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碧雞居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2.00公里, 國土面積5.62平方公里,海拔1890.00米,年平均氣溫20.0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宜種植蔬菜、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580.00畝,其中人均耕地0.20畝;有林地6700.00畝。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185戶,有鄉村人口2971人,其中農業人口2971人,勞動力125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80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81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66.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務工、經商為主。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118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1185戶通電,有113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60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66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80.00畝(其中:田380.00畝,地200.00畝),人均耕地0.20畝,主要種植蔬菜、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6700.00畝,其中
經濟林果地600.00畝,人均
經濟林果地0.20畝,主要種植桃、梨、櫻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094.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118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1185戶通電,有113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60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66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1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81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7.00萬元,畜牧業收入10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0頭,肉牛0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217.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48880.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1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66.00元,農民收入以務工、經商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0人 ,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85戶,共鄉村人口2971人,其中男性1423人,女性1548人。其中農業人口2971人,勞動力125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89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B,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02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29.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41.00萬元,有固定資產2187.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3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因緊靠西山風景區及滇池、大量土地被證用修路,剩餘土地退耕,退養保護滇池,發展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鞏固、完善現有企業,爭取支持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擁有教師54人,在校學生189人,距離鎮中學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9人,其中小學生100 人,中學生59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5個、圖書室 2 個、業餘文藝宣傳隊 3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0年車家壁村民小組被雲南省評為敬老模範村。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5個,下設1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27 人,少數民族黨員38人,其中男黨員89人、女黨員38人。該村黨總支2005年被碧雞鎮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被評為經濟發展先進集體;2006年被西山區評為黨員多功能活動室創建先進單位。村委會由總支書記、主任、副主任、委員組成,下設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個,團支部 5 個,共有團員 66 人。該村團總支1996、2005-2006年被共青團西山區委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2006年被共青團市委評為基層團建示範點。
人文地理
碧雞村委會位於滇池草海西岸,昆(明)畹(町)公路14公里,因在碧雞山麓(今西山),故得名,明、清屬高嶢里,清末屬高嶢堡,民國屬西碧鄉,1987年設碧雞辦事處,2000年設碧雞村民委員會,駐地車家壁,本村除碧雞關屬山區外,其餘4個村民小組屬壩區,轄區內居住著漢、彝兩族(其中彝族占20%),自古本地民風比較淳樸。由於東臨滇池,背靠西山,轄區風山水秀美,自然風光獨特,從舊社會起一直吸引和產生了文人墨客,比較知名的有高嶢人毛玉父子,為紀念明代楊慎在高嶢的經歷現還建有升庵祠。民國時雲南省主席龍雲在高嶢建公館(今小課堂)國民黨高級將領何應欽、衛立煌、杜聿明等人組織遠征軍抗戰時將(今紫園)做官邸。從1982年改革開放到現在,本村村民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從改革之初的基本解決溫飽到現在人均收入達到6169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觀,在近30年的改革時間裡,勤勞善良的碧雞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經過艱苦奮鬥,轄區內交通四通八達,教育設施由原來的一所國小發展到三所國小,2所中學,衛生保健設施得到很大健全和改善。通訊及有線電視網全面普及,飲用水全部實現自來水家家通,村容村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形勢下得到更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