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鑑定
石龍子為本品去內臟的乾燥全體。似蛇有足,頭扁尾長,形細。20~32cm約長,有細鱗,金碧色,其五色全備者為雄體。入藥為勝;色不全者多為雌性,稍次。
生活環境
資源分布
石龍子的分布區域很廣泛,國內分布於四川、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香港。石龍子種類很多,分布較廣的尚有藍尾石龍子(長江流域以南)、
銅石龍子(華南、華中)等。
生活習性
石龍子棲于山野草叢中,爬行迅速。分布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
石龍子以鳥蟲為食,擅長躲避人類,很難發現石龍子。
形態特徵
石龍子,全長~21cm。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鱗下分布骨片;鱗片質薄,光滑,鱗列24~26行。吻端圓凸,鼻孔1對,鼻後鱗缺如;眼分列於頭部兩側,眼間距寬,有瞬膜;舌短,稍分叉。體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條縱走的淡灰色線;鱗片周緣淡灰色,因而呈現網狀斑紋。四肢發達,前肢5指,後肢5趾,指、趾端均有鉤爪。尾細長,末端尖銳,易斷,斷後能再生。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功用主治
破結,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惡瘡瘰癧,臁瘡。
①《
本經》:"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綱目》:"消水飲陰癀,滑竅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藥志》:"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濕,皮膚發癢及瘡毒。"
相關選方
①治小兒頹:蜥蜴一枚,燒灰,末,以酒服之。(《備急方》)
②治諸瘺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膽(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下。(《劉涓子鬼遺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瘡,九子爛瘍及一切無名腫毒:石龍子、壁虎、千腳蟲、滾山珠、蜈蚣蟲、鏵頭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藥志》)
化學成分
全體含蛋白質、肽類、氨酸、脂肪。
甘油酯中不飽和脂肪脂酸占總脂肪酸的80%,而油酸(oleic acid)占40%B-細胞含
腎上腺素,葡萄糖原,
皮質醇(Hydrocoritsione)。
傳統功用
在中國兩湖、兩廣、安徽福建及其他地方均有將中華石龍子用作食材的習慣,兩廣地區有一種以石龍子剁成肉餡的餅在民間很是流行,福建地區有用石龍子作為湯料和菜餚。
古籍考證
出自《
神農本草經》;①
陶弘景:“石龍子,其類有四種,一大形純黃色為蛇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次似蛇醫,小形長尾,見人不動,名龍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愛,名斷蜴,並不螫人。一種喜緣籬壁,名?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 而未嘗聞中人。”②《綱目》:“諸說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種,有山石、草澤、 屋壁三者之異,《本經》惟用石龍,後人但稱蜥蜴,實一物也。 且生山石間,正與石龍、山龍之名相合,自與草澤之蛇師,屋壁之蝘蜒不同。今將三者考正於左,其義自明矣:生山石間者曰石龍,即蜥蜴,俗呼豬婆蛇,似蛇有四足,頭扁尾長, 形細,長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細鱗,金碧色,其五色全者為雄,入藥尤勝。生澤草間者曰蛇醫,又名蛇師、蛇舅母、 水蜥蜴、蠑螈,俗亦呼豬婆蛇,狀同石龍而頭大尾短,形粗, 其色青黃,亦有白斑者,不入藥用。生屋壁間者曰蝘蜒,即守宮也,似蛇醫而短小,灰褐色,並不螫人。”
相關俗語
潮汕俗語:狗母蛇假龍
因為石龍子長得有點像傳說中的龍,而“龍”與“靈”在潮州話中諧音。故此,這個俗語是諷刺那些喜歡賣弄小聰明、自以為是、自吹自擂的人,嘲笑他們假靈精、假道行、假有為,其實沒什麼真本領;其義之二,是從字面意思看,蛇和龍外貌合神離,用來譏諷那些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人或事。
飼養環境
石龍子體型中等,尾較長,體表鱗片光滑,類似蛇,生命力強,喜土中穴居。缸養條件簡單,缸底鋪沙土5至10厘米厚,放飲水盆和餵食盆各一個,食物以麵包蟲和其它昆蟲為主,注意保持環境潮濕。
選擇注意以下幾點:
兩眼有神,爬行速度較快。
應選擇體色為綠色,背鋒高聳,身短尾長的水龍。
鱗片無破損,尾巴末端為尖圓形狀,爪尖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