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編制的動物保護名錄。

2023年5月22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20)》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
發行背景,發行過程,評估結果,2015年版,2020年版,

發行背景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准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1-2030年)》,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開展生物多樣性瀕危現狀評估和紅色名錄製訂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界的共識。2013年和2015年,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別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紅色名錄自發布以來受到國內外廣泛重視,成為中國政府履行國際協定、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空缺分析和制定保護對策的重要科學依據。隨著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監測力度不斷加大、科學研究不斷深入,中國高等植物和脊椎動物的分類、系統進化和保護等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管理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於2020年再次聯合對紅色名錄進行科學調整,最終形成此次發布更新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實現對中國現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動物生存狀況的全面評估和更新。

發行過程

2008年,環境保護部聯合中國科學院啟動編制《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2015年5月6日,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在北京召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專家論證會。論證會聘請了全國二十餘名動物學家,主席團由陳宜瑜院士、鄭光美院士、中國科學院施爾畏副院長以及環境保護部李乾傑副部長組成。專家論證並通過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2015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上,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2023年5月22日,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球主場活動在昆明舉辦,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20)》。

評估結果

2015年版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結果顯示,中國除海洋魚類外的4357種脊椎動物中,已有4種滅絕(EX),3種野外滅絕(EW),10種區域滅絕(RE)。受威脅物種總計932種,約占評估物種總數的21.4%。其中,185種極危(CR),288種瀕危(EN),459種易危(VU)。受威脅比例最高的類群為兩棲動物,高達43.1%。中國特有動物1598種,受威脅率達30.6%。
評估與分析得出物種瀕危的因素主要有:1、生境退化或喪失;2、直接採挖或砍伐;3、環境污染;4、自然災害;5、物種內在因素;6、種間影響。其中,人類活動導致的生境破壞是造成物種瀕危最主要的原因。

2020年版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20)》評估涵蓋脊椎動物4767種,較上一次增加410種,評估結果顯示,脊椎動物受威脅物種共有1050種,占比22.02%。脊椎動物受威脅物種有765種等級不變,54種等級上升,93種“降級”,其中43種移出受威脅等級,1個物種因野外調查重新發現而由“滅絕”下調至“瀕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