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腦膜竇

硬腦膜竇

硬腦膜內外層之間分離而形成的含血的腔隙,叫硬腦膜竇。腦和腦膜的靜脈血流入硬腦膜各竇內,按一定循環經路最後注入頸內靜脈。主要的硬腦膜竇有上矢狀竇、下矢狀竇、岩下竇、竇匯、橫竇、乙狀竇等。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硬腦膜竇
  • 英文名稱:sinuses of dura mater
  • 特點:為硬腦膜的兩層在某些部位分開
  • 類型:膜竇
解剖結構與組成,影像學檢查,相關疾病與治療,

解剖結構與組成

硬腦膜竇,竇壁僅有一層內皮貼附,是顱內靜脈回流的通道。循環於蛛網膜下腔中的腦脊液通過蛛網膜粒及絨毛也進入到靜脈竇。成對的硬腦膜竇有海綿竇、蝶頂竇、腦膜中竇、岩上竇、岩下竇、枕竇、橫竇及乙狀竇。不成對的硬腦膜竇有上矢狀竇、下矢狀竇、直竇、海綿間竇及基底竇(基底靜脈叢)。在顱中窩的硬腦膜竇有海綿竇、蝶頂竇、腦膜中竇和岩上竇。
(一)蝶頂竇
位於蝶骨小翼下方,並緊靠蝶骨小翼的後緣。收納相應區域硬腦膜的血液。約有75.7%的標本,蝶頂竇與腦膜中靜脈額支相連。在蝶頂竇的中部,常常接受大腦淺中靜脈、大腦顳極靜脈、顳前板障靜脈的交通支。當這些靜脈粗大時,蝶頂竇可成為一個較大的靜脈通道。蝶頂竇向內注入海綿竇的前部。
(二)腦膜中竇
有人稱為腦膜中靜脈。但有學者研究,認為稱“腦膜中竇”較妥。因為:①它具有硬腦膜靜脈竇的特點,解剖中見到,在其中上段有數個大小不等的蛛網膜顆粒,它們大部分(86.2%)對顱骨內板可產生壓跡:②連線著上矢狀竇與蝶頂竇;③並非與腦膜中動脈伴行。
上連上矢狀竇,下接蝶頂竇,途中接受鄰近的來自腦、腦膜、板障靜脈的靜脈支。向下可由靜脈支通過棘孔和卵圓孔與顳下窩的翼叢相連。腦膜中竇與腦膜中動脈關係密切,但二者並不完全伴行,而是在腦膜中竇內有腦膜中動脈前支或/和其分支穿行。
(三)岩上竇
位於顳骨岩部上緣的淺溝內,由蝶鞍側面起自海綿竇,沿小腦幕的附著緣後行,匯入乙狀竇的起始部或橫竇的最前端。大部分情況下岩上竇行經三叉神經根的上方,少數情況可行經三叉神經根的下方或分兩支分別通過三叉神經根的上、下方。岩上竇接受來自小腦和大腦下靜脈以及鼓室的靜脈支,同時與岩下竇和基底靜脈叢相連。

影像學檢查

顱骨骨折傷及硬腦膜竇時,由於硬腦膜主要由大量的成纖維細胞和不同方向排列的膠原纖維構成,緻密堅韌,缺乏彈性,受損後不能收縮,竇內也無瓣膜,因而常導致致命性的出血,不易制止。
腦膜中竇位於顳、頂骨內側面的腦膜中竇溝內,這條溝位於冠狀縫的後方、腦膜中動脈前支壓跡的前方。在35.8%的X平片上,可以見到一條較寬的透亮帶,即為腦膜中竇影,易被誤認為是骨折線,為此應與額頂部的顱骨骨折線相鑑別:一般骨折線呈邊緣銳利、較直的長線狀透亮影,無一定走行方向,而腦膜中竇溝影則走行位置固定、較寬、邊界多不清、透亮度較低,有的有分支。
頭顱平片的腦膜中竇影除了要與額頂部的骨折線相鑑別外,尚應與腦膜瘤時擴張、迂曲的腦膜中動脈壓跡影相鑑別。腦膜瘤除腦膜中動脈壓跡影扭曲增寬外,還有顱內占位性體徵、局部顱骨骨質破壞、骨質增生、顱骨骨板增厚及局部軟組織腫塊等改變。

相關疾病與治療

1、硬腦膜竇血栓形成是臨床上較少見的疾病,可導致顱內壓增高、癲痛、腦出血、缺血和各種神經功能障礙,晚期可導致硬腦膜動靜脈痰等併發症,重者可致死亡,死亡率20%左右。
2、治療
①硬腦膜竇血栓形成診斷明確後或在介人治療和手術治療中,口服或靜脈套用抗凝藥物,防止血栓蔓延和預防術後血栓復發,必不可少。抗凝劑肝素常作為治療該病的首選藥物,用於預防血栓的再形成,可與華發令、尿激酶或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聯合套用。一般認為該藥療效高,主要副作用是出血,用藥時嚴密監測凝血酶原時間和出凝血時間。但其作用和安全性有爭議。
②血管內治療
硬腦膜竇內藥物溶栓將溶栓藥物經置人病變附近的導管,直接注人硬腦膜竇中。較靜脈滴入用藥量少,血栓附近藥物濃度高,避免溶栓藥物用量過大引起的出血等併發症。與介人、手術治療聯合套用,對溶解殘餘血栓、防止血栓再形成,起重要作用。採用經頸內靜脈和經股靜脈兩種途徑,病人恢復較好,未發生出血等併發症圖。
③血管內機械治療硬腦膜竇血栓,是該病治療的最新進展,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A.球囊血管成形術
當存在靜脈狹窄,利用球囊擴張狹窄部位,結合血栓附近間斷注射尿激酶,病人症狀和體徵消失。球囊擴張成形術可防止血栓的復發,改善形成血栓的病理解剖學變化。球囊將血栓壓碎,增加了溶栓藥與血栓的接觸面積,使較大的血栓容易溶解。
B.球囊擴張加支架放置術
套用球囊擴張加支架放置術治療一例枕竇阻塞患者,
3、手術治療:雖經抗栓治療病情仍繼續惡化,即行手術治療;打開靜脈竇,吸引器吸出血栓,未遇到多大困難;術後顱內壓明顯下降,但持續短暫,又行二次手術,取出血栓後局部套用鏈激酶,病人永久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