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坪侖窯址

碗坪侖窯址

碗坪侖窯址坐落在德化縣城以西約5公里的一處山丘上,周邊約1500平方米的範圍之內,堆積著厚約2米的匣缽和瓷器的遺存物。經發掘發現兩座龍窯殘基和數以千計的標本。據專家研究認定,碗坪侖窯址系北宋晚期至元朝初年的古窯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碗坪侖窯址
  • 地理位置:在德化縣城
  • 遺址年代:系北宋晚期至元朝初年的古窯
  • 產品特點:以純白釉、青白釉和青灰釉瓷為主
遺址數據,遺址特徵,遺址歷史,地圖信息,

遺址數據

龍窯,或稱土龍窯,俗稱蛇目窯。這類窯依山坡而建,頭下尾上,頭為燃燒室,也稱火膛,尾置煙囪,利用地勢坡度增強窯室燒成時的空氣抽力。窯室為階級式,每級稱為一目,於兩邊設投柴燒火孔,數級立一窯門以供裝運瓷器之便。龍窯目數無定式,可增可減,長者二三十,短者十幾目而已。以松木、松枝或雜草、山芒為燃料。碗坪侖發現的兩龍窯,僅存窯基遺蹟。一座殘長3.7米,最寬處1.4米,高約1.5米。有半圓形火膛,約0. 8米×0.45米,膛前有半圓形灰池,膛後窯床高出0.43米,呈10度斜坡。窯底鋪沙,窯後設擋火牆,牆下有火道,分前後兩排,相距0.2米,每排通火孔9個,窯牆用耐火磚,窯頂用扇形磚拱砌而成。另一座僅存窯身中間一段,殘長12米,寬2.6~2.8米,亦呈10度斜坡狀,用磚砌成的窯牆上可以看到殘存的玻璃質燒結面。有窯門5個,寬0.4~0.55米。兩窯切是托座疊燒式的瓷窯

遺址特徵

碗坪侖窯的產品以純白釉、青白釉和青灰釉瓷為主,另有少量醬褐釉瓷。器物均以轉輪托胎成型,胎質細緻,薄而硬,呈白色。釉層較薄,純白釉釉色潔白,青白釉則色調不一,介於淡綠與白色之間 。所見瓷器按用途分類,屬飲食品類有碗、盤、缽、碟、執壺、注子、厚己灶軍持等,陳設器類有瓶、爐、筆洗等。紋飾以花草為主,構圖疏密有致,層次分明,表現出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工藝分刻畫和模印兩種,有的器物上還有製作者的銘文。屈斗宮古窯址位於潯中鎮寶美村破寨山西南坡。1976年4月由省、市縣和廈門大學歷史系等單位聯合組成“福建省德化屈斗宮古瓷窯址考古發掘工作隊”,歷時三個月完成發掘工作,發現古窯床剃阿只一座,出土800多件生產工具和67900多件完殘瓷器。

遺址歷史

碗坪侖宋窯包含有北宋和南宋兩個時代的堆積。
北宋產品有碗、盤、粉盒、碟、洗、壺、缽、瓶等,尤以碗、盤、粉盒的數量最多。這些產品造型優美。坯體口薄底厚,圈足寬矮規整,近底露胎,器錶帶有“竹絲”狀的拉坯旋紋;胎質白而精細,堅實緻密、火候較高。其中大型碗、盤的燒製成功,表明德化瓷當時的成形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釉色以白為主,還有少量影青和灰白釉。釉汁溫潤柔和。有蓮花、牡丹、雲水、卷草、纏枝花卉、菊花,葵花、魚、雁等二十幾種花紋。其中印花最多,刻劃花紋次之。印花以花模壓印,多裝飾於壺重甩嘗、盒、瓶之類。其裝飾線條流暢細膩、花紋繁褥而層次分明,表現了高度的裝飾技巧。刻劃花紋使用竹篾狀工具。其線條簡潔粗放、剛勁有力,轉角明快利落,十分清雅大方。
大量的支燒窯具中,“傘形”的粉盒支燒窯具造型獨特、裝坯量大,是德化瓷器裝坯方法的新發現。
南宋產品有碗、盤、瓶、碟、壺等。新產品中的荷口瓶和軍持壺,造型美觀,頸炒形制多樣,特別引人注目。迭燒器物圈足外撇,胎體厚薄均勻,器心有澀圈,外壁半釉冰裂紋。復燒器物口底露胎,口部較厚且圈足規整。絕大部狼捉簽分產品胎質灰白、粗厚堅硬,火候很高。釉多青灰、灰白和青綠色。釉汁潔淨無疵,透明如鏡。花紋較之前期顯著減少,尚存兆簽謎櫃的僅少量劃刻粗陋和模印的蓮瓣、雲水、蕉葉紋等,顯示了南宋瓷器專重釉色的特點。用毛筆書寫,是南宋德化瓷器款識的一種新作風。
黑釉和醬釉瓷器口都出筋外折,釉薄處呈淡綠色,釉厚處呈褐綠色。這些瓷器的出土,為研究我省宋代黑瓷的生產分布,提供了新的資料。
南宋瓷器品種的增加、燒制方法的多樣化,說明當時瓷器生產的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青釉和醬釉瓷器的套燒,表明當時船射說員在瓷器的胎釉配方和窯爐的火候控制方面,都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黑釉和醬釉瓷器口都出筋外折,釉薄處呈淡綠色,釉厚處呈褐綠色。這些瓷器的出土,為研究我省宋代黑瓷的生產分布,提供了新的資料。
南宋瓷器品種的增加、燒制方法的多樣化,說明當時瓷器生產的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青釉和醬釉瓷器的套燒,表明當時在瓷器的胎釉配方和窯爐的火候控制方面,都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德化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