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外科(Magnetic Surgery, MS)是利用特殊設計的磁性醫療器械或設備,將磁性物質間“非接觸性”磁場力轉化為臨床診療中能夠發揮特定功能的力,從而完成組織壓榨、器官錨定、管腔導航、間隙擴張、可控示蹤等功能的新興綜合性技術學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外科
- 外文名:Magnetic Surgery
發展歷史,臨床技術架構,套用,
發展歷史
磁外科相關研究自1978年開始,其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實驗論證階段(1978~2000年):日本學者Obora等人於1978年最先進行了磁壓榨血管吻合實驗。之後外科醫生關注到當兒童誤吞磁體後可發生消化道內瘺,受此現象啟發開展了磁體用於消化道吻合的實驗研究。隨後,Jansen等人利用磁環來實現遠端結腸吻合。此階段,絕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於動物實驗論證,臨床套用有限。以日本山內榮五郎(Yamanouchi)團隊成就巨大,初步形成了以“磁壓榨吻合(magnetic compression anastomosis, MCA)”為主流的提法,被稱為“山內法(Yamanouchi’s method)”。
自由探索階段(2001~2010年):該階段世界範圍內各磁外科研究機構紛紛湧現,誕生了一系列先進的磁外科技術和磁外科產品,如磁導航內窺鏡技術、磁錨定減戳卡腔鏡技術、磁懸浮離心泵、磁性材料示蹤技術等。2009年,美國Harrison研究團隊首次在論文中使用了magnamosis(磁吻合)的提法。
學科建設階段(2008年~至今):我國磁外科起步於2003年左右, 相繼完成了學科建設相關係列基礎研究,並在技術相關領域開展了包含狹窄膽道磁壓榨疏通術在內的多項新型技術。2010年,磁外科概念提出。2015年,我國舉辦磁吻合相關國家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018年6月,中國西安舉辦第一屆國際磁外科大會,並制定“國際磁外科發展——西安共識”,標誌了磁外科體系的正式成立。
臨床技術架構
磁壓榨技術(magnetic compression technique, MCT)是利用2個或2個以上磁體(或數個磁體與數個順磁性材料)之間的磁性吸引力, 通過開腹(胸)手術、腔鏡手術、內鏡操作、介入操作等來實現臟器的連線再通、組織的壓榨閉合、管腔內容物的限流等, 從而實現對臨床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目的。
磁導航技術 (magnetic navigation technique, MNT)利用體外磁場牽引帶動體內的回響磁體或順磁性物質沿預設的移動路逕到達目標位置的技術。目前主要用於心血管介入治療、肺臟疾病的穿刺和局部治療、胃腸道磁控膠囊內鏡的導航等。
磁錨定技術(magnetic anchor technique, MAT)是利用磁體與磁體,或磁體與順磁性物質之間的磁場吸引力,使錨定磁體對靶磁體進行非接觸性空間錨定的技術。
磁懸浮技術(magnetic levitation technique, MLT)則是利用磁體之間同極相斥的原理,藉助磁性裝置在組織之間產生相互排斥的力,以實現特殊醫學診療的目的。
磁示蹤技術(magnetic tracer technique, MTT)是利用液態磁體或磁性造影劑的液體屬性,將其注射到人體管腔或與管腔相通的臟器內,液體磁性物質沿著管腔擴散和流動,利用體外檢測設備對其進行監測和追蹤,以實現對疾病的診療。
套用
表:磁外科相關技術套用領域
磁外科 | 套用領域 |
磁壓榨 | 血管側側吻合、胃腸吻合、小腸吻合、結腸吻合、膀胱造瘺、食管狹窄/閉鎖再通、膽道狹窄/閉鎖再通、膽腸吻合、胰腸吻合、消化道造瘺、消化道瘺口修補、抗胃食管返流、血管端端吻合等 |
磁錨定 | 口腔正畸、減戳卡手術、骨骼畸形矯正、磁錨定輔助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 |
磁導航 | 磁導航磁性導管與磁控膠囊內鏡、磁導航支氣管鏡等 |
磁懸浮 | 頸椎間隙擴張裝置、人工關節等 |
磁示蹤 | 淋巴示蹤、消化道造影、腫瘤組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