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鱉(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組成)

石鱉(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組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鱉屬於多板綱(Polyplacophora)中原始類型的貝類,它們的顏色和岩石一樣,形狀有點像陸地上的潮蟲。通常呈卵圓形,扁平,兩側對稱。貝殼由8塊殼板覆瓦狀排列而組成。貝殼周圍有一圈外套膜,又稱環帶。足扁而寬,幾占整個身體腹面,適於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組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鱉
  • 拉丁學名:Polyplacophora
  • 二名法:Polyplacophora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多板綱
  • 分布區域:世界性分布,但多見於溫暖地區。
簡介,品種,分類,紅條毛膚石,函館銼石鱉,網紋鬃毛石,日本寬板石鱉,花斑銼石鱉,朝鮮鱗帶石鱉,日本花棘石鱉,平瀨錦石鱉,眼形隱板石鱉,作假,相關特點,

簡介

【草石鱉
【來源】為石鱉科動物石鱉。
【性味】甘,涼,無毒。
【功用主治】治淋疾血病,磨水服。
雙神經綱,石鱉科。體背腹扁平,呈橢圓形,頭部不明顯。背部略隆起,有貝殼8塊,呈覆瓦狀排列。貝殼周圍有一周外套膜,溝內有鰓著生。腹面平坦。足發達,呈塊狀,適於吸附和爬行。口位於前端腹面的吻中央,口腔內有齒舌,肛門位於足的後方。中國沿海均產。如刺石鱉(C.spinosus),同科的有毛膚石鱉(Acanthochiton dephilippi),雙刻銼石鱉(Ischochitonbisculptus)。肉可食,但產量少,經濟價值不大。
鱉(chiton)軟體動物門(Mollusca)多板綱(Polyplacophora)的海產動物,近600種。世界性分布,但多見於溫暖地區。通常呈卵圓形,扁平,兩側對稱。貝殼由8塊殼板覆瓦狀排列而組成。貝殼周圍有一圈外套膜,又稱環帶。足扁而寬,幾占整個身體腹面,適於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口內有發達的齒舌,可從岩石上刮食藻類等植物。足的兩側有溝,溝內有。多數種類最長達5公分(2吋),惟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斯特勒氏隱石鱉(Cryptochitonstelleri)可長到43公分。石鱉體柔軟,伸屈性大,能緊貼在石縫內,不依附他物時能捲成球狀。在石上貼附極牢,強行撬下可使之受傷。多見於潮間帶或淺水中(尤其是溫暖地區)。較冷的地區生活於深水中,直到4,000公尺(13,000呎)深處。多數夜行性。幼體(擔輪幼體)自由生活,數量極多,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組成之一。 石鱉的腳很肥大,大致為橢圓形,腹面很平,用以附著在岩石表面或在岩石上爬行,它爬行的速度很慢,多半在夜間才行動。如果有足夠的食物供應,它們可以在一個定點停留很長時期。有人曾觀察一種石鱉的活動情況,在九個月當中它活動的範圍不超過l/2平方米。石鱉是一種移動緩慢、吃水藻的軟體動物,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氣候溫暖的地區。石鱉呈卵圓形,一般只長到5厘米。但在北美的太平洋海岸,有一種石鱉可長到43厘米長,而且都有進化得很有效的進食工具——舌齒,可以用它刮下長在石頭上的水藻。但石鱉中的另類——戴面紗的石鱉卻不吃素,它們用自己的面紗做成一個45°角的陷阱,當一些不知危險的小東西,如小魚、小螃蟹,靠近戴面紗的陷阱時,“啪!”石鱉立即拉下面紗,罩住獵物,然後,用舌齒咀嚼這些營養的食品。如果想把它採下來,必須出其不意,如果觸撞了它,它有了準備,要採下就此較困難了。有時候甚至把它的身體弄破了,也拿不下來。達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石鱉腳的肌肉一收縮,能使腳的腹面與岩石之間形成一個真空的,並且還能分泌粘著物,這樣就緊緊地粘著在岩石上了。石鱉腳周圍的外套腔中,可以看到一圈環生的羽狀鰓。水流從石鱉身體前端兩側的入水孔流入進水腔,然後由進水腔經過鰓流向出水腔,最後從身體後面的出水孔流至體外。如此循環不已,石鱉便利用通過的海水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及循環作用。
石鱉石鱉
石鱉的頭部沒有眼睛。那么,它的眼睛長在什麼地方呢?說來很奇怪,它的眼睛是長在身體背部的貝殼上面的。為什麼別的動物眼睛都長在頭上而石鱉卻長在背上呢?因為石鱉的頭是蓋在貝殼的下面,只有貝殼露在外面,能接觸到光線,所以眼睛也只有長在這部分才管用。這是生物身體構造跟環境條件統一的一個例子。石鱉的眼睛非常多,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貝殼上,以前邊的殼片上為最多。這種眼睛很小,直徑約0.06一O.07毫米,不能看到物體。有的種類的眼睛,只能感覺到海水的振動或擾亂。有的種類眼中雖有角膜、晶體、色素層、網膜等結構,但也只能夠感光。 石鱉的貝殼是由覆瓦狀排列的八個殼片連線而成的,所以一受刺激,它能像很多昆蟲的幼蟲一樣,把身體向腹面蜷縮起來。因此採得的標本不能直接浸在酒精福馬林里,必須先進行麻醉,使它失去知覺以後再浸入。不然,它們便會縮成一團,而完全看不出原來的面目了。石鱉的種類很多,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石鱉的身體一般很小,中國常見的種類其身體的長度約2~3厘米。由於石鱉是貝類中的原始類型,所以在科學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石鱉石鱉

品種

分類

石鱉的種類很多,世界各地的海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岩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區很少,除了淺海岩石上生活的許多種類以外,也有少數種類生活在深海、有的種類附著在海藻或共它動物的身體上生活。它們身體的顏色跟它們附著的物體或生物的顏色相似,是很好的保護色

紅條毛膚石

體卵圓形,長27-33mm,寬16-21mm。體色變化大,多為灰綠色或青灰色。背腹扁平,頭在馮下方,無眼及觸角,有一短而下彎的吻,吻中為口,口內齒舌很長。背面中央突起,有呈覆瓦狀排列的石來質殼片8塊,暗綠色殼片中央具有3條紅色色帶。前端頭殼頂部較光滑,邊緣部分有低平粒狀突起,腹面前方的嵌入片有齒裂5個。近兩端的殼片長寬略相近,中間的殼片略寬,峰部有縱肋,翼部有較大的顆較狀突起,嵌入片的翼部位置具1個齒裂。尾殼片較小,前緣中央微凹,後緣弧形,表面有顆料狀突起,嵌入後區兩側各具1齒裂。在殼片的四周置有一圈外套膜,形成較寬的環帶,呈深綠色,其周圍相間布有18叢棘束。腹面平擔,足扁而寬,幾占整個腹面。足與外套膜之間形成一較狹的外套溝。溝中有鰓22-24對。鰓列長約為足長的2/3。生殖孔和排泄孔位於外套溝稍後端。肛門位於足的後方。
石鱉石鱉

函館銼石鱉

體卵圓形,長22-35mm,寬12-19mm,背腹扁平,外表圭黃色或暗綠色,並雜有深色斑點。頭殼片放射肋細密,甚多,嵌入片具15-19個齒裂。中間殼片中央部有顯著的網狀刻紋。翼部有5-7條放射肋。嵌入片每側具2-3個齒裂。尾殼片中央區的刻紋與中間殼片的網狀相同,後區具細密的放射肋及環狀紋,嵌入片具12-20個齒裂。周圍環帶窄,表面布滿大小不等的鱗片。鰓35對,鰓列與足等長。
函館銼石鱉函館銼石鱉

網紋鬃毛石

(MopaliaretiferaThiele)
身體呈橢圓形,殼片灰白色,雜有紅色、綠色和褐色的斑點。頭板半圓形,具有網狀刻紋和10條顆粒的放射脅。中間板的中央部有網狀刻紋,翼部有2條粗大的、具有粒狀突起的肋。尾板自殼頂向兩側各有1條突起肋,末端有一易燃明顯的缺刻。環帶土黃色,周緣有1列大小均勻的刺,表面被有很多小型的刺和大型的鬃毛狀棘。分布於中國福建東以北的沿海,生活在潮間帶。
石鱉石鱉

日本寬板石鱉

[Placiphorellajaponica(Dall)],殼板短而寬,較扁平。環帶前緣特別寬,上面布有粗短的棒狀棘,見於中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的低潮區。
石鱉

花斑銼石鱉

[Ischnochitoncomptus(Gould)]體長圓形,殼板扁平,顏色多變化。頭板有多數細小的放射脅,嵌入片具12個齒裂。中間板嵌入片每側各具1個齒裂。尾板嵌入片具12個齒裂。環帶窄。生活於潮間帶,是中國沿海習見的種。
石鱉石鱉

朝鮮鱗帶石鱉

[Lepidozonacoreanica(Reeve)],體呈橢圓形。殼板高,龍骨較發達,全體灰黑色。頭板有16條由粒狀突起聯成的末端分叉的放射脅,嵌入片有14個齒裂。中間板的中央部具有粒狀突起的縱肋,翼部也有明顯的粗肋數條,肋上有較大的粒狀突起,嵌入片兩側各具2個齒裂。尾板中央區有縱肋,後區有放射脅,嵌入片具12個齒裂。環帶窄,被以鱗片。鰓34對。生活於潮間帶,為中國海濱習見種類之一。

日本花棘石鱉

[Liolophurajaponica(Lischke)],體長橢圓形,殼板褐色,環帶上黑色和白色的棘相間排列,吾帶狀。頭板上有互相交織的細放射脅和生長紋;中間板具有同心環紋;尾板小。在8枚殼板中以第三板最寬。環帶上著生粗而短的石灰棘。鰓數目多。見於中國東南沿海。
石鱉石鱉

平瀨錦石鱉

(OnithochitonhiraseiPilsbry),體呈長圓形,殼板花紋鮮艷,以第二板的長度最大。頭板半圓形,布有放射狀排列的殼眼,嵌入片具有9個垂直的齒裂。中間板峰部三角形,翼部特別顯著,前緣有3~4行殼眼,嵌入片每側各具1個齒裂。尾板大,後緣有殼眼2~3行。環帶表面生有微細的小毛,鰓32對。生活於潮間帶,見於中國東南沿海。

眼形隱板石鱉

[Cryptoplaxoculata(QuoyetGaimard)]體蠕蟲形,兩端圓。殼板小,成體第1~4殼板相互連線,第5~8殼板分離;幼小個體8枚殼板都互相連線。在前3枚殼板的周圍有1圈黑色的棘,黑棘之外又有1圈白色的棘,形如眼狀。環帶特別發達,淺黃色,第3~4殼板之間和第5殼板的位置上,各有1條黑色色帶。鰓28對。生活在珊瑚礁間,見於中國海南島南端和西沙群島
石鱉石鱉

作假

用乾石鱉冒充乾鮑魚。由於乾鮑魚在市面上的售價不菲,因此有部分的無良商販,用一文不值的“乾石鱉”冒充“乾鮑魚”出售,以此從中牟取暴利。故在選購乾鮑魚時一定要小心,以免上當;鮑魚如其它貝類動物一樣,有一個硬貝殼,但鮑魚殼貝殼部很小,殼口很大,邊緣有個左右的小孔(俗稱“九孔螺”的緣故)。它的足部很發達,足底平。市場上出售的乾鮑魚已去殼,外形略似艇狀,有一面非常光滑,即為鮑魚的足底部分。而“石鱉”也有發達的足部,足底也是平的,因此稍作加工即可用來冒充鮑魚,但只要仔細一辨別就會發現,“石鱉”因肉體較薄,曬乾後會收縮彎曲,且其足的邊緣很粗糙。而“假鮑魚”與“真鮑魚”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背部中央有片殼板,加工曬乾時雖被剝掉,但總會留下道明顯的印痕。所以,凡是背面有道明顯深印痕跡的“鮑魚”就是假鮑魚無疑。
鮑魚鮑魚

相關特點

石鱉屬於多板綱中原始類型的貝類,它的身體一般很小,中國常見的種類長度約2-3厘米。它的顏色和岩石一樣,形狀有點象陸地上的潮蟲。石鱉的身體背面生長著覆瓦狀排列的、由8個石灰質殼片形成的一組貝殼。在這些貝殼的周圍,外套膜的表面還生有許多小鱗片、小針骨、角質毛等等。因此,它的背部就象一個全身披甲的武士,別的動物很難去侵犯它。石鱉的種類很多,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礁岩海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石鱉是一種移動緩慢、吃水藻的軟體動物,遍布世界各地,石鱉生活在從美國阿拉斯加到南加利福尼亞的太平洋東海岸,在卵石下和岩石縫裡或許就能找到它們。我國常見的種類其身體的長度約2~3厘米。由於石鱉是貝類中的原始類型,所以在科學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