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石鱗)

棘胸蛙(叉舌蛙科棘胸蛙屬動物)

石鱗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棘胸蛙是無尾目叉舌蛙科棘胸蛙屬動物,又名石蛙,土名山螞拐。其鳴聲洪亮叫出梆梆聲,故又稱梆梆魚。因其胸部有密而黑色的棘囊,故又稱棘胸蛙。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突出下唇,吻棱不顯;頰部略向外傾斜;鼻孔位吻眼之間;鼓膜隱約可見;前肢粗壯;皮膚粗糙;雄蛙背部有長短不一的長形疣,一般疣上有小黑刺,雌蛙背面有稀疏小圓刺疣;背面黑棕色或棕黃色。外形與棘側蛙相似,但棘胸蛙的胸部每個肉質疣上僅1枚小黑刺。

棘胸蛙分布於中國廣西、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越南也有分布。生活于海拔370-1500米山溪的迥水坑、溪水旁的石縫或石洞中。喜陰涼、昏暗,需潔淨的山泉長流水。食物以林間常見昆蟲為主,還有蠕蟲、甲殼類、小型脊椎動物等,捕食量大。繁殖期在6-8月,卵黏性強,大約一個多月孵化,一般3年左右完成變態,第3年開始性發育,第4年達到繁殖盛期。

棘胸蛙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目ver3.1——易危(VU)。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棘胸蛙 
  • 拉丁學名:Quasipaa spinosa
  • 別名:石雞、棘蛙、石鱗、石蛙、石蛤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叉舌蛙科
  • 棘胸蛙屬
  • :棘胸蛙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David,1875)
  • 保護級別:IUCN:易危(VU)
  • 英文名:Giant Spiny Frog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 成體
雄蛙體長123毫米,雌蛙體長131毫米左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突出下唇;吻棱不顯;頰部略向外傾斜;鼻孔位吻眼之間,略近於眼;鼓膜隱約可見;犁骨齒強,自內鼻孔內側向中線傾斜,齒列後端間距窄;舌卵圓形,後端缺刻深。
前肢粗壯,前臂及手長近於體長之半;雄蛙前臂尤為粗壯,最寬的達24.0毫米,為體長的16.2%左右;指略扁,指端圓;第一指長於第二指,第一、第三指幾乎等長;第二、第三指內側緣蹼清晰;原拇指發達,指基部關節下瘤明顯,近球形;掌突3個,內掌突大,卵圓形,外側2個掌突窄長相距近,不甚明顯。後肢肥壯,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左、右跟部僅相遇或略重疊;脛長約為體長之半;趾端球形;第一、第五趾游離側緣膜明顯,達蹠基部;趾全蹼或近於滿蹼;外側蹠間蹼達踱長之半;關節下瘤明顯近圓形;內蹠突窄長,無外蹠突;跗褶清晰,超過跗長之半。
皮膚較粗糙。雄蛙背部有長短不一的長形疣,斷續排列成行,其間有許多小圓疣或痣粒,一般疣上有小黑刺,頭部、體側及四肢背面有小圓疣,其上有細小黑刺;雌蛙背面有稀疏小圓刺疣;兩眼間有橫膚棱,顳褶明顯;雄蛙胸部有大小肉質疣;刺疣向前可達咽喉部,向後僅限於腹前部,每一疣上有僅有1枚小黑刺;雌催循抹蛙腹面光滑。
生活時背面黑棕色或棕黃色,兩眼間有深褐色橫紋,自吻端至顳褶腹側有1條深縱紋,大多數標本背面有不規則淺色斑,有的淺色斑沿背中線寒希宙兩側排列成行;少數雄蛙自吻端至肛前有1條淺色脊紋;多數標本體側自眼後至胯部有1對淺色縱紋;四肢背面黑褐色橫紋直達指、趾端。腹面肉色,有灰褐色小雲斑。
  • 第二性徵
雄蛙胸部有大小疣刺;前臂極粗壯;原拇指及內側3指有黑色錐狀刺;有單咽下內聲囊,聲囊孔長裂狀;有雄性線,紫紅色。
每一卵群由7-12粒卵組成葡萄狀,成串排列;卵徑4.5-5毫米,動物極黑灰色,少於卵球的1/2,植物極乳黃色,卵膠膜3層。
  • 蝌蚪
生活時頭體背面黑灰色或褐灰色,背中線色較淺,尾肌背側有3-5個深色斑,尾鰭有麻斑,以腹鰭為多。腹麵皮膚薄可透視土黃色腸及紅色肝臟。第34-38期時,後肢芽1-8毫米,體長20毫米左右,體高為體長的53%,尾長約為體長的近2倍;尾肌較發達;厚潤束尾末端鈍圓或鈍尖。吻端略圓;鼻孔位於吻眼之間;眼位於頭背側面;出水孔位於體左側;肛管較寬,肛孔開口於下尾鰭右側。口寬為體長的29.2%,下唇緣中央內凹,下唇乳突兩排,外排內凹處無乳突,內排中央不終斷;有副突;唇齒式一般為Ⅰ∶4+4/1+1∶Ⅱ,個別的為Ⅰ∶5+5/1+1∶Ⅱ全騙厚付或Ⅰ∶3+3/1+1∶Ⅱ。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20-24毫米;背面色略淺,花斑與疣粒的分布與成蛙相似,四肢背面深色橫斑尤為醒目。

近種區別


棘胸蛙
體量
雄蛙體長123毫米,雌蛙體長131毫米左右
雄蛙體長99mm;雌蛙體長95mm左右
特徵
棘胸蛙外形與棘側蛙(學名:Quasipaa shini)相似,但棘胸蛙的胸部每個肉質疣上僅一枚小黑刺;體側無刺疣,背面、體側皮膚不十分粗糙。
背部皮膚粗糙,顏色較深,有呈長列的長疙,其間夾有小疵刺,以體側為最多。兩眼間有一條黑褐色的寬橫紋,上下唇的斑紋較為明顯
圖片
棘胸蛙
棘胸蛙
棘胸蛙
棘側蛙

生活習性

棘胸蛙生活于海拔600-1500米林木繁茂的山溪內,尤喜深山老林的山澗和溪溝、水潭。喜群居和夜間覓食,畏光,怕驚擾。跳躍能力很強,彈跳高度可達1米。白天多隱藏在石穴或土洞中,傍晚時爬出洞穴,在山溪兩岸岩石或山坡的灌木草叢中覓食,動物食性棵故,捕食多種昆蟲、溪蟹、娛蚣、小娃等,也會互相殘殺。活動範圍不大,多在洞穴周圍20-30米,夜深時,返回洞穴。棘胸蛙對氣溫、水溫變化非常敏感。在悶熱、乾燥、氣壓較低的夜晚,或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紛紛出洞,向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躍,並且伴有低沉而雄壯的鳴叫聲。水溫超過30℃,棘胸蛙會夏眠,秋末霜降後水溫低於15℃,開始冬眠,驚蟄前後水溫在15℃以上陸續復甦。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中國、越南;寮國、緬甸也可能有分布。
中國分布:貴州(綏陽、赤水、江口、松桃、水城、貴定、酷諒訂蒸龍里、雷山、捉犁重荔波、望謨、興義)、雲南(孟連、綠春、新平、金平、屏邊、河口)、安徽(黃山、歙縣、續溪、休寧、涇縣、東至、祁門、黟縣、石台、青陽、貴池)、江蘇(宜興、溧陽)、浙江(除平原和海島外,丘陵和山區均有分布,如龍泉、寧波、奉化、溫嶺、仙霞嶺、天台、遂昌、縉雲、南雁盪山、北雁盪山、天目山、莫乾山、分水江流域及桐廬等)、江西(井岡山、龍南九連山、南城、廬山、玉山、萍鄉、萬載黃茅)、湖北(通山)、湖南(瀏陽、寧鄉、宜章、炎陵、江永)、福建(建寧、永泰、德化、武夷山、南平、福州、福清、順昌、廈門、長汀、建甌、詔安)、廣東(陽山、大埔、河源羅浮山、廣州、台山和赤溪、五華、信宜)、香港、廣西(多數山區均有分布,如興安、資源、南丹、金秀、賀縣、蒙山、昭平、龍勝、玉林、滕縣、陽朔、桂平、西林、田林岑王老山、上思十萬大山、浦北六萬大山、容縣大容山等)。

繁殖方式

棘胸蛙懷卵量為300-2800粒;繁殖季節在5-9月。棘胸蛙產卵前交配;一般在晚上進行,有抱對習性,行體外授精。分批產卵,每次產卵122-350粒,1個繁殖季節可產卵1000-1500粒;卵在水溫16-18℃中需要20天才開始孵化,在26-28℃水中約需7天即可孵化;孵化早的蝌蚪經4-5個月生長期,可於當年完成變態;中、晚期孵出的蝌蚪,則需要越冬於次年的5-6月陸續完成變態;幼蛙登入後約需要2年的時間達到性成熟。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江西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1995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2015年)——易危(VU)。
  • 種群現狀
棘胸蛙分布區甚寬,其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和捕捉過度,其種群數量減少。

主要價值

棘胸蛙能大量捕食林農業害蟲,對農業和林業起到保護作用。
  • 蝌蚪
生活時頭體背面黑灰色或褐灰色,背中線色較淺,尾肌背側有3-5個深色斑,尾鰭有麻斑,以腹鰭為多。腹麵皮膚薄可透視土黃色腸及紅色肝臟。第34-38期時,後肢芽1-8毫米,體長20毫米左右,體高為體長的53%,尾長約為體長的近2倍;尾肌較發達;尾末端鈍圓或鈍尖。吻端略圓;鼻孔位於吻眼之間;眼位於頭背側面;出水孔位於體左側;肛管較寬,肛孔開口於下尾鰭右側。口寬為體長的29.2%,下唇緣中央內凹,下唇乳突兩排,外排內凹處無乳突,內排中央不終斷;有副突;唇齒式一般為Ⅰ∶4+4/1+1∶Ⅱ,個別的為Ⅰ∶5+5/1+1∶Ⅱ或Ⅰ∶3+3/1+1∶Ⅱ。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20-24毫米;背面色略淺,花斑與疣粒的分布與成蛙相似,四肢背面深色橫斑尤為醒目。

近種區別


棘胸蛙
體量
雄蛙體長123毫米,雌蛙體長131毫米左右
雄蛙體長99mm;雌蛙體長95mm左右
特徵
棘胸蛙外形與棘側蛙(學名:Quasipaa shini)相似,但棘胸蛙的胸部每個肉質疣上僅一枚小黑刺;體側無刺疣,背面、體側皮膚不十分粗糙。
背部皮膚粗糙,顏色較深,有呈長列的長疙,其間夾有小疵刺,以體側為最多。兩眼間有一條黑褐色的寬橫紋,上下唇的斑紋較為明顯
圖片
棘胸蛙(石鱗)
棘胸蛙
棘胸蛙(石鱗)
棘側蛙

生活習性

棘胸蛙生活于海拔600-1500米林木繁茂的山溪內,尤喜深山老林的山澗和溪溝、水潭。喜群居和夜間覓食,畏光,怕驚擾。跳躍能力很強,彈跳高度可達1米。白天多隱藏在石穴或土洞中,傍晚時爬出洞穴,在山溪兩岸岩石或山坡的灌木草叢中覓食,動物食性,捕食多種昆蟲、溪蟹、娛蚣、小娃等,也會互相殘殺。活動範圍不大,多在洞穴周圍20-30米,夜深時,返回洞穴。棘胸蛙對氣溫、水溫變化非常敏感。在悶熱、乾燥、氣壓較低的夜晚,或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紛紛出洞,向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躍,並且伴有低沉而雄壯的鳴叫聲。水溫超過30℃,棘胸蛙會夏眠,秋末霜降後水溫低於15℃,開始冬眠,驚蟄前後水溫在15℃以上陸續復甦。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中國、越南;寮國、緬甸也可能有分布。
中國分布:貴州(綏陽、赤水、江口、松桃、水城、貴定、龍里、雷山、荔波、望謨、興義)、雲南(孟連、綠春、新平、金平、屏邊、河口)、安徽(黃山、歙縣、續溪、休寧、涇縣、東至、祁門、黟縣、石台、青陽、貴池)、江蘇(宜興、溧陽)、浙江(除平原和海島外,丘陵和山區均有分布,如龍泉、寧波、奉化、溫嶺、仙霞嶺、天台、遂昌、縉雲、南雁盪山、北雁盪山、天目山、莫乾山、分水江流域及桐廬等)、江西(井岡山、龍南九連山、南城、廬山、玉山、萍鄉、萬載黃茅)、湖北(通山)、湖南(瀏陽、寧鄉、宜章、炎陵、江永)、福建(建寧、永泰、德化、武夷山、南平、福州、福清、順昌、廈門、長汀、建甌、詔安)、廣東(陽山、大埔、河源羅浮山、廣州、台山和赤溪、五華、信宜)、香港、廣西(多數山區均有分布,如興安、資源、南丹、金秀、賀縣、蒙山、昭平、龍勝、玉林、滕縣、陽朔、桂平、西林、田林岑王老山、上思十萬大山、浦北六萬大山、容縣大容山等)。

繁殖方式

棘胸蛙懷卵量為300-2800粒;繁殖季節在5-9月。棘胸蛙產卵前交配;一般在晚上進行,有抱對習性,行體外授精。分批產卵,每次產卵122-350粒,1個繁殖季節可產卵1000-1500粒;卵在水溫16-18℃中需要20天才開始孵化,在26-28℃水中約需7天即可孵化;孵化早的蝌蚪經4-5個月生長期,可於當年完成變態;中、晚期孵出的蝌蚪,則需要越冬於次年的5-6月陸續完成變態;幼蛙登入後約需要2年的時間達到性成熟。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江西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1995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2015年)——易危(VU)。
  • 種群現狀
棘胸蛙分布區甚寬,其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和捕捉過度,其種群數量減少。

主要價值

棘胸蛙能大量捕食林農業害蟲,對農業和林業起到保護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