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菌

破傷風菌

破傷風病的病原菌,是梭菌屬(Clostridium)的一個種。一般存在於土壤中,常可在動物糞中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傷風菌
  • 外文名:The tetanus toxoid
  • 俗稱:逗點形桿菌
  • 生存環境:土壤
破傷風菌 tetanus bacillus
因為它形成鼓槌狀的端生孢子,所以也有根據它的形狀俗稱逗點形桿菌(comma bacillus)的。在動物的刺傷或深部傷口處,特別易與其他細菌共同生長,(混合感染),形成局部膿腫。突觸(synapse)及神經肌肉接合部位的細胞對此時產生的外毒素有很強的親和性,可引起隨意肌的強直痙攣。毒素甚至會通過外周神經向中樞移動,最後致使動物死亡。可是細菌只在局部生長。該細菌為A.Nicolaier(1884)所發現,由北里柴三郎(1889)分離得到。一般在培養基中也可產生毒素,過濾的培養液1×10-5毫升即可殺死鼷鼠。毒素由毒性高的破傷風菌痙攣毒素和破傷風菌溶血素組成,前者已製備成結晶蛋白質,有很高的抗原性,用甲醛滅毒的類毒素也具有抗原性。已經查明,對該毒素袖經細胞上的受體(receptor)與霍亂毒素、血清緊張素一樣都是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它是典型的厭氧菌,只是在發明穿刺培養技術之後才能夠培養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