廟,乃宋康王所建遺蹟在焉。愚參考《一統志》,磁州並無夾江。及考相州,俱與此說不同。今依來本存之,以俟知音。若加上雙行夾批中“此...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 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
岳飛抗金活動範圍以南北官道為軸,以賀蘭山所在的磁州為中心,北起真定,南至黃河邊的廣袤地域,磁縣賀蘭山在岳飛北伐的戰略決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專家認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之句,不僅表明了岳飛的戰略部署,而且也表明他對磁縣賀蘭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熟悉並極為重視,以此山入詞既屬情理之中,又順理成章。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典籍記載有關指南針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在可考典籍範圍內記載的中國古代指南針,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製而成;且...
磁縣自公元222年設縣,已有1800多年歷史。歷史上曾因臨滏水取名“臨水縣”,因地產磁石而得名“磁州”。磁縣是雄踞中原腹地,為晉、冀、魯、豫四省通衢。旅遊景點有鼓樓、賀蘭山、河北紙馬、磁州窯博物館等。截至2022年末,磁縣生產總值完成112.6億元,增長5.7%。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衛、晉。戰國時,歸趙。漢...
古磁州玉路嶺石板路 磁縣漳河大橋 漳河冶子大橋 南留旺大橋 滏陽橋 交通局辦公大樓 道班工在養護植樹 漳河橋道班 陶泉五一洞 陶泉八一洞 工程隊在機械化施工 1985年磁縣交通圖 序 前言 目錄 第一篇 綜述 第二篇 古磁州交通 第一章 古代道路 第一節 南北官道 第二節 西方道路 第三節 東方州縣大道 第二章 ...
當時磁州的一些窯場都會生產到唐代。那么磁器的最初出現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稱含義一樣,指的是磁州所產陶磁器。當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個河北南部一帶的產品。這種磁器與瓷器在外觀上肯定有區別。因此《新唐書》才以不同稱謂加以記載。《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土貢延埴盎缶”當時磁州屬於河北管轄,似可旁證...
最能反映皇家氣派的是哥、官、鈞、汝與定窯口燒制的貢瓷,最能體現百姓喜樂的是磁州、耀州窯口燒制的民間瓷品。紋飾分析 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游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雲頭紋...
朱滔與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平盧節度使李正己合力解除磁州(今河北磁縣)之圍。建中二年(781年),李寶臣病逝,其子李惟岳謀求襲任父職不成,聚兵反叛。朱滔與張孝忠奉命征討,在束鹿(今河北辛集)大破李惟岳,因功加授檢校司徒,升任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朱滔稱王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任命康日知為深趙二州團練使,...
通過發掘茹茹公主墓,了解了高歡義平陵及高澄峻成陵的位置所在,澄清了《資治通鑑》及《磁州志》關於高歡葬地的訛傳,從而為做好磁縣今後的重點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明確目標,這是此次發掘的重大收穫之一。茹茹公主墓出土兩枚拜占廷金幣,上距其鑄造年代僅二、三十年。由此可證公元六世紀上半葉中西交通之暢達,...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在磁州州判張珵主持下,於磁縣東北開河村的漳滏合流處疏滏北流,自邯鄲東過廣平府(府治在今永年舊城)通直沽河,這是滏陽河上段脫離漳河之始,也是今滏陽河河道之雛形。以後,又多次被漳河奪道北上,造成漳滏合流。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以後,漳河逐漸結束北、中、南三支分流狀態,...
如潁州(今安徽阜陽)隸南京鳳陽府,而潁州衛屬河南都司;夔州府(今四川奉節)隸四川,而瞿塘衛(治今奉節)屬湖廣都司;磁州(今河北磁縣)隸京師,而磁州千戶所屬山西部司等皆是。布政使司下轄府、州、縣和土府州縣及部分土司,據《大明會典》記載,萬曆初有一百三十七府、十三軍民府、一百九十九州、一千一百四十九...
清初,屬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陽)。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滏陽河上源與河北省邯鄲、永年諸縣用水爭訟,事關河南、河北兩省文務,從怡親王請,將磁州由河南省彰德府改屬直隸廣平府,至清末。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改磁州為磁縣,屬直隸省冀南道。今峰峰礦區南部屬磁縣,北部的和村、大社一帶屬武安縣。民國三年...
道光進士孫鳴珂,歷官翰林院編修、江西道監察御史、歸德府知府,與族叔葆元並稱“老翰林、小翰林”。清初著名詩人楊彤庭(高灣鎮人),為明萬曆舉人。歷官磁州知州、陝西鄜州副使,清定鼎後隨撫江南,加右參議,博學工詩。著有《內院清詠》、《北游草》、《秦闈唱和》諸集。陳眉公、蔣楚珍皆為之序。清...
以上傳說難以考究,然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磁州》 記載:"車騎關在州北三十里。路通直隸邯鄲縣,自鄴趣河北,車騎往來,往往取道於此,因名"。現存舊跡為明弘治年間章啟所築,以守扼塞,並設有車騎關巡檢司。人文歷史 磁州賀蘭山東麓起於車騎關。此地是古代南北官道的重要關口,常年車騎往來不絕,不少...
《道傍古槐》是金代詩人趙秉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道傍古槐 虬枝盤屈尚百尺,不肯為人充棟樑。六月行人汗如洗,尚能於世作清涼。作者簡介 趙秉文(1159—1232年),金詩人,字周臣,號閒閒老人,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金世宗大定廿五年(公元1185年)進士,任應奉翰林文字。宣宗興定元年拜禮部...
1 天目茶碗,其中包括禾目天目(兔毫建盞),油滴天目(鷓鴣建盞),曜變天目(異毫盞),俗稱建州三天目。還有木葉天目,玳皮天目,龜鱉天目,俗稱吉州三天目。油滴天目中還有磁州天目。除此之外,還有黃天目和灰披天目。這些都是唐物天目。2 青磁茶碗,即我們的“青瓷茶碗”,有一般的青磁和珠光青瓷(劣化發黃...
只是《元史·王恂傳》把邢州紫金山誤寫成磁州紫金山了。郭守敬的祖父郭榮對劉秉忠的才學十分了解,後劉秉忠又入雲中南堂寺苦學數載,後經海雲禪師引薦,而得到蒙古親王忽必烈的重用,劉秉忠奔父喪,忽必烈賜黃金百兩,並派使臣送其回邢州,是十分榮耀的事,此時劉秉忠不僅以一位著名學者的面孔回到故鄉,而且以政治地位...
固非管翰之所述,聊敬對以終篇。唐·陳子昂《麈尾賦》序:“甲申歲,天子在洛陽,余始解褐,守麟台正字。”《宋史·雷德驤傳》:“周廣順三年舉進士,解褐磁州軍事判官。”清·吳偉業《哭志衍》詩:“解褐未赴官,歸來臥林壑。”如: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咨之于濤。——《世說新語》
《大秦之道》分四個部分,由《石鼓山之謎》《黃帝之陵》《磁州之碗》《甘泉宮之考》等文章組成。該書以陝西文化為切入點,融入了作者多年在陝西工作的經驗和思考,其中既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思考,又有對當代文物保護、文化建設的思考。作品目錄 作品鑑賞 從阿瑩的《大秦之道》可以得到如下啟示:文化散文的...
1 天目茶碗,其中包括禾目天目(兔毫建盞),油滴天目(鷓鴣建盞),曜變天目(異毫盞),俗稱建州三天目。還有木葉天目,玳皮天目,龜鱉天目,俗稱吉州三天目。油滴天目中還有磁州天目。除此之外,還有黃天目和灰披天目。這些都是唐物天目。2 青磁茶碗,即我們的“青瓷茶碗”,有一般的青磁和珠光青瓷(劣化發黃...
為防備金人,祿遣趙器入相州助汪博彥;遣鄧肅入東京請旨準北方百姓南移;提康惟忠為河北東路安撫使知冀州事、北道都總管;薦劉琦為河北西路經略使兼知遼州;祿薦巴州通判宗澤出任磁州知州;薦王稟任河北西路都總管守太原府;邀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入京等。三月春,祿護康王構入金營議和。四月康王構求和不力,宰相李邦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