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壓榨技術(magnetic compression technique, MCT),是利用2個或2個以上磁體(或數個磁體與數個順磁性材料)之間的磁性吸引力, 通過開腹(胸)手術、腔鏡手術、內鏡操作、介入操作等來實現臟器的連線再通、組織的壓榨閉合、管腔內容物的限流等,從而實現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在磁壓榨技術中,位於壓榨組織兩邊的磁體分別稱為母磁體(parent magnet, PM)和子磁體(daughter magnet, DM)。母磁體為磁壓榨過程中體積相對較大、位置相對固定或發揮牽拉作用的磁體。子磁體為磁壓榨過程中體積相對較小、位置相對變化較大或被動牽拉的磁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壓榨技術
- 外文名:magnetic compression technique, MCT
發展歷史,分類和基本原理,磁壓榨技術在臨床中的套用,
發展歷史
1978年,日本Obora等人利用針環結構的釤鈷磁體進行了大鼠和犬的血管吻合實驗, 結果顯示血管通暢性良好, 這是最早的磁性吻合研究。
1981年,美國Jansen 等使用採用磁壓榨行直腸吻合術。
1992 年,俄羅斯Stepanov 等採用磁吻合方式對腸瘺的兒童進行了旁路吻合,使腸瘺兒童的死亡率從 31%降低至13%。
2001年,日本Takao S報導了第一例採用磁壓榨技術治療膽道狹窄。
2002年,日本Yamanouchi 等首先將磁吻合技術套用於常規手段無法處理的膽道梗阻的微創治療。
2004-2005年,我國呂毅研究團隊相繼完成磁吻合肝移植大血管快速重建、無縫線磁性膽腸吻合的動物實驗研究。
2007年,Takamizawa Shigeru首次報導了磁壓榨技術治療食管閉鎖。
2009年,美國Harrison研究團隊首次在論文中使用了magnamosis(磁吻合)的提法。
2012年,我國呂毅研究團隊完成國內首例狹窄膽道磁壓榨疏通術。
2014年,我國呂毅研究團隊研發了適用於直腸陰道瘺治療的磁吻合裝置,進行了世界首例磁壓榨直腸陰道瘺修補術。
2018年,中國西安召開了“第一屆國際磁外科大會”, 中、美、韓等多國磁外科專家與會,共同簽署了“國際磁外科發展-西安共識”。
分類和基本原理
根據壓榨力大小、壓榨目的及其病理變化,磁壓榨技術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磁壓榨技術實現吻合
磁壓榨技術實現吻合,即磁壓榨吻合(Magnetic compression anastomosis),又稱磁吻合(magnamosis)。
1、磁壓榨技術實現消化道管腔吻合:是利用“非接觸性”磁場力,使磁體之間的壓榨組織發生“缺血-壞死-脫落”,而壓榨旁組織發生“粘連-修復-癒合”的病理變化過程,從而實現吻合的目的。
2、磁壓榨血管吻合:是利用“非接觸性”磁場力,設計特殊的吻合裝置實現血管的端-端吻合、側-側吻合及端-側吻合,吻合口血管腔內實現內膜的修復和覆蓋,血管腔外發生粘連-修復-癒合的病理變化過程。
二、磁壓榨技術實現管腔限流
1.磁壓榨技術實現抗胃食管反流:即磁括約肌增強術(MSA),是一種腹腔鏡手術,依靠磁性原理輔助食管下括約肌閉合,從而提高其抵禦胃內容物反流能力。適用於質子泵抑制劑(PPI)等藥物治療無效,或儘管治療有效但仍會出現進行性/難治性症狀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
2.磁壓榨技術實現血流阻斷:通過體外電磁單元和體內磁阻斷單元,將體外電磁體單元置於患者背部,體內磁阻斷單元置於腹腔大血管腹側,通過改變體外電磁體單元的電流來調節磁力大小,使兩個磁體單元相互吸引,壓迫並阻斷腹主動脈或腹腔受損器官的供血動脈,從而達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磁壓榨技術在臨床中的套用
- 膽腸吻合
- 胰腸吻合
- 膽道狹窄/閉鎖再通
- 血管吻合
- 直腸吻合
- 直腸陰道瘺閉合修補
- 抗胃食管返流
- 食管狹窄/閉鎖再通
- 胃腸吻合
- 小腸吻合
- 結腸吻合
此外,消化道造瘺、消化道瘺口修補、膀胱造瘺等技術均已完成動物實驗,還未實現臨床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