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以清華大學為例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以清華大學為例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以清華大學為例》是2017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肖紅纓。

基本介紹

  • 書名: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以清華大學為例
  • 作者:肖紅纓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6月1日
  • 定價:68 元
  • ISBN:9787302483762
  • 印次:1-1
  • 印刷日期:2017.09.22
內容簡介,目錄結構,

內容簡介

大學的院系是以學科專業為基本依據建立的最重要的二級實體組織,是學科建設發展的直接載體和責任主體,一流大學建設關鍵在一流學科建設。“立德樹人”“教授治學、學術自由”的大學理念最終要通過院系來實現。

目錄結構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問題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提出
1.1.3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及趨勢
1.2.1 國內外大學治理研究
1.2.2 國內外院系治理研究
1.2.3 大學及院系治理研究的趨勢與不足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治理、管理與統治
1.3.2 大學治理與院系治理
1.3.3 治理結構旬煉府、治理機制與治理模式
1.3.4 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
1.3.5 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
1.4 研究設計
1.4.1 研究路線
1.4.2 研究思路
1.4.3 操作性概念界定
1.4.4 研究方法
1.4.5 分析框架
1.5 研究信效度、倫理問題處理
1.5.1 信效度處理
1.5.2 倫理問題處理
第2章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理念理論基礎
2.1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哲學價值理念
2.1.1 認識論與政治論
2.1.2 學術自由與教授治學
2.1.3 自由教育與專業教育
2.2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理論基礎
2.2.1 治理理論
2.2.3 組織行為學理論
第3章 中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現狀及問題
3.1 院系治理現代化初見端倪
3.1.1 學校主動嘗獄辨向院系放權的制度安排
漸顯
3.1.2 行政權力向學術權力讓渡的意識
覺醒
3.2 校院兩級管理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3.2.1 復旦大學校院兩級管理全面改革
3.2.2 武漢大學校院兩級財務管理改革
3.3 院系行政主導向治理現代化轉型欠到位
3.3.1 大學向院系放權的力度不夠
3.3.2 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關係錯位
3.3.3 院系內部關鍵主體參與不足
3.3.4 院系治理制度建設明顯滯後
3.3.5 院系治理文化自覺尚未形成
第4章 國外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實踐與借鑑
4.1 美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1.1 美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結構
4.1.2 哈佛院系的分虹戀笑權自治模式
4.1.3 耶魯院系的集權共治模式
4.1.4 案例分析:密西根肯多大學的分權共治
模式
4.1.5 美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經驗
4.2 英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2.1 牛津、劍橋學院制模式
4.2.2 倫敦大學學院制模式
4.2.3 現代大學學院制模式
4.2.4 案例分析:東安格利亞大學的民主
共治模式
4.2.5 英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經驗
4.3 法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3.1 法國大學的院系治理結構及變遷
4.3.2 法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
4.4 德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4.1 德國大學的院系治理結構及變遷
4.4.2 德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
4.5 日本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5.1 日本大學的院系治理結構及變遷
4.5.2 日本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
4.6 國外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4.6.1 制度安排的縝密性和可操作性
4.6.2 校院關係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4.6.3 院長的學科使命與財務責任
4.6.4 院系治理的民主化和開放化
4.6.5 教授治學和學術本位的充主照剃分彰顯
第5章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的結構模式
5.1 清華大學的院系設定沿革
5.1.1 新中國成立前仿美:文、理求民簽葛、工兼
具的綜合性大學院系設定
5.1.2 院系調整學蘇:撤院建系,多科性
工業大學的院系設定
5.1.3 改革開放後全面布局:綜合性、研
究型、開放式大學的院系設定
5.1.4 院系黨組織設定
5.2 清華大學的制度變遷與院系治理
5.2.1 領導體制變遷與院系治理
5.2.2 行政管理機構變遷與院系治理
5.2.3 規程條例變遷與院系治理
5.2.4 民主監督機制變遷與院系治理
5.3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結構
5.3.1 黨政聯席會
5.3.2 黨委會
5.3.3 學術委員會
5.3.4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
5.3.5 教學委員會
5.3.6 長聘教授委員會
5.3.7 顧問委員會/共建委員會等
5.3.8 專門工作委員會
5.4 清華大學院系厚促民犁組織架構模式
5.4.1 實院(系)模式
5.4.2 院實系虛模式
5.4.3 院虛系實模式
5.4.4 半虛半實模式
5.5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運行模式
5.5.1 多元民主共治模式
5.5.2 學術主導模式
5.5.3 行政—學術協調模式
5.5.4 學術—社會互動模式
5.5.5 國家主導模式
第6章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及問題
6.1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變革的特色及成效
6.1.1 堅持世界一流之使命
6.1.2 踐行學術主導之價值
6.1.3 彰顯教授治學之傳統
6.1.4 弘揚“雙肩挑”治院之特色
6.1.5 初嘗學院治理現代化甜頭
6.2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6.2.1 集權模式束手腳:放權力度不夠
6.2.2 決策理解存偏差:雙向溝通不夠
6.2.3 學科平衡難解決:思維轉換不夠
6.2.4 虛虛實實難釐清:頂層設計不夠
6.2.5 內部運行欠規範:制度保障不夠
6.2.6 院系自主受局限:主動建構不夠
第7章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應然狀態
7.1 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特點與組織變革
7.1.1 頂天立地:研究型大學之使命
7.1.2 深度融合:學科發展必然趨勢
7.1.3 全球一體:共同體構建高要求
7.2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思考視角
7.2.1 巨觀維度(國家層面)
7.2.2 大學維度(中觀層面)
7.2.3 學科維度(微觀層面)
7.3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結構要素
7.3.1 校院系無縫對接:雙向互動關係
7.3.2 學科間相融共生:良性競爭關係
7.3.3 校內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關係
7.3.4 院系內多維互動:和諧文化關係
7.4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關鍵影響因素
7.4.1 黨政協同決策:院系治理之關鍵
7.4.2 教師深度介入:院系治理之根本
7.4.3 學生必要參與:民主共治之要義
7.5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應然模式
7.5.1 一條主線:學術本位,學術和行政
協調平衡
7.5.2 兩個層面:使命驅動,學校和院系
各司其職
7.5.3 三個維度:多維互動,制度、文化
和人協同共振
7.5.4 一二三四:學術為本,多元共治
第8章 改革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的實踐路徑
8.1 重構研究型大學校院系之關係
8.1.1 落實大學法人實體責任制
8.1.2 彰顯院系學科治理主體性
8.1.3 釐清校院系權責邊界範圍
8.1.4 轉換職能部門的工作理念
8.1.5 健全校院系雙向溝通機制
8.2 改進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之核心
8.2.1 規範院系領導選拔與管理
8.2.2 調動師生員工參與的主體性
8.2.3 促進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8.2.4 提升院系主動建構的能力
8.3 完善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現代化之對策
8.3.1 創新使命驅動的學術目標主導機制
8.3.2 實施大數據支撐的常態監測評估
機制
8.3.3 落實效率公平雙導向的資源配置
機制
8.3.4 催生學術生態養成的文化互動機制
8.3.5 構建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評價指
標體系
第9章 研究結論及展望
9.1 研究結論
9.2 研究創新
9.3 研究局限
9.4 研究展望
附錄A: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研究訪談提綱(部分)
附錄B:訪談對象列表
參考文獻
4.1.2 哈佛院系的分權自治模式
4.1.3 耶魯院系的集權共治模式
4.1.4 案例分析:密西根大學的分權共治
模式
4.1.5 美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經驗
4.2 英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2.1 牛津、劍橋學院制模式
4.2.2 倫敦大學學院制模式
4.2.3 現代大學學院制模式
4.2.4 案例分析:東安格利亞大學的民主
共治模式
4.2.5 英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經驗
4.3 法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3.1 法國大學的院系治理結構及變遷
4.3.2 法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
4.4 德國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4.1 德國大學的院系治理結構及變遷
4.4.2 德國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
4.5 日本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
4.5.1 日本大學的院系治理結構及變遷
4.5.2 日本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
4.6 國外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4.6.1 制度安排的縝密性和可操作性
4.6.2 校院關係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4.6.3 院長的學科使命與財務責任
4.6.4 院系治理的民主化和開放化
4.6.5 教授治學和學術本位的充分彰顯
第5章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的結構模式
5.1 清華大學的院系設定沿革
5.1.1 新中國成立前仿美:文、理、工兼
具的綜合性大學院系設定
5.1.2 院系調整學蘇:撤院建系,多科性
工業大學的院系設定
5.1.3 改革開放後全面布局:綜合性、研
究型、開放式大學的院系設定
5.1.4 院系黨組織設定
5.2 清華大學的制度變遷與院系治理
5.2.1 領導體制變遷與院系治理
5.2.2 行政管理機構變遷與院系治理
5.2.3 規程條例變遷與院系治理
5.2.4 民主監督機制變遷與院系治理
5.3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結構
5.3.1 黨政聯席會
5.3.2 黨委會
5.3.3 學術委員會
5.3.4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
5.3.5 教學委員會
5.3.6 長聘教授委員會
5.3.7 顧問委員會/共建委員會等
5.3.8 專門工作委員會
5.4 清華大學院系組織架構模式
5.4.1 實院(系)模式
5.4.2 院實系虛模式
5.4.3 院虛系實模式
5.4.4 半虛半實模式
5.5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運行模式
5.5.1 多元民主共治模式
5.5.2 學術主導模式
5.5.3 行政—學術協調模式
5.5.4 學術—社會互動模式
5.5.5 國家主導模式
第6章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的特色及問題
6.1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變革的特色及成效
6.1.1 堅持世界一流之使命
6.1.2 踐行學術主導之價值
6.1.3 彰顯教授治學之傳統
6.1.4 弘揚“雙肩挑”治院之特色
6.1.5 初嘗學院治理現代化甜頭
6.2 清華大學院系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6.2.1 集權模式束手腳:放權力度不夠
6.2.2 決策理解存偏差:雙向溝通不夠
6.2.3 學科平衡難解決:思維轉換不夠
6.2.4 虛虛實實難釐清:頂層設計不夠
6.2.5 內部運行欠規範:制度保障不夠
6.2.6 院系自主受局限:主動建構不夠
第7章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應然狀態
7.1 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特點與組織變革
7.1.1 頂天立地:研究型大學之使命
7.1.2 深度融合:學科發展必然趨勢
7.1.3 全球一體:共同體構建高要求
7.2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思考視角
7.2.1 巨觀維度(國家層面)
7.2.2 大學維度(中觀層面)
7.2.3 學科維度(微觀層面)
7.3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結構要素
7.3.1 校院系無縫對接:雙向互動關係
7.3.2 學科間相融共生:良性競爭關係
7.3.3 校內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關係
7.3.4 院系內多維互動:和諧文化關係
7.4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關鍵影響因素
7.4.1 黨政協同決策:院系治理之關鍵
7.4.2 教師深度介入:院系治理之根本
7.4.3 學生必要參與:民主共治之要義
7.5 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應然模式
7.5.1 一條主線:學術本位,學術和行政
協調平衡
7.5.2 兩個層面:使命驅動,學校和院系
各司其職
7.5.3 三個維度:多維互動,制度、文化
和人協同共振
7.5.4 一二三四:學術為本,多元共治
第8章 改革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的實踐路徑
8.1 重構研究型大學校院系之關係
8.1.1 落實大學法人實體責任制
8.1.2 彰顯院系學科治理主體性
8.1.3 釐清校院系權責邊界範圍
8.1.4 轉換職能部門的工作理念
8.1.5 健全校院系雙向溝通機制
8.2 改進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之核心
8.2.1 規範院系領導選拔與管理
8.2.2 調動師生員工參與的主體性
8.2.3 促進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8.2.4 提升院系主動建構的能力
8.3 完善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現代化之對策
8.3.1 創新使命驅動的學術目標主導機制
8.3.2 實施大數據支撐的常態監測評估
機制
8.3.3 落實效率公平雙導向的資源配置
機制
8.3.4 催生學術生態養成的文化互動機制
8.3.5 構建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的評價指
標體系
第9章 研究結論及展望
9.1 研究結論
9.2 研究創新
9.3 研究局限
9.4 研究展望
附錄A:研究型大學院系治理模式研究訪談提綱(部分)
附錄B:訪談對象列表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