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源脅迫對顆粒污泥穩定性及除磷特性的影響及機制》是依託武漢理工大學,由劉小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碳源脅迫對顆粒污泥穩定性及除磷特性的影響及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小英
- 依託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顆粒污泥具有沉速快、活性高、污泥濃度高等特點,在脫氮除磷方面具有較好的套用前景,但污泥穩定性不足制約了其套用。EPS是決定顆粒污泥穩定性的關鍵物質,並在顆粒污泥除磷過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不同碳源可通過改變細菌群落結構從而影響顆粒污泥中EPS組成,進而影響污泥穩定性及除磷效果,但目前對該過程尚缺乏認識。本研究擬以不同碳源下培養的同步脫氮除磷顆粒污泥為研究對象,利用SEM和PCR-DGGE等手段研究顆粒污泥中微生物形態和菌群結構,利用TEM和TOC等手段研究顆粒污泥EPS的形態、組成等,根據碳源、菌群結構和EPS組成間的關係,揭示碳源對顆粒污泥穩定性的影響及機制;利用XRD等手段研究不同碳源下顆粒污泥中磷的形態及含量,探討磷在顆粒污泥中賦存形式、分布及其含量,分析EPS對除磷的作用機制,進而揭示碳源對顆粒污泥除磷的影響及機制。研究結果可為顆粒污泥系統穩定高效除磷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結題摘要
分別以葡萄糖和醋酸鈉為碳源培養成熟的脫氮除磷顆粒污泥,研究了環境條件(溫度變化及低DO)和營養不足(氮缺乏)條件會使系統由於絲狀菌過度繁殖而發生膨脹,兩種膨脹條件下,EPS變化不同,前者EPS升高而後者EPS降低,前者污泥反硝化加強,而後者反硝化減弱。究其主要原因為膨脹中優勢微生物的差異引起。另外,兩種碳源條件下形成的顆粒污泥微生物優勢種群結構不同(以葡萄糖為碳源的顆粒污泥中,Candidatus Saccharimonas含量最高,其次是Thauera,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Lebinella。而以醋酸鈉為碳源的顆粒污泥中Chitinophagaceae unclassified含量最高,其次是Rhodocyclaceae unclassified,Deltaproteobacteria unclassified,Thiothrix絲硫細菌屬),EPS含量不同,但EPS中蛋白質均為其主要組成部分,其次是多糖。兩種碳源條件下的生物除磷中,糖原是重要的能量物質,其中以葡萄糖為碳源的顆粒污泥中糖原的含量達15%以上系統均能保持穩定,SEM結果顯示其微生物以球菌為主,污泥中磷含量在5%左右;而醋酸鈉為碳源的顆粒污泥中糖原在10%以下,系統維持穩定,其微生物以球菌和短桿菌為主,污泥中的磷的含量在6%左右。同時,前者中EPS中磷含量高達30%,後者EPS中磷含量基本維持在10%,前者EPS含量在 285mg/g VSS左右,後者EPS總量在200mg/g VSS左右。由此看出,兩種碳源條件下,前者除磷的主要機理為生物除磷作用和胞外EPS的化學除磷作用,而後者主要以胞內生物除磷為主,而生物除磷中糖原是其代謝途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利用XRD和SMT手段對污泥中磷的成份分析發現,污泥中磷主要以無機磷為主,其中Ca-P是無機磷的主要組成形式,其中以葡萄糖為碳源的顆粒污泥中基於EPS的化學除磷作用,無機磷種類較多,利用SMT法不能檢測出其他形態磷。利用31P-NMR法對EPS 中磷進行分析發現,EPS中未發現有Mono-P,Diester-P和膦酸酯有機磷,而主要以Ortho-P和Poly-P無機磷形式存在。說明在EPS中不存在生物作用,EPS中磷主要源於磷的化學作用及傳輸過程中截留的部分磷。同時研究發現,0.06g/L GO雖然對除磷和反硝化作用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