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間動物是2013年公布的海峽兩岸生態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帶間動物
- 外文名: interzonal fauna
- 所屬學科:生態學
- 公布年度: 2013年
帶間動物是2013年公布的海峽兩岸生態學名詞。
帶間動物是2013年公布的海峽兩岸生態學名詞。 公布時間2013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審定布的海峽兩岸生態學名詞。出處《海峽兩岸生態學名詞》。...
其中潮上帶在熱帶為紅樹林沼澤,溫帶為長有海草的鹽沼灘;潮間帶主要有軟體動物(如泥蚶、烏蛤等);潮下帶有多種蝦類及甲殼動物等;④河口潮間帶,生物具有廣鹽性、廣溫性、耐低氧性,並以碎屑食性為主。如美洲巨蠣、鰻鱺、鋸緣青蟹及貽貝等。潮間帶可發展海帶、多種藻類、貝類的人工養殖場。
《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潮間帶動物圖譜》是2016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華林。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深圳福田區紅樹林濕地常見動物100多種,包括浮遊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索動物門魚類、爬行類和鳥類等常見動物。圖譜主要展示這些常見動物的原色面貌,並加以描述其簡單的形態特徵、生境及習性等...
《青島、北戴河現代潮間帶底內動物及其遺蹟》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青島海洋大學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珍如、楊武浦、李福新、李嘉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這是一部區域性系統研究現代海洋潮間帶動物遺蹟的專著,是在多年野外實地驗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簡述了遺蹟學的基本概念、研究內容,...
熱帶草原的動物特點為大型、善奔跑的物種占優勢,如斑馬、角馬、長頸鹿等食草動物(大象體型更大,但因無天敵而不善奔跑),獅子、獵豹等食肉動物。馬達加斯加界:馬達加斯加島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南海面上,為僅次于格陵蘭、紐幾內亞(也稱伊里安)和加里曼丹的世界第四大島,面積為62.7萬平方公里。馬達加斯加界包括馬達加斯加...
脊索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成體或幼體背側有一脊索,故名。分口索動物、尾索動物、頭索動物、脊椎動物等四亞門。其中前三個亞門合稱“原索動物”。原索動物是脊索動物門原始的一群。幼體或成體保留著脊索。脊索具有彈性,能彎曲,不分節,是構成骨胳的最原始中軸。種類少,全部海生。分為口索動物、尾索...
蛤蜊,是雙殼綱簾蛤目 蛤蜊科軟體動物。又稱吹潮、沙蛤、沙蜊等。其貝殼卵圓形、三角形或長橢圓形,兩殼相等,殼頂稍向前方凸出;殼面光滑或具有同心環紋,有殼皮;鉸合部有兩個“八”字形的主齒;前後閉殼肌痕同大,都呈半圓形;外套膜後端形成兩個水管;斧足發達,側扁,無足絲。李時珍曰:“蛤類之利於人...
沙蟲主要棲息於沿海潮間帶灘涂區,埋居於潮間帶中、低潮區的泥沙底質中,以低潮處最多,呈穴居,穴深20-40cm。分布範圍 沙蟲分布於中國的台灣、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沿海,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馬六甲、紐幾內亞、巴拿馬和地中海等。福建沿海泥沙質海灘中常可採到。生活習性 食性 “沙蟲屬於食碎屑動物,...
第二批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闊鼻猴和豪豬亞目的嚙齒類,也許也包括蝙蝠,它們的祖先類型曾發現於埃及,是否由非洲到達南美洲以及如何到達南美的至今還是個謎。闊鼻猴又稱新大陸猴,以鼻孔間的距離較寬為特徵,是新大陸僅有的靈長類。新大陸猴通常比舊大陸猴體型要小,也更加原始,而所有尾巴具有纏繞性的猴子都屬此類。...
爪哇獴體型略小,為著名的食蛇動物。動作迅如閃電,能不停地向蛇進攻。當然獴類因受體型、體力的限制,對付蝮蛇、眼鏡蛇等毒蛇尚綽綽有餘,當遇到眼鏡王蛇或蟒蛇這類更兇猛的對手時,就難以對付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逃之夭夭。活動 日間活動。早晨和黃昏是活動的兩次高潮,中午較少外出覓食。據廣東昆蟲研究所動物...
如哺乳類的鼴科、蝟科、鼠兔科、河狸科,鳥類的潛鳥科、松雞科、太平鳥科、攀雀科、鴁科、施木雀科,兩棲類的洞源科、蠑螈科等都是典型的兩地共有動物。冰川退卻後,由於陸橋消失,兩地失去了連線,新露出的區域被重新移居,歐亞大陸北部與北美洲兩地間動物區系的差異便發展起來,產生了屬、種的分化。有人將全北...
海綿動物是對一類多孔濾食性生物體的統稱,起源於5.7-5億年前的寒武紀,其中390屬已被確認源自白堊紀(1.35-0.65億年前)。海綿動物門約有5,000個物種,分為790屬80科,呈世界性分布,從淡水到海生,從潮間帶到深海。它們形態各異,呈塊狀、管狀、分叉狀、傘狀、杯狀、扇狀或不定形,體型從極其微小至2...
生活在海陸交接處至深約 200米處的淺海底部和水層區的動物,又稱淺海動物群。詞語解釋 沿岸帶根據垂直位置變化可分為3個亞帶,包括位於高潮線以上的潮上帶,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潮間帶和低潮線與海生植物生長下界之間的潮下帶,面積僅占海洋總面積的8%。沿岸帶自然環境多樣,光線充足,海洋植物生長茂盛,食物豐富...
活力四射的新時代女性,她們擁有極高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品質。她們努力工作,但絕不讓臉色變得“猙獰”或枯槁;她們愛護家庭,但絕不婆婆媽媽拖泥帶水;她們享受愛情,但更看重和朋友們自娛自樂的“約會”;她們把握現在,但更懂得積極地設計自己的未來……她們大多都是“圈子動物”,愉快地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
鳥類稀少,西藏雪雞(Tetraogallus tibetanus)和褐岩鷚(Prunella fulvescens)於夏季可分布至海拔6000米左右地區,棲息於向陽的冰川與冰磧堤間的小片草地上,即使在冰川上還有一種冰蚯蚓生活於冰隙中。基本概念 分布於高山帶的動物群,高山環境中動物不豐富,僅有一些特別適應寒冷與大風等嚴酷條件的動物。如善於攀登陡崖...
比目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想滿足比目魚的飼養條件,可以把它們放入清潔度高且水溫低的深層海水中。比目魚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及鈣、磷、鉀等營養成分,尤其維生素B₆的含量頗豐,而脂肪含量較少,另外,比目魚還富含大腦的主要組成成分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經常食用可增強智力。比目魚具有祛風...
晝伏夜出,是哺乳動物中具備最完善的自然防禦方法的動物之一。主要手段可概括為:“一逃、二堵、三偽裝”。所謂“逃”,即逃跑的速度相當驚人。犰狳具有很靈敏的嗅覺和聽覺。當它感到環境危險時,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把自身隱藏在沙土裡。別看它的腳長得短,掘土挖洞的能力卻很強。剛剛還看到它倉惶而逃,一眨眼,...
環帶綱(Clitellata),又名蛭綱,屬環節動物門。身體上有環帶,頭部沒有疣足。多在水中生活,或棲息於潮濕的地方。環帶綱(Clitellata)又稱蛭綱,是環節動物門下的一個綱,在系統演化上為一個單系群,包括蛭(螞蟥,含水蛭、旱蛭)和寡毛類(如蚯蚓)等。它們的特色是身體上有一節像是“衣領”一樣的環帶,在...
文蛤(拼音:wén-gé)又稱為蛤蜊(g嗄-lí),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齒亞綱,簾蛤目簾蛤科。地方名花蛤、黃蛤、海蛤。貝殼背緣略呈三角形,腹緣圓形,兩殼相等,兩側不等,殼長略大於殼高,殼質堅厚;殼頂突出稍偏前方,小月面狹長,外韌帶黑褐色凸出殼面;殼表膨起、光滑,被有一層黃褐色殼皮,...
上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覆蓋著骨板與鱗板,並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間由彈性皮膚連線,可將身體蜷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 ,釘狀,終生生長。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中華雙帶蛤(學名:Semele cordiformis),又稱索形雙帶蛤。是簾蛤目唱片蛤科唱片蛤屬的一種。本種生活於潮間帶低潮區至淺海的泥沙質海底中,水管很長,穴居深度達8~12厘米。平潭、東山均有採到。分布於我國浙江以南沿海、菲律賓、印度和馬達加斯加等地。肉供食用。簡介 索形雙帶蛤(學名:Semele cordiformis)...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暖海區,從潮間帶至較深的岩礁、珊瑚礁或泥沙海底均有其蹤跡。主要以藻類或珊瑚動物等為食。外形特徵 五帶寶螺殼長約 22 - 58 mm,殼形呈卵形,表面鍍有一層琺瑯質,極光滑富有光澤。殼面為淺灰藍色,有三條模糊的褐色帶,並散布著許多密集的黃褐色小斑點,中央有一較大的褐色斑塊。殼的...
兩帶果實蠅 兩帶果實蠅(學名:Bactrocera cilifera)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實蠅科果實蠅屬的動物。
紐蟲是紐形動物門紐形動物的統稱。蠕蟲狀。兩側對稱不分節、具纖毛、消化道具分離的口和肛門、三胚層無體腔、間質中具有閉管式的循環系統;腸管背方多具能外翻的吻和充滿液體的吻腔,受刺激時會吐出;有的種類吻端還長有針刺。大多數色彩鮮艷,紅、藍、黃、綠、白等各種顏色混合一體,有時呈交叉的橫帶狀,有...
然而,它們可能也會吃小型脊椎動物(松鼠)、無脊椎類及一些果實。洞穴多修建在粗大的樹幹下和茂密的灌叢間,以及利用天然的樹洞、岩洞或土洞。氣味分泌物也用於防禦捕食者。分布範圍 分布:分布於寮國、越南。存在不確定:高棉。可能滅絕:中國(廣西、雲南)——2015年3月3日評估;2016年在雲南大圍山保護區有發現...
蠼螋既吃植物,也吃動物遺體的殘餘物;有的蠼螋吃小型無脊椎動物,如蚜蟲,有的專吃某一種,還有的吃農作物害蟲,如蘋果蠹蛾的毛蟲。但許多種蠼螋本身也是農作物和園林的害蟲,如歐洲蠼螋和澳大利亞蠼螋。蠼螋的腹部有一個腺囊,可以產生一種很臭的氣體。它們倒地裝死後,敵人一定會靠近。這時,它們便噴出臭氣,讓...
六帶果蠅 六帶果蠅(學名:Drosophila hexastriata)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果蠅科果蠅屬的動物。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591項)。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狹窄、有限,種群數量稀少。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其越冬地退化和喪失,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已被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