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質潮間帶小型底棲動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特徵

《砂質潮間帶小型底棲動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特徵》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華爾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砂質潮間帶小型底棲動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特徵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華爾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砂質潮間帶與人類活動休戚相關,蘊涵豐富的底棲生物資源。本項目基於以往研究資料和現場調查,在不同砂質灘開展小型底棲動物多樣性及資源特徵的研究。本項目注重海洋線蟲和底棲橈足類物種水平上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研究,並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海洋線蟲遺傳多樣性格局。目的是了解砂質潮間帶小型底棲動物多樣性、資源特徵及時空分布規律;揭示砂質灘小型底棲動物物種多樣性、海洋線蟲遺傳多樣性及其時空分布特徵對環境要素、人類活動和長期(如氣候)變化的回響。研究結果將對沙灘生態健康狀態提供數據基礎,對海洋資源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選取青島、舟山、廈門3座城市6個典型砂質潮間帶開展我國不同緯度砂質灘小型底棲動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特徵研究。結果顯示,小型底棲動物豐度、類群組成、多樣性、垂直分布及季節動態均有緯度差異,代表了不同緯度小型底棲動物群落類型。(1)青島小型底棲動物豐度最高(平均1784ind•10cm-2),顯著高於舟山(平均658ind•10cm-2)和廈門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平均525ind•10cm-2),表現高緯度地區小型底棲動物豐度高,但多樣性低;低緯度地區豐度低,多樣性高的特點。(2)類群組成的差異可由優勢類群的不同體現:廈門大德記沙灘最優勢類群是橈足類(44.33%),舟山兩個砂質潮間帶均以線蟲和渦蟲為優勢類群(50%+12% 和50%+39%),廈門黃厝和青島仰口沙灘以海洋線蟲和橈足類為優勢類群(72.6%+18.46% 和65.4%+21.5%),青島二浴沙灘則以海洋線蟲為絕對優勢類群,占總豐度的89.1%。(3)不同緯度沙灘小型底棲動物季節動態表現為:中緯度溫帶地區(青島),小型底棲動物春季豐度高,隨著溫度增加豐度降低,秋季豐度最低,再隨溫度增加豐度增加;中緯度溫度-亞熱帶過渡地區(舟山),小型底棲動物春季豐度開始增加至秋季達到最高值,隨溫度降低豐度降低;低緯度亞熱帶地區(廈門)小型底棲動物豐度春季開始增加至夏季最高,之後隨溫度降低而降低直至次年春季豐度開始增加。(4)小型底棲動物隨緯度增加上層分布數量增加,表現為70%以上的小型底棲動物分布青島沙灘最淺(0-8cm),舟山沙灘次之(0-12cm),廈門沙灘分布最深(0-16cm)。同時,各地沙灘小型底棲動物均有夏季集中在表層,隨溫度降低向下遷移的趨勢。不同緯度小型底棲動物豐度和多樣性在時空分布上很大程度上受溫度、沉積物粒度參數、葉綠素a代表的底棲初級生產力、人類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對青島沙灘海洋線蟲多樣性的深入研究顯示,3個沙灘海洋線蟲群落屬於相似生境的平行群落,種類組成及多樣性指數均有差異。此外,本項目揭示了砂質潮間帶小型底棲動物群落對人類活動、低氧、有機質富集等環境變化的回響機制。以線粒體COI 和16S 基因部分序列為分子標記對北方潮間帶13種常見多毛類進行分子鑑定及遺傳多樣性研究,提交 GenBank DNA序列22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