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子石藏經洞

砧子石藏經洞位於漫川關鎮前店子村寨灣箭口埡下。有巨石高數十仞,酷似打鐵砧子,故名砧子石。清康熙六年(1667),蜀僧超古卓錫天竺山,至此山麓砧子石,招工起棧鑿洞,石洞長一丈六,寬一丈,高六尺。藏經書460部。於洞下創建佛殿,築山門、庫廚,方丈。超古圓寂後,僧徒殮其遺體坐缸葬於佛殿前廣場,並在其上修築五級小塔,後來人稱"超古塔"。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因盜賊偶潛於此,知縣王榮棨誠恐經卷丟失,派人將全部經書移存縣衙,後遭兵燹,損失殆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砧子石藏經洞
  • 位置:漫川關鎮前店子村寨灣箭口埡下
  • 形狀:有巨石高數十仞,酷似打鐵砧子
  • 藏經書:460部
簡介
漫川街道長而狹窄,均用石條石塊石子鋪成。兩旁民宅,多以木板為牆,房屋小巧玲瓏,上有一層閣樓,繪畫山牆,翹龍鳳角,明鏡懸頂,古色古香。街道日日有集,商鋪頗多,一直延續著“男人下田,女人擺攤”的習俗。汽車站連線山漫公路、色漫公路、漫津公路,交通方便。古鎮漫川關不僅古風猶存,且新貌迷人,難怪人們贊曰:“漫川關,景色鮮,不似江南勝江南。”
在漫川鎮前店子村的土地嶺下,山中有個“千佛洞”,建於武周永昌年間,洞深7.5米,寬近5米,高2.6米,3面摩岩,皆有佛像神台,紅磚砂石上雕造立體石佛近千尊,主佛高3尺許,小佛高不盈尺,進洞左右兩側是“觀音菩薩”和“如來佛”,里側正神位是“釋迦牟尼等3尊石雕法象”。清代曾被匪盜兩次,“文革”時又有百尊被毀,現存222尊。洞外有民國二十二年建的多角牌樓、左右廂房和照壁花牆構成的小寺院。在洞坎之下開闊地有清康熙十九年修葺的竹林寺院和舞榭歌樓,與千佛洞聯為一體,頗有詩意。在千佛洞西不足一里的前店子村回龍寺組,又有個古蹟“砧子石藏經洞”,長、寬各5米,蜀僧超古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將460卷經書藏於洞中,到1774年被盜,今藏經洞存與千佛洞和偏西里許的蠻王洞,朝陽洞成為漫川關旅遊區之璨璀明珠。
古鎮漫川關,在山陽縣東南邊睡70公里的漫川鎮,地處金錢河與靳家河之匯合處,以地貌廣大水域寬闊而得名。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陝鄂之邊,歷代均於此設防,隴海鐵路通車前,漫川為水旱碼頭,成為陝鄂豫蜀物資交流重要集散地之一。  漫川關歷史悠久。春秋時為蠻子國;戰國時,楚至方城經此通過,秦楚分界碑今還尚在;北朝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33年)置漫川縣,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併入豐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5年)設巡檢司,清為里,民國為鎮。南宋時,這裡是宋金雙方反覆爭奪的迂迴戰場。明清兩代,這裡水運發達,當時興建的船幫會館、湖北會館、武昌會館、騾幫會館,武聖宮等建築物今被列為保護文物。
山陽八景之一的漫川關依山傍水,群山環繞,東有崔嵬的龍山,北有巍峨的鶻嶺,西南有磅礴的鄖嶺,金錢河、靳家河穿境而過。這裡氣候溫濕,盛產柑桔、稻米、芝麻、桐油。今漫關鎮設在街道,全鎮轄漫川關街等8個村民委員會,2491戶9500人,其中回民百餘人。他們多南人,講禮儀,善巧言,語言婉轉,圓潤如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