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群

石鼓群

分布於滇西北三江併流地帶的地層單位,為一套微晶片岩千枚岩變粒岩,夾有變質火山碎屑岩、基性火山岩及碳酸鹽鹽岩。由三個組組成,自下而上是:羊坡組、隴巴組、塔城組。

時代為晚元古。代號Z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鼓群
  • 外文名:Shigu group
  • 組成:羊坡組、隴巴組、塔城組
  • 時代:Z
  • 命名:米士,1945年命名石鼓片岩,
時代,命名,地層分區,原始定義,沿革,現在定義,特徵,研究動向,黎明岩群,新主岩群,巨甸岩群,

時代

Z

命名

米士,1945年命名石鼓片岩,創名於雲南省麗江市石鼓鎮。雲南區測隊1965年改稱石鼓群並進一步劃分。

地層分區

揚子區

原始定義

指麗江縣石鼓以西一帶淺變質岩系。

沿革

創名時稱稱石鼓片岩,劃屬元古代,並認為等於昆陽系或似昆陽系底部。雲南區測隊(1965)在《1:100萬下關幅地質圖說明書》中改稱石鼓群,並劃分為4個岩性段,認為其時代屬早古生代,可能屬奧陶紀志留紀。雲南區調隊四分隊(1984)和雲南區調隊二分隊(1985)將該群劃分為3個組7個非正式段,即羊坡組(分為一段、二段、三段)、隴巴組(分為一段、二段)、塔城組(分為一段、二段),認為其時代屬早寒武世。雲南地礦局(1990)將該群置於震旦系

現在定義

上部以微晶片岩為主夾變質火山碎屑岩及基性火山岩,中部以千枚岩為主夾少許碳酸鹽鹽岩,下部以變粒岩、片岩為主夾少量片麻岩。測量厚度大於12300m,未見底,被早泥盆世冉家灣組平行不整合覆蓋。自下而上分為三個組:羊坡組、隴巴組、塔城組
該群主體是一套受淺變質的砂泥質碎屑岩,變質程度有由上而下逐漸加深的趨勢。由於遭受較強烈的變形,岩層內小斷層、小褶皺理相當發育,這可能是該群厚度巨大的原因之一。
該群分布在麗江市石鼓鎮塔城鄉一帶金沙江兩岸,呈北西~南東向延展,長112km,寬16~28km,兩側為大的走向斷層分割,使頂底關係不明。分布區內有一條大的走向斷層貫穿全區,使確定完整的地層層序增加了困難。

特徵

石鼓群位於雲南西北部,面積約1 600km2,為甘孜—理塘板塊的結晶基底。是晚元古代揚子板塊基底石鼓-點蒼山-哀牢山變質帶的一部分。石鼓群上段片岩主要由絹雲母石英綠泥石等礦物組成,還含少量鈉長石和鈦鐵礦。岩石以變晶結構為主,同時伴有變余砂狀結構和變斑結構,層理、皺紋、片狀構造發育。在SiO2-TiO2圖解上,片岩落入火成岩和沉積岩分界區域,顯示二者兼有的特徵,根據Shaw的判別式計算的DF值均小於0,指示了負變質岩的特徵,該岩石具有較高的Al2O3和K2O含量,說明片岩中含有較多的粘土礦物和含鉀礦物。主量元素構造環境圖顯示該岩石形成於活動大陸邊緣與海洋島弧環境。綜合區域地質、岩石學特徵和主量元素分析表明該片岩原岩為一套長英質碎屑岩與粘土岩為主的岩石組合。

研究動向

據現有資料,分為古元古代黎明岩群、中元古代新主岩群、新元古代巨甸岩群。

黎明岩群

為雲母石英片岩、雲母片岩,夾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泥質岩石中具鐵鋁榴石、十字石藍晶石組合,基性岩中具鐵鋁榴石、普通角閃石組合,為中壓低角閃岩相。黎明岩群後期抬升減壓,疊加低壓低角閃岩相變質,新生紅柱石,部分原生藍晶石退變成紅柱石。於侵入其中的斜長角閃岩中獲得Nd同位素模式年齡1369.8Ma和1 343.8Ma,綠泥石英片岩中獲得1 896.6Ma和2 161MaNd同位素模式年齡,故將黎明岩群時代置於古元古代。

新主岩群

分哈吉洛岩組和路西岩組,岩性為雲母石英片岩、雲母片岩、大理岩夾片麻岩及斜長角閃岩,部分岩石具糜棱岩化。哈吉洛岩組為低壓低角閃岩相,具紅柱石、十字石、鐵鋁榴石組合,路西岩組為高綠片岩相。於侵入新主岩群中的變質變形花崗質岩脈中獲得鋯石鉛同位素年齡811±2Ma、820±1Ma、823±1Ma,故將新主岩群時代置於中元古代。

巨甸岩群

分隴巴岩組和塔城岩組,岩性為千枚岩、板岩,夾一層變質杏仁狀玄武岩,為低綠片岩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