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損階段法,是指以結構或構件破壞時的受力情況為依據,考慮了材料的塑性性能,在表達式中引人安全因數,使得構件有了總安全度的概念。與容許應力法相比,有了進步。但缺點是安全因數憑經驗確定,且只考慮了承載力的問題,沒有考慮構件在正常使用時的變形和裂縫問題。
考慮結構材料破壞階段的工作狀態,在此工作狀態下進行的結構構件設計技術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損階段法(破損階段設計法)
20世紀30年代,蘇聯學者格沃茲捷夫、帕斯金爾納克等提出。
計算公式:(為構件最終破壞時的承載能力,K為安全係數。)
特點:以截面內力,而不是應力為考察對象,考慮了材料的塑性性質及其極限強度,內力計算多數仍採用線彈性方法,少數採用彈性方法,仍採用單一的、經驗的安全係數。
優點:這種方法以構件破壞時的受力狀態為依據,考慮了材料的塑性性能,在表達式中引入了安全係數,使得構件有了總體安全度的概念。
缺點:安全係數的取值仍然憑經驗確定。而且沒有考慮到構件在正常使用時的變形和裂縫問題。
設計原則:結構構件達到破壞階段時的設計承載力不低於標準荷載產生的構件內力乘以安全係數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