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6.3平方公里,海拔 2050米,年平均氣溫 16.5 ℃,年降水量 70毫米,適合種植 玉米、大白菜、洋花菜、辣椒、青花、烤菸、核桃、板栗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068 畝,人均耕地4.2 畝,林地636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98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83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68 畝(其中:水田108 畝,旱地 960 畝),人均耕地 4.2 畝,主要種植 玉米、大白菜、洋花菜、辣椒、青花、烤菸、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 6366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3 畝,主要種植 油桃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75 畝,其中養殖面積 75 畝;荒山荒地 1943 畝,有磷礦、石英沙、石灰石、粘土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黑蕎母、化底力)、通路(黑蕎母、化底力) 、通電(黑蕎母、化底力) ,無路燈。全村有 135 戶通自來水,有 64 戶飲用井水,有 223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22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209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和93.7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3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9戶(分別占總數的64.2%和62.3%)。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3.3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4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8輛,拖拉機 14輛,機車 5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0畝,有效灌溉率為 14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5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 畝。
農村經濟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123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28 戶;建有小水窖 19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0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6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7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1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該村2006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 987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8800萬元,占總收入的88.7%;畜牧業收入 690萬元,占總收入的 6.9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490頭,肉牛 102頭,);漁業收入 10萬元,占總收入的 0.1 %;第二、三產業收入374萬元,占總收入的0.04%;
工資性收入 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83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4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71人(占勞動力的 14 %),在省內務工59 人,到省外務工 12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銷售總收入8800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8.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種植,畜牧業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旅遊業,種植業等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未建有國小校,在校學生132人,距離鎮中學1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6人,其中小學生105人,中學生41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1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2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0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 9918萬元,有固定資產 298.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
人文地理
黑蕎母位於大青山頭部右下角,是一個四山環繞、群山起伏的丘陵地帶,是一個山區村委會,下設三個村民小組,四個自然村,轄區面積6.3平方公里,村委會位於西華村委會西南面的山坳,相傳該地方是西華村放牛的地方,會澤籍的母子二人,由於生活所迫,逃難到此,沒有生活出路以外出幹活為生。因母親不能幹活,兒子孝順,每日天亮出門幹活到天黑,不管多晚,都要回家照顧母親,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孝子,將此地起名為黑瞧母。
化底力地處大青山南面半山腰二台坡地段,由於該斷是泥土地,坡陡,一滑跤就要很遠才能站起來,因此古人取名 “滑幾里”,後改名為“化底力”村。
西合園位於黑蕎母西南面,解放前亦名牛落甸。因觀音、白魚村放牛在該地段,以前該地段無人居住,全是祠棚,牛進去就找不著出來,就說落店了,故因此而得名。1952年,新中國成立,黨和政府考慮該地名不好聽,將村改名為西合園村。
全村委會全部由外部遷移到此,風土人情各有千秋,我行我素,曾是雲南省
農業學大寨的典型。
先進典型人物名叫楊里剛,1966-1975是全省聞名的地方。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34.7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內容包括:五堆清理,村容村貌的整治,五好衛生庭院評比,老年協會多功能活動室的建設。
發展重點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原生態旅遊業,
城郊型農業,無公害蔬菜基地,烤菸生產基地。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223 戶,共有鄉村人口 762 人,其中男性374 人,女性388 人。其中農業人口 762 人,勞動力500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漢族人口746人,彝族14人,土家族1人、哈尼 族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153人,占人口總數的20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575人,參合率 75 %;享受低保2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5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17 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1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2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0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 9918萬元,有固定資產 298.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3個,共有黨員49人。其中男黨員 36人、女黨員 13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3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2個,共有團員 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